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狀
此病全生育期均可發生,以前期發病對產量影響大。苗期發病,多在長出4片真葉後顯症。在葉上出現淺綠或黃白色花葉或斑駁,葉片皺縮歪扭,有時還出現明脈,嚴重時出現不規則灰色至褐色壞死斑點。成株發病,植株明顯矮化,葉片不規則扭卷,嚴重時細脈變褐,葉面出現許多褐色壞死斑點,植株似缺水狀,結球鬆散或不結球。
發病規律
此病毒源主要來自於鄰近田間帶毒的萵筍、萵苣、菠菜等,種子也可直接帶毒。種子帶毒,苗期即可發病。田間主要通過蚜蟲傳播,汁液接觸摩擦也可傳染。桃蚜傳毒率最高,蘿蔔、蚜、瓜蚜、大戟長管蚜也可傳毒。病害發生與發展和天氣直接相關。高溫乾旱病害較重,一般平均氣溫18℃以上和長時間缺水,病害發展迅速,病情也較重。
防治
(1)選用抗病耐熱品種。一般散葉型品種較結球品種抗病。目前,皇帝、太湖366、紅生菜、甜脈菜、雞冠生菜等品種較抗病毒病。
(2)夏、秋季種植,採用覆蓋遮陽網或棚膜上適當遮蔭栽培技術。注意適期播種,出苗後小水勤澆,勿過分蹲苗。
(3)及時防治蚜蟲,減少傳毒,控制病害發展。發病初期可噴施葉面肥,增強植株抗病性。也可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抗毒劑1號水劑300倍液噴霧。10天左右1次,根據病情連續防治2~4次。
病原描述
此病主要由萵苣花葉病毒(LMV)和黃瓜花葉病毒(CMV)侵染所致,還有部分蒲公英黃花葉病毒(DYMV)侵染。萵苣花葉病毒粒體線狀,長約750納米,稀釋限點10~100倍,體外保毒期2~3天,失毒溫度55~60℃,可通過汁液接觸摩擦或蚜蟲傳毒。黃瓜花葉病毒顆粒球狀,直徑28~30納米,稀釋1 000~10 000倍,鈍化溫度60~70℃,10分鐘,不耐乾燥,體外存活期3~4天,蚜蟲傳毒。蒲公英黃花葉病毒粒體球形,直徑30納米,稀釋限點1 000~10 000倍,體外保毒期2天,失毒溫度65~70℃,主要靠蚜蟲和種子傳毒。汁液接觸傳毒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