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生黃耆
叢生黃耆(學名:Astragalus confertus)是豆科黃芪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青海、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3,500米至5,3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沙坡、河邊沙地、高山草甸、林緣草甸、河灘沙地和石坡,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叢生黃耆
- 拉丁學名:Astragalus confertus
- 界:植物界
- 族:山羊豆族、黃耆亞族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又稱木蘭綱。
- 亞綱:薔薇亞綱(Rosidae)
- 目:豆目(Fabales)
- 科:豆科(Leguminosae sp.)
- 亞科:蝶形花亞科(Faboideae)
- 屬:黃耆屬(Astragalus Linn.),也稱:黃芪屬。
- 亞屬:華黃耆亞屬、多枝組
- 種:叢生黃耆
- 命名者及年代:Benth. ex Bunge
- 分布區域:甘肅,青海,四川,西藏
科學分類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門: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未分級) | I類真薔薇分支 eurosids I |
目: | 豆目 Fabales |
科: | 豆科 Fabaceae |
屬: | 黃芪屬Astragalus |
種: | 叢生黃耆 A. confertus |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粗狀,木質,直伸。莖多數叢生,高5-15厘米。奇數羽狀複葉,具11-19片小葉,長1.5-3厘米;托葉膜質,基部互相多少合生,披針形,長1-1.5毫米,下面散生白色柔毛;小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2-5毫米,寬1.5-2.5毫米,先端鈍尖或微凹,基部寬楔形,兩面被白色伏貼柔毛,具短柄。總狀花序生6-8花,密集呈頭狀;總花梗近頂生,通常較葉短,被白色或混有黑色伏貼柔毛;苞片膜質,披針形,長約1.5毫米;小苞片缺;花梗短,密被黑色柔毛;花萼鍾狀,長約3毫米,外面散生黑色或混有白色柔毛,萼齒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冠青紫色,旗瓣寬倒卵形,長約7毫米,先端微凹,基部漸狹成瓣柄,契瓣與旗瓣近等長或稍短,瓣片長圓形,具短耳,瓣柄長約3毫米,龍骨瓣較翼瓣稍短,瓣片半圓形,先端深藍色,具短耳,瓣柄長約3毫米;子房線形,被伏貼短柔毛,具短柄。莢果長圓形,稍彎曲,長5-8毫米,兩端尖,被伏貼短柔毛,果頸較宿萼稍短,1室,有少數種子。花期7-8月,果期8-9月。產地分別
產青海、四川、西藏西北部。印度、巴基斯坦亦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