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購買者的行為類型
產業購買者的行為類型有:直接重購、修正重購、全新採購
(一)直接重購。
(二)修正重購。
這種情況給“門外的供貨企業”提供了市場機會,並給“已入門的供貨企業”造成了威脅,這些供貨企業要設法接攏其現有顧客,保護其現有市場。
(三)全新採購。
即企業第一次採購某種產業用品。全新採購的成本費用越高、風險越大。因此,供貨企業要派出特殊的推銷小組。
在直接重購情況下,產業購買者要作出的購買決策最少;而在全新採購情況下,產業購買者要作出的購買決策最多,通常要作出以下主要決策,即決定產品規格、價格幅度、交貨條件和時間、服務條件、支付條件、訂購數量、可接受的供應商和挑選出來的供應商等。
產業購買者的決策參與者
1、使用者。所要採購物品的實際使用者,通常採購某種物品的要求是由他們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規格型號的決定上有直接作用。
2、影響者。企業內外直接或間接影響採購決策的人,其中技術人員是特別重要的影響者。
3、採購者。具體執行採購任務的人員,他們負責選擇供應者並與之談判簽約。在比較重要的採購工作中,通常還有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參加。
4、決策者。企業里有權決定採購項目和供應者的人。在日常的採購中,採購者就是決策者;在複雜的採購中,決策者通常是企業的主管。
5、控制者。可控制信息流向的人員,他們可控制外界與採購有關的信息流入企業。例如,採購代理往往有權阻止供應商的推銷人員與使用者或決策者見面,還有技術人員、甚至秘書人員,也可以控制信息。
產業購買者採購決策的因素
1、環境因素。
市場行銷環境和經濟前景對產業的發展影響甚大,從而也必然影響到產業用戶的採購計畫。例如,當經濟前景欠佳,風險較大時,產業用戶必然要減縮投資,減少採購量,這時供應者只有降價到一定程度,才能有足夠的刺激,使客戶願意購買並承擔一定風險。
原材料的供給狀況是否緊張,也是影響產業用戶採購的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一般企業都願購買並儲存較多的緊缺物資,因為保證供應不中斷是採購部門的主要職責。此外,技術、法律、競爭等環境因素的變化,也都會影響產業用戶的採購,行銷者應密切注意,設法將環境威脅轉化成行銷機會。
在我國,除其他各種環境因素外,國家政策的變化是影響產業投資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這也是企業最難預測和掌握的一個因素。
2、組織因素。
產業用戶的組織因素是指用戶的行銷目標、採購政策、工作程式、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等。例如,有的地方規定只許採購本地區的原材料;有的只許買本國貨,不許買進口貨,或相反;有的購買金額超過一定限度就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審批等。又如,在西方已開發國家近年興起一種“準時生產系統”,即適量及時供貨、“零庫存”的一種生產系統,對產業用戶改進採購工作影響極大。
3、人際因素。
產業用戶的採購決策往往受到非正式組織的各種人際關係的影響,採購中心的各個成員在身份、地位、威信和感染力、說服力等方面各有特點,供應者如果能夠掌握這些特點並施加影響,將有助於獲得訂單。
4、個人因素。
產業購買者行為是組織行為,但最終還是要由若干個人作出決策並付諸實施。參與採購決策的成員,總難免受個人因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又因個人年齡、職責、受教育程度、個性和對風險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供應者應了解客戶採購決策人員的個人特點,並處理好個人之間的關係,這將有利於行銷業務的開展。
產業購買者的決策過程
1、提出需要。
企業內部對某種產品或勞務提出需要,是採購決策過程的開始。提出需要一般是由於內部或外部的刺激。內部刺激如決定生產某種新產品,需要新的設備及原材料;設備發生故障,需要更新設備或零部件;發現過去採購的原材料有問題,需要更換供應者,或尋找更好的貨源。外部刺激如展銷會、廣告或供應者推銷人員的訪問等,促使有關人員提出採購意見。
因此,產業市場的行銷者應當主動推銷,經常開展廣告宣傳,派人訪問用戶,發掘潛在需求。
2、確定總體需要。
提出需要之後,就要把所需產品的種類與數量,從總體上確定下來。複雜的採購任務,由採購人員同企業內部的有關人員共同研究確定;簡單的採購任務則由採購人員直接決定。
3、詳述產品規格。
總體需要確定後,接下來還要對所需產品的規格型號等技術指標作詳細的說明。這要由專業人員運用價值分析法進行。價值分析是一種降低成本的分析方法,目的是在保證不降低產品功能(使用價值)的前提下,儘量減少成本,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通常在產品中20%的零部件,其價值卻占總成本的80%,對這些零部件進行分析,用改換廉價零部件或修改設計而不損害產品功能的辦法,可發掘降低成本的潛力。經過價值分析後,寫出詳細的書面材料說明技術要求,作為採購人員進行採購的依據。
4、查詢供應者。
採購人員通常可利用工商名錄或其他資料查詢供應者,有時也可通過其他企業了解供應者的信譽。供貨企業應多方設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便於買方查找。
5、徵求供應信息。
找到備選的供應者後,請他們儘快寄來產品說明書、價目表等有關信息資料,特別是較複雜和貴重的項目,必須要有詳細的資料才能作出決策。因此,行銷者要善於編寫產品目錄、說明書、價目表等資料,在這些資料中應對產品詳細介紹,並包括含促銷的內容。
6、選擇供應者。
採購者在收到各個供應者的有關資料之後,要通過仔細比較作出選擇。選擇供應者時一般所應考慮的主要因素是:
(1)交貨能力;
(2)產品質量、品種、規格;
(3)產品價格;
(4)企業信譽;
(5)維修服務能力;
(6)技術能力和生產設備;
(7)文化教育 款結算方式;
(8)企業財務狀況;
(9)對顧客的態度;
(10)企業地理位置。
用戶通常是根據以上各項標準選出最佳的供應者。在大多數情況下,產業用戶不願依靠單一的供應者,以防陷於被動。通常是確定一個主要供應者,其供應量約占總需要量的60%,而另外的40%則分散給予其他供應者,以促使供應者之間展開競爭,改善供應工作。
7、發出正式訂單。
用戶選定供應者以後,就會發出正式訂貨單,寫明所需產品的規格、數量、要求交貨的時間、保修條件等項目。西方產業用戶對信譽可靠的保修產品,往往願簽訂“一攬子契約”,這可避免重複簽約的麻煩。這種契約要求供應者必須按規定時間向買方供貨,等於買方把存貨放在供應者手中,因此這種契約又稱作“無庫存採購計畫”,當需要採購時,買方的電腦會打出訂單發給供應者。這種方式使供應者的產品銷路較有保障,可減弱競爭的壓力。
8、評估履約情況。
用戶購進產品後,其採購部門就會主動與使用部門聯繫,了解所購產品的使用情況,詢問使用者的滿意程度,並考查各個供應者履約情況,以決定今後對各供應者的態度。因此,供應者應認真履行契約,儘量提高買方的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