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縣

界首縣是阜陽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界首歷史悠久,文華物萃。夏商時屬豫州,戰國時歸楚,秦代入陳郡。

基本信息

界首市阜陽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2006年被安徽省列為12個享有省轄市部分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的試點縣市之一。面積667平方公里,人口74萬。郵政編碼236500。

城市簡介

界首歷史悠久,文華物萃。夏商時屬豫州,戰國時歸楚,秦代入陳郡。東漢初年,劉秀、王莽曾逐鹿於此。南宋時名將劉琦大敗金兀朮,在此劃溝為界。元末農民領袖劉福通反元,在此首舉義旗。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即是抗日戰場的前哨,又是戰時的交通要道,商賈雲集,舟車輻輳,成為中原地區的商業重鎮。“小上海”美稱聞名遐邇。1947年4月界首解放,同年10月設立界首市,1948年春,成為豫皖蘇邊區黨政軍機關駐地,1953年界首撤市建縣;1989年9月撤縣復市。 界首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是安徽省糧、棉、油的主要產區。小麥、玉米、棉花單產連年居安徽省第一位,從1996年起,跨起了全國小麥高產縣市行列。界首擁有華東地區最大的優質馬鈴薯生產基地,是全國重要的南陽牛交易集散地。界首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礦泉水等地下礦產資源,並已具備大規模開發利用的條件。 界首工業發達,門類齊全。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體系,酒業、食品、醫藥、塑膠、造紙、紡織、製革、化工、機械、鞋業是全市工業的十大支柱,全市大中型企業13家,企業集團6家,“沙河王”系列白酒、“奇安特”運動鞋、“芬格欣”FE功能口服液、樂泉牌銅版紙、“富硒康”口服液、星爵牌豪華領帶、常青牌淨水劑已為我市的十大全國知名產品。 界首交通便利,設施完善。該市距大京九鐵路樞紐之一的阜陽站僅60公里。境內公路寬闊平直,與104、105、106國道相連,界—阜—蚌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漯阜鐵路穿境而過,連線京九、淮阜、商阜、徐阜鐵路。水路由潁河匯入長江,可常年通航1500噸級拖船。本市電力、通訊事業發界達,在安徽省率先實現自然村村村通電和行政村村村通電話。擁有110KV變電所兩座,年供電量2億千瓦時;郵電通訊已經實現交換程控化和傳輸數位化,2萬門程控電話、數字行動電話和微波通訊的開通使界首與世界各地緊密相連。 界首市區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寶蘭商城、太平街服裝市場、明星超市、華聯超市、購物中心、環宇商貿中心、銀河商貿中心等商業網點星羅棋布,牲畜交易市場、山羊交易市場、馬鈴薯交易市場、光武小百貨市場聞名全國。天安賓館、中原賓館、錦華飯店、寶蘭大酒店、中珠大酒店等一批設施豪華的賓館、飯店為中外客商提供了溫馨舒適的娛樂、休憩場所。 2000年,該市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振奮精神,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發展目標。 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預計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6.55億元。農業戰勝嚴重自然災害獲得較好收成。小麥單產仍居全省領先位次,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穩步增長,“綠色長廊工程”全面實施。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1億元,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6.2%,完成技改投入2.1億元,開發新產品30個。財政收入1.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億元。 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去年提高1.9個百分點。農業形成了兩薯生產、蔬菜瓜果花卉、畜禽養殖、食用菌生產四大支柱產業,六大經濟的效益日趨顯現。鄉鎮企業在調整中穩步發展,一批投資100萬元以上的項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以五大經濟為主的工業結構體系基本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不斷提高,大中型企業經營效益有所好轉。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個體私營企業戶數和上繳稅金等均比上年有明顯增長。 改革開放取得新成就。農村稅費改革順利實現,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負擔。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企業改革逐步深化,芬格欣藥業集團退出國有序列,生物藥業公司、製藥廠改制順利完成,碧泉集團、機油泵廠列入國家債轉股計畫。