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信陽市古為申國封地、申州州治地,故稱信陽為“申城”。信陽市是河南省最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大別山、桐柏山結合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扼楚豫之咽,被稱為河南省的南大門。
信陽市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2800多年。公元前872年,西周晚期,周宣王封姜方伯為申伯侯於此地,戰國時曾為楚國別都,曹魏時設定義陽郡。晉、南北朝改設司州、義州、申州。隋唐又復義陽郡。北宋始稱信陽。元初改為府,後改稱信陽州,明清仍沿例設州,後改信陽縣,1949年4月1日信陽解放,即置市。市境內古文化遺址眾多,如市郊“南山嘴”裴李崗文化、三里店鮑家山商周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長台關的楚王城遺址等。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即為長台關楚墓出土的編鐘所奏。歷史典故“亡羊補牢”即出於長台關楚王城。
歷史沿革
西周至春秋時期,信陽境內分封有申、息、弦、黃、江、蔣、蓼等侯國。申國(姜姓),都城在今南陽市北,其疆域後來擴展至今平橋區、溮河區一帶,另築謝城(遺址在今平橋區平昌關鎮)。息國(姬姓),為周文王之子羽達的封地,國都在今息縣城西南6公里的青龍寺。弦國(隗姓),國都在今光山縣城西5公里處。黃國(嬴姓),國都遺址在今潢川縣隆古鄉。江國,國都在今正陽縣,轄地包括本市羅山縣北部。蔣國,為周公旦之子伯齡封地,國都曾設在今淮濱縣期思鎮。蓼國,相傳為夏代皋陶裔孫封地,春秋時國都建於今固始縣城東北6公里的蓼城崗。從公元前688年開始,楚國相繼吞滅上述各國,委派縣尹(尊稱為縣公)進行管理,設定了直屬於楚國中央管轄的地方政權——申縣、息縣、期思縣,是為本市設縣之始。
秦代以郡轄縣,本市境內設7縣。即:蓼縣,治所在今固始蓼城崗;安豐縣,治所在今固始縣石佛鄉;雩婁縣,治所在今商城縣東北隅的李集;西陽縣,治所在今光山縣境內;期思縣,治所在今淮濱縣境內;息縣,治所在今息縣境內;城陽縣,治所在今平橋區長台關楚王城遺址(今平橋區城陽城址保護區)。
漢沿秦制,郡縣轄區縮小,息縣改名新息縣,又增設5個縣。即:安昌縣,治所在今平橋區平昌關;弋陽縣,治所在今潢川縣城;車大縣,治所在今光山縣境內;黽縣,治所在今羅山縣高店;鍾武縣,治所在今平橋區中山鋪。東漢初年,新息、弋陽、雩婁、蓼、車大等縣改置侯國,改鍾武縣為平春侯國,置褒信侯國(國都在今息縣包信鎮),後相繼恢復為縣制;又置義陽縣,治所在今師河區。
三國時本市屬魏國。新置弋陽郡(治所在今光山縣境內),是為本市設郡之始。後又設義陽郡(治所在今平橋區平昌關),旋省去,西晉時又重設該郡,治所設於仁順城(在今溮河區境內)。東晉時,豫州治所遷至西陽(今光山縣境內),是為本市設州之始。
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較多時期內以淮河為界,北朝占據淮北,南朝占據淮南。各朝或為安置流亡人口而僑置州縣,或為招納士族而虛設官銜,州郡越變越小,縣越來越多,甚至有名無實,直至隋朝才漸趨穩定。值得一提的是,南朝梁設定的光州(治所在今光山縣城)和北周設定的申州(治所在今師河區),儘管後來名稱多變,卻是唐至清代都比較穩定的地方政權。
唐代,本市境內相對穩定的州縣建制是:光州,治所先設於光山縣,712年移至定城(今潢川縣南城),轄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5縣;申州,治所在今溮河區,轄義陽、鐘山(北宋初省入義陽縣)、羅山3縣;新息縣和褒信縣屬蔡州。五代時期,各州轄縣仍舊。
宋代,新息縣、褒信縣仍屬蔡州。申州於宋初先後改稱義陽軍、信陽軍,軍治所不變,轄信陽、羅山2縣。光州轄固始、定城、光山、仙居(南宋時省入光山縣)4縣。原殷城縣先改稱商城縣,後廢縣改為商城鎮,併入固始縣。
元代,息州(金國於1208年設定,明代初年降為縣,州治所在今息縣縣城)轄新息、褒信、新蔡、真陽(今正陽縣)4縣,光州轄縣不變。信陽軍先後改稱信陽府、信陽州,轄縣不變。
明代,光州轄光山縣、固始縣、息縣、商城縣(1475年由固始縣析置)。信陽州轄羅山縣、確山縣(後改屬汝守府)。原定城縣、信陽縣省去,分別由光州、信陽州管實土。
清代,信陽州仍領轄羅山縣。光州於1724年升為直隸州,直隸河南行省,轄縣不變。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州改縣,信陽州、光州於1913年分別改為信陽縣和潢川縣。此期,省下設道,信陽、羅山、息縣、潢川、光山、商城、固始7縣歸豫南道管轄。1914年,豫南道改稱汝陽道。1927年撤銷汝陽道,改設豫南行政區,1929年撤銷。1932年,省、縣之間設定行政督察區,為省派出機構,河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潢川縣城,轄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縣、信陽、羅山、經扶(1932年10月設定,即今新縣)8縣。1949年1月,該專員公署不存。
