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莫司汀

司莫司汀

司莫司汀化學名為1-(2-氯乙基)-3-(4-甲基環己基)-1-亞硝基脲,為淡黃色略帶微紅的結晶性粉末;對光敏感。在三氯甲烷中極易溶解,在乙醇或環己烷中溶解,在水中幾乎不溶。臨床適應證與BCNU及CCNU相同,對惡性黑色素瘤、惡性淋巴瘤、腦瘤、肺癌等有較好的療效,與氟尿嘧啶合用時,對直腸癌、胃癌和肝癌均有療效。

基本信息

化合物簡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司莫司汀

中文別名:甲基環己亞硝脲

英文名稱:semustine

英文別名:SEMUSTINE;1 (2 chloroethyl) 3 (trans 4 methylcyclohexyl) 1 nitrosourea;N--N'--N-nitrosourea;trans-ure;1-(4-trans-methylcyclohexyl)-3-(2-chloroethyl)-3-nitrosourea;ICIG 1110;Semustin;Urea, 1-(2-chloroethyl)-3-(4-methylcyclohexyl)-1-nitroso-;Me-CCNU;1-(2-chloroethyl)-3-(4-trans-methylcyclohexyl)-1-nitrosourea;

CAS號:13909-09-6

MDL號:MFCD00133811

RTECS號:YS5000000

PubChem號:24899584

分子式:CHClNO

司莫司汀 司莫司汀

分子量:247.72200

精確質量:247.10900

PSA:61.77000

LogP:2.88780

物化性質

外觀與性狀:淡黃色粉末

密度:1.31 g/cm

折射率:1.51

儲存條件:庫房低溫通風乾燥,與食品原料分開存放

安全信息

包裝等級:II

危險類別:6.1(a)

海關編碼:2924299090

危險品運輸編碼:UN 3249

危險類別碼:R45

安全說明:53-22-26-36/37/39-45

危險品標誌:T  

毒理學數據

試驗1

試驗方法:口服

攝入劑量:90毫克/千克

測試對象:人力

毒性類型:急性

毒性作用:

1.噁心或嘔吐

2白細胞減少症

3.血小板減少症

試驗2

試驗方法:口服

攝入劑量:6毫克/千克

測試對象:人力

毒性類型:急性

毒性作用:

1.噁心或嘔吐

2.白細胞減少症

3.血小板減少症

試驗3

試驗方法:口服

攝入劑量:5550 mg/kg/30W-I

測試對象:人力-兒童

毒性類型:急性

毒性作用:1腎輸尿管,膀胱-改變在腎小管和腎小球

分子結構數據

1、摩爾折射率:62.26

2、摩爾體積(m/mol):188.3

3、等張比容(90.2K):491.9

4、表面張力(dyne/cm):46.5

5、極化率(10cm):24.68

計算化學數據

1.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XlogP):無

2.氫鍵供體數量:1

3.氫鍵受體數量:3

4.可旋轉化學鍵數量:3

5.互變異構體數量:2

6.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61.8

7.重原子數量:16

8.表面電荷:0

9.複雜度:242

10.同位素原子數量:0

11.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12.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13.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14.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15.共價鍵單元數量:1  

藥典標準

來源(名稱)、含量(效價)

本品為1-(2-氯乙基)-3-(4-甲基環己基)-1-亞硝基脲。按乾燥品計算,含C10H18ClN3O2應為97.0%~103.0%。

性狀

本品為淡黃色略帶微紅的結晶性粉末;對光敏感。

本品在三氯甲烷中極易溶解,在乙醇或環己烷中溶解,在水中幾乎不溶。

熔點

本品的熔點(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ⅥC)為71~75℃。

鑑別

(1)取本品約10mg,加乙醇5ml,振搖使溶解,加1%磺胺稀鹽酸溶液2ml,置水浴加熱約10分鐘,放冷,加鹼性β-萘酚試液2ml,顯橙黃色。

(2)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溶液,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ⅣA)測定,在232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3)取本品約10mg,加氫氧化鈉試液5ml,置水浴加熱5分鐘,顯氯化物的鑑別反應(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Ⅲ)。

檢查

氯化物

取本品0.25g,加水20ml,振搖,濾過,濾渣用水10ml洗滌,合併洗液與濾液,依法檢查(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ⅧA),與標準氯化鈉溶液5.0ml製成的對照液比較,不得更濃(0.02%)。

有關物質

避光操作。取本品,加乙醇溶解並製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精密量取適量,加乙醇稀釋成每1ml中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Ⅴ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HF254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環己烷(3:1)為展開劑,展開,晾乾,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溶液如顯雜質斑點,與對照溶液的主斑點比較,不得更深。再置碘蒸氣中,原點不得顯黃色。

乾燥失重

取本品,置五氧化二磷乾燥器中,減壓乾燥4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0.5%(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Ⅷ L)。

熾灼殘渣

不得過0.1%(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Ⅷ N)。

含量測定

避光操作。取本品,精密稱定,加環己烷製成每1ml中約含2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藥典二部附錄Ⅳ A),在232nm的波長處測定吸光度,按C10H18ClN3O2的吸收係數()為254計算,即得。  

藥理毒理

本品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對處於G1-S邊界,或S早期的細胞最敏感,對G2期也有抑制作用。本品進入體內後其分子從氨甲醯胺鍵處斷裂為兩部分,一為氯乙胺部分,將氯解離形成乙烯碳正離子,發揮烴化作用,使DNA鏈斷裂,RNA及蛋白質受到烴化,這與抗腫瘤作用有關;另一部分為氨甲醯基部分變為異氰酸酯,或再轉化為氨甲酸,以發揮氨甲醯化作用,主要與蛋白質特別是其中的賴氨酸末端的氨基等反應,這主要與骨髓毒性作用有關,氨甲醯化還破壞一些酶蛋白使DNA被破壞後難以修復,這有助於抗癌作用。本品與其它烷化劑並無交叉耐藥性。  

藥代動力學

本品入血後迅速分解,口服120~290mg/m用C分別標記氯乙基部分及4-甲基環乙基部分的本品10分鐘後血漿中即可以測到兩部分放射性物質,氯乙烯部分6小時達峰濃度,環乙基部分3小時達峰濃度,本品與血漿蛋白結合,存在肝腸循環,故口服34小時後血中仍可測到放射性,代謝產物在血漿中濃度持續時間長,這可能是該藥延遲性毒性的原因。給藥30分鐘及可在腦脊液中測到相當強的放射活性,約為血漿中濃度的15~30%。24小時內約有47%的標記物從尿中排泄,糞便排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