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繼續加強,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健康發展。預計全年實現大外貿出口供貨值9953.2萬元,利用攀汬灳撿湩?外資302.5萬美元。 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完成了文昌路、聯盟路、茂源路、迎祥街、太平街、牛行街西段、勝利路中段砼路面鋪設工程,新建、改造城區供排水管道7780米,供水普及率達到92.3%。建成了迎祥街家俱市場、太平街服裝市場、牛行街農貿市場。實施了解放一二三大街、至公街、迎祥街等9處沿街開發工程。解放小區、裕民小區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村鎮建設成效顯著,我市被列入“全國生態示範試點市”,舒莊大顧村被評為省“百佳生態村”。城鄉電網改造工程順利通過省政府驗收。交通運輸、郵電通信能力持續增強。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靳寨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和泉河小灣排灌站、孔溝封閉涵等重點水利工程全面竣工。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 “九五”時期,該市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五年中,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綜合指標均邁入全省領先水平。小麥生產在國內率先進入全國小麥高產縣市行列,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一批骨幹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國民經濟進入工業主導型階段。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均有較大增長。人們的衣食住行條件大為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建立了企業職工最低工資保障線、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線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保障了貧困人口和特困職工的基本生活。五年來,我市在全省縣市中率先實現了村村通電和村村通電話,率先動工興建污水處理廠,建成了市機政綜合辦公大樓、市醫院綜合病房樓、水利大樓、市府廣場、太平街市場等標誌性建築,城市主幹街道全部硬化砼路面,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五年來,全市人民大力弘揚 “界首精神”,同心同德。開拓進取。認真實施“六大戰略”,精心構建“五大工程”,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科技、體育、社會治安、農廣校教育、婦幼衛生等工作創全國先進市,擁軍優屬、文明衛生創全省先進市。 “立足區域小市,建設經濟強市”,是界首人民的強烈願望和奮鬥目標。界首市委、市政府將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全市人民,繼續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本著 “強化農業基礎,重點發展工業,提高三產比重,實施外向帶動,依靠科教興市”的工作思路,以“自我加壓、務實開拓、團結拼搏、爭創一流”的界首精神為動力,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調整結構和提高效益為重點。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在不斷深化改革中增強發展活力,在開拓市場中培育新的增長點,在調整結構中盤活資產存量,在擴大開放中增強競爭實力,認真實施工業創牌造艦、農業產業化、市場帶動、城鄉一體化、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六大戰略,精心構建典型、小康“首字”、生產要素、政治優勢五大工程,促進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在“十五”期間,我市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財政收入年均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3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8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 10%以內。到2010年,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十五”目標的基礎上翻番,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人民民眾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並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出堅實的步伐,把界首建成皖西北的明星城市。