新中國成立後,省縣之間設行政區(地區),代表省政府管理轄區各縣市。1949年5月,成立河南省潢川行政區專員公署,專署機關駐潢川縣城,轄潢川、息縣、固始、光山、商城、羅山、新縣7縣。同年8月,河南省確山行政區專員公署遷駐信陽市,改稱河南省信陽行政區專員公署,轄信陽、確山、汝南、西平、遂平、正陽、上蔡、新蔡8縣和信陽市、駐馬店市。1952年10月,信陽、潢川兩專署合併為河南省人民政府信陽區專員公署,轄信陽、羅山、潢川、光山、新縣、商城、固始、息縣、淮濱(1951年設定)、確山、正陽、新蔡、上蔡、西平、遂平、平輿、汝南17縣和信陽鎮、駐馬店鎮。1955年10月改稱河南省信陽專員公署。1965年7月,信陽專區分設為信陽、駐馬店兩專區。信陽專署機關仍駐信陽市,轄信陽市、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息縣、淮濱縣,總人口410萬人。
199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並由省人民政府7月29日正式通知,撤銷信陽地區,改設地級信陽市;撤銷原縣級信陽市和信陽縣,設定縣級溮河區、平橋區。新設立的信陽市轄溮河區、平橋區、羅山縣、光山縣、新縣、商城縣、固始縣、潢川縣、淮濱縣、息縣,市黨政軍領導機關駐溮河區。新設立的溮河區轄原縣級信陽市的老城、民權、五里墩、車站4個街道辦事處和五星、雙井、南灣3個鄉及原信陽縣的9個鄉鎮(遊河、董家河、溮河港、譚家河、柳林、十三里橋、吳家店、李家寨、東雙河),總面積1783平方公里,總人口59萬人,區人民政府駐溮河區行政路。新設立的平橋區轄原縣級信陽市的羊山街道辦事處、前進鄉及原信陽縣的17個鄉鎮(彭家灣、洋河、九店、長台關、龍井、肖王、胡店、肖店、查山、平昌關、高梁店、王崗、蘭店、平橋、明港、五里店、邢集),總面積1889平方公里,總人口75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平橋鎮。
市情簡介
信陽市位於鄂豫皖三省交接處,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全市總面積1.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58.96萬,轄八縣二區,六個管理區、開發區。
信陽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古”城。信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周時期,信陽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時設義陽鄉,北宋改稱信陽。信陽有豫楚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戰國以後,細膩浪漫的楚文化與綿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淮河文化。信陽是姓氏之根,當今漢姓100個大姓中,有黃、賴、羅、蔣等13個源於信陽或有一支源頭在信陽。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子路問津處都在信陽,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也發生在信陽。從這裡出土的戰國編鐘極負盛名。
信陽紅軍搖籃,將星璀璨,是一座“紅”城。信陽是土地革命時期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紅軍搖籃、將軍故鄉,革命戰爭時期,培育出了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和紅四方面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百餘名信陽籍將軍從這裡走向全國。信陽是中央確定的全國十二個紅色旅遊區之一。
信陽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是一座“要”城。信陽是全國44個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北距鄭州300公里,南距武漢200公里,東距合肥340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陽成為三大城市之間最具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潛力的地區。京廣、京九、寧西三條國鐵,京港澳、大廣、滬陝三條高速,106、107、312三條國道在信陽境內形成多個十字交叉。全市鐵路、公路、調整公路通車總里程、通車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與東部沿海地區、甚至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也不遜色。特別是石武客專的建成通車,使信陽融入鄭州、武漢一小時經濟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凸顯。
