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
“甲申教案”發生於清光緒十年(1884)。那年正是甲申年,溫州人民為反抗法軍入侵,憤而焚燒各教堂。史稱溫州“甲申教案”。 “甲申教案”是由中法戰爭而引發的。1883年,法國把越南變為“保護國”後,又於同年12月,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 挑起中法戰爭。1884年3月,寧波鎮海口10艘法艦游弋,4月又增2艦,浙江告急。8月,法艦進攻台灣,同時,進駐福州馬尾的法艦主力,擊沉中國兵船9艘。10月法軍攻占基隆,並向台北進犯。在法軍猖狂進犯之時,一些天主教徒率先登入為嚮導,因而激起民眾對洋教的憤恨,搗教堂、毆教民事件在各地相繼發生。溫州民眾受各地影響,群情激憤。1884年10月4日(農曆八月十五日),星期六,溫州民眾在澤雅榮(藤橋澤雅人,原名柴岩榮)的鼓動和率領下,不論是法教或英教,當晚先是沖向英辦花園巷耶穌堂,繼而至城西禮拜堂,再轉至周宅詞巷法國天主教堂等六所教堂,全澆上煤油點火焚燒。連甌海關的檔案等物也不能倖免。
這次焚燒教堂之規模及其影響,可散見於一些史料,現摘錄幾段於下,從中可窺見一斑。李希程(1841-l908,安徽合肥人,在溫為官長達30年,對溫州近代史有所記載)在《自定年譜》中對甲申年史事有這樣一段記載:“法人因越 南事起釁,7月,毀我兵輪於馬江,南洋水師覆焉。8月,溫城民教失和,教堂全毀,海關及洋人各寓,一毀而盡。” 北京大主教《遣使會年鑑》第50卷有如下記載:“董神父(註:名董增德,意籍人,溫州天主教神父)已上床安心就睡,忽聞人聲喧囂和猛力搗門,急忙穿衣下樓。正欲派人報官求救,聞知基督教堂已被焚燒,路上有千百民眾圍困著無主教堂,隱約見有棍棒、長矛、火藥槍擺動。當時情急勢危,勝似千鈞一髮,大門已被搗開,人們如潮湧入。”董神父越牆逃避,後躲在一民家灶間的柴堆里,但他卻“清晰地聽見心愛的堂舍的燃燒聲,暗看那被風颳來的沖天火焰,岌岌乎大有可能殃及自己的避難所。人們的叫喊,聲聲入耳,屋外的惰景,幕幕在目。”“大火燒毀了整個天主堂,唯獨剩下3間孤兒院舍。”
英籍基督教傳教士蘇慧廉的未婚妻蘇露絲在《走向中國》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10月4日夜,“一群暴民(註:這是對激憤市民的誣稱)在蘇慧廉住所前匯聚,當他們發覺蘇宅前門緊閉不能闖入時,就轉到屋後,在那裡,他們如願以償。瞬間,無數石頭‘嗖嗖’地向門窗飛來。過一會兒,木製的後門支撐不住轟然倒下,亂鬨鬨的人群如潮水般地湧入院內。這時,蘇慧廉正急匆匆地趕往前門,他看到一股可怕的火光正從僕人的住處升起,於是馬上轉身返回後門。他看見院子裡已聚集了一大群男子,由於天氣炎熱,許多人光著上身。這些人手持棍棒,亂扔石頭,欣賞著用洋油點燃的地板在濃煙滾滾中燃繞。”
教案發生後,上海英國總領事和海軍司令即令停泊於能動甬江的“健飛”號艦於5月駛進甌江,後與“梅林”號艦調防,由 “梅林”艦駐守江心水域,對著溫城虎視眈眈,全城市民惶恐不安。溫城官府大獻殷勤,表示賠禮道歉,並承諾賠償損失, “認定賠償銀洋3.5萬元,並以現款一次付清(其中賠償新教27641銀 元,天主教7359銀元)。” 接著,官府張貼布告,說:“今已太平無事,凡諸逃往鄉間者可以放心回城,保證不予追究。”
同時,眾所周知,我們所查找的唯獨謀劃排外的罪魁禍首,一旦查獲,必將斬決不貸。” 後據說,此次反洋教領導人柴岩榮,曾被政府捉拿歸案,但未判死刑,數年後獲赦,充任獄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