城市區劃

界首市轄3街道,11鎮,4鄉。 * 街道辦事處:西城街道、潁南街道、東城街道。 * 鎮:光武鎮、蘆村鎮、劉窯鎮、王集鎮、陶廟鎮、磚集鎮、顧集鎮、泉陽鎮、戴橋鎮、大黃鎮、田營鎮。 * 鄉:靳寨鄉任寨鄉、舒莊鄉、邴集。

界首彩陶

位於淮河中游的界首,歷來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人們用靈巧的雙手不斷創造著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著精美的民間藝術。這裡的剪紙、年畫、陶器等民間技藝,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繁華般點綴著農家小院,尤其是界首彩陶,以其獨特的藝術,成為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界首彩陶技藝歷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界首市潁河南岸的13個村,因每個村的村民都以業陶為生,並且村名均以“陶窯”為名,因此有“十三窯”之說,這些村現屬安徽省界首市田營鎮管轄。

溯源

陶器的發明,應當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勤勞、聰慧的先民以土為材,挖穴為窯,燒制出精美的低溫彩陶。陶器的發明,標誌著新石器文化的開始。這一時期的陶器造型樸實飽滿,比例協調,裝飾圖案簡潔大方,色彩明麗,集實用、美感於一體。 制陶技藝代代相傳,猶如黃河之水綿延不斷。至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窯燒陶的歷史。至唐代,因與唐三彩產地洛陽為鄰,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隨之問世。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漸演變為今天的三彩刻畫陶。但是,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和裝飾藝術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風韻。 關於界首彩陶的誕生還有一個古老傳說:最初,他們家族只燒黑陶,生產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淵經過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夜間夢見幡台,上面擺放著綠、黃、白三色陶罐,醒來後,他立即命令附近窯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於當時窯匠技藝有限,燒了三天三夜,只燒出了黃、白兩色陶罐,想不出做綠陶的辦法。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一位銅匠經過窯廠,由於連續多日下雨,銅匠被迫在窯廠內做工,一些銅粉被風吹進窯里,沒想到,這些銅粉竟然改變了陶的顏色,他們生產出來了綠陶。至今,銅粉仍然是他們制陶的原料之一。當蘆家掌握了製作三彩陶的技藝後,開始代代相傳,並逐漸傳布開來。 到清末時,附近的13個村子都生產彩陶,形成了有名“十三窯”。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大量的界首彩陶通過附近的大運河運到全國各地,並被作為一種奢侈品供給達官貴人。 追溯界首彩陶的裝飾手法演變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即界首彩陶的初始時期,嚴格地說,這時的陶器不能稱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燒陶。由於缺乏生產工具,先民們只能用聰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揉泥作料,盤泥造型,用柴草低溫燒制出沒有釉彩的素燒陶;用泥條盤築而成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條紋便成為獨具美感的裝飾紋樣。 第二時期,即界首彩陶的刻花期。此時,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陶輪,借用雙腳的外力使陶輪勻速轉動,置泥於輪上,雙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變萬化的陶胎;晾乾後,施白土於胎面,再晾至半乾,以鐵簽或竹籤刻畫花鳥魚蟲於胎面,再施鉛土諸釉,晾乾並置於窯內,柴火燒至三四天,即得晶瑩三彩彩陶。其刻畫內容,多為自然界之花鳥,又因其壇罐頸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為主題的二方連續圖案,故稱之為刻花陶;陶胎窯燒後呈赭紅色,配飾翠綠和土黃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為三彩刻花陶。第三時期,界首彩陶刻畫期,從第二時期始經過數百年的實踐,陶器藝人們逐漸豐富了彩陶的刻劃題材。除花鳥魚蟲外,諸如《破洪州》、《戰秦瓊》、《鍘美案》等等傳統戲劇場景也“搬”上了陶壇;在表現技法上,運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畫面色彩更加豐富,刻劃主題更加鮮明。這一時期的彩陶裝飾技法一直沿續至今。其裝飾技法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刻劃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針代筆,剔、刻、刮並舉,使畫面產生黑、白、灰藝術效果;這一傳統技藝目前在國內制陶界尚無他例。二是區域民間藝術的兼容性。界首彩陶的裝飾藝術特色既有當地木版年畫的線刻表現形式,又吸收了界首剪紙線面結合的特點,藝人們信手刻畫,毫無雕鑿之匠氣。