信陽山川秀美,生態良好,是一座“綠”城。信陽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市,“山繞綠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飛虹”正是信陽市容的真實寫照,被譽為“北國江南”,“江南北國”。境內有530多種野生動物和2000多種植物,居全省之冠,森林覆蓋率32.2%,分別高出全國、全省13.8、12.4個百分點。信陽到處是青山綠水,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著名的雞公山是國家級自然風景區和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素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城中公園南灣湖是國家級森林公園,素有中原第一湖之稱,是水天一色、綠島如蔭的絕佳休閒處。信陽還是著名的綠茶之鄉,“信陽毛尖”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被譽為綠茶之王。置身信陽,茶園遍布,茶葉飄香。信陽人民正在充分發掘茶優勢,發展茶文化,傾力打造中國茶都。
信陽物產豐富,資源充沛,是一座“寶”城。信陽是“魚米之鄉”,盛產水稻、小麥、油菜等農作物,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板栗、銀杏、紅黃麻。水資源總量是90億立方米,占全省總量的22%;人均水資源123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珍珠岩、膨潤土、沸石等非金屬礦田的規模和礦石質量聞名於國內外。探明的珍珠岩儲量占全國儲量的一半以上,居國內之冠;膨潤土探明儲量5億噸,屬特大型礦床;螢石礦探明儲量1.2億噸;鈦礦已探明儲量50多萬噸,遠景儲量超過500萬噸;鉬礦探明儲量在36萬噸以上,遠景儲量超過100萬噸。
信陽發展迅速,魅力無限,是一座“新”城。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四個重在”實踐要領,立足中原經濟區建設前沿,勇當中原經濟區建設前鋒,堅定不移地走“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著力打造“一市一區兩樞紐一基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持續保持了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和好的氣勢。初步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6.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左右,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7%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8%,居民儲蓄存款比年初增長19%以上。糧食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110億斤以上,連續九年創歷史新高。淮息、淮固高速建成通車,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京廣高鐵全線貫通,寧西鐵路增建二線電氣化改造、京港澳高速改擴建信陽段開工建設,明港機場前期工程順利推進,淮河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信陽在全國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信陽海關開工建設,大通關條件日趨完善。出山店水庫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南灣湖國家重點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項目全面啟動,信陽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全市1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新成效,信陽國際家居產業小鎮開工建設,信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得省里批准,正在積極創建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示範區。
在過去獲得多項殊榮的基礎上,2012年又再次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實現雙擁模範城“五連冠”,四次蟬聯“中國十佳宜居城市”。進一步提升了信陽的知名度、美譽,信陽的品牌和形象大幅提升,被媒體解讀為“信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