示例
1、妹子平日但凡遇見吃酒行令,最是高興,從不~。(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
2、當代·殷謙《殷謙雜文全集》:“竟然成了當今批評界一種令人‘畏首畏尾’的禁忌,但他們不知,長此以往,文學將走向一個可怕的境地,文學不但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無益,反而有害。”
3、因為童貫上回一番發作,又立了這樣章程,弄得進進出出十分礙手,真所謂畏首畏尾,身其餘幾。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一百二十三回。
典故
原文

翻譯
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都是大國,而鄭國較弱小。晉和楚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都想把鄭國變為自己的附庸。有一次,晉靈公為了稱霸諸侯,製造聲勢,他在鄭國附近召集鄰近小國開會。鄭國因地處晉楚之間,既不願得罪晉國,也不願得罪楚國,所以只得找個藉口不去參加。晉靈公沒見鄭穆公來,便以為鄭國對晉國有二心。鄭穆公得知後惶恐不安,急忙寫信給晉靈公,陳述了鄭國與晉國歷史上的友好關係,說明鄭國的處境,表明鄭國的態度。信中還說:"我們鄭國位於晉、楚兩大國之間,北邊怕晉國,南邊畏懼楚國,故而未應邀出席會議,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古話說:'頭也怕,尾也怕,全身上下還剩多少地方呢?(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古話還說:鹿到了快要死的時候,不選擇庇蔭的地方,只求有地方安身。我們鄭國,現在正是這樣,如果把我們逼得無路可走了,那我們就只好去投靠楚國了,如果我們投靠了楚國,那是你們逼我們不得不這樣做的!"晉靈公見信後,他怕鄭國真的投靠楚國,就決定不向鄭國興師問罪,而派人和談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