藝術特色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製作上,界首彩陶飾以兩層化妝土,在刻畫過程中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在刻畫題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以一幕幕場景的形式加以表現,盧山義的"刀馬人"系列是其代表;在燒制方面,界首彩陶製作先除潮,然後素燒,溫度一般在攝氏700至800度,成品為磚紅色的刻畫陶,素燒後可以釉燒,即塗以含鉛、二氧化矽、粉土的釉料後放入陶製的匣缽內,逐漸加大溫度,達到攝氏1000至1050度,燒兩天兩夜,成品為紅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體現了農民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反映了中國民間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審美趨向。這樣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就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畫陶。界首彩陶鮮艷奪目,色彩豐富,頗受歐洲人的歡迎,建國不久,很多國家領導人喜歡帶著界首彩陶,送給蘇聯、東歐等一些國家要員。 界首彩陶造型裝飾方面的獨特藝術是由諸多要素所構成。諸如黃金率的無意識套用、空間的處理、畫面的布局等等,其多元素的最佳組合,創造出了界首彩陶獨特的藝術個性。但是,界首彩陶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社會生活中不斷觀察、不斷發現、不斷提煉和不斷創造的結晶;從單純的摹擬刻劃到綜合的藝術創造,從偶爾的發現到熟練的掌握,如此反覆實踐,受到啟發,得到規律,才歸納總結出創造美的原理。因此,界首彩陶的對稱美、均衡美、裝飾美,是源於生活、根植於本土的美的集合。界首彩陶的主要材料取自於穎河兩岸的膠泥層,因此,又具備了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特點,從而形成了具有個性的和獨特藝術語言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圓形為主,據考證,具有圓形特徵的決定因素有兩點。其一,源自於這裡的民間風俗。“陶”有“掏”之諧音,“圓”有“團團圓圓”之寓意,二者結合,即為掏個團團圓圓。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帶盛行嫁娶之時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壇的習俗,圓形的陶壇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鵲、蓮花鯉魚等內容,牡丹象徵富貴、梅花喜鵲寓示喜上眉梢、蓮花鯉魚則有連年有餘之意,這些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無一不體現當婚新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二,圓形陶器要比其它形器的容量大,實用性更強,而且,在燒制過程中,圓形陶器不易變形。 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圖形的基礎上大量而又科學地運用S線,使造型的外廓線富有變化;其正立面雙側的S弧度的大小、寬度、高低的變化,對陶器的容量和整體美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實例中可以看出,界首彩陶的形體十分符合黃金分割法。眾多界首彩陶中的圓形陶壇、陶罐,其高與直徑之比,大多在6:4左右;三彩陶掛盤的底部與盤底之比也多在6:4之間,因此,在自然乾燥和燒制過程中其變形率最低。 界首彩陶更多地運用了變化與統一的造型藝術規律。S形線條的不斷變化,突出了形體的個性特徵,即弧線為主、直線為輔;側面看,從壇罐的底部到頸部都是由具有張力的弧線組成,而頸部至口部則運用了少許直線,如此明顯的對比,凸顯其主次分明、曲直對比的鮮明個性。主體部分(即壇體腹部)的曲線擴張,形成膨脹的近似於圓的形體,使S線形極致誇張,具有飽滿、豐碩的視覺效果。而頸部直線的運用,可謂點到為止,恰到好處。這些短直線的運用,起到不可替代的襯托作用,使圓的更圓,飽滿的愈顯飽滿,而且豐富了造型形體語言,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剛,避免了造型單調、平淡的弊端。直線只有長短的變化,而弧線則有力度和形體的多樣性,直線與弧線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界首彩陶統一、協調、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傳承意義

彩陶製作技藝是不傳外姓的,製作彩陶時,不準外姓人觀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學習的話,只讓他們自己觀看製作過程,然後自己去做,全靠自己摸索,做不好還要挨打。當製作出來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證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後,祖輩才開始給予指點。據說,學成這項技藝,最少也需要三年,有的還可能學不會。 1958年,界首在潁河北岸順河路組建技藝陶瓷廠,現該廠已成為彩陶的主要製作地,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在這裡得到傳延。但是,近幾年來,受現代工業產品的衝擊,現在陶瓷廠不景氣,面臨資金困境,以傳統技藝生產的彩陶製品出現滯銷,市場蕭條,而年輕人多不願從師學藝,因而界首彩陶燒制技藝有後繼無人之憂,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界首市的王京勝盧群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