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濾化

生物濾化(英語:Bioleaching)是指利用微生物將金屬元素從礦物中提取出來的過程。這比傳統的氰化物堆浸法要更為清潔。生物濾化是生物濕法冶金的幾種套用之一,並且可以通過幾種方法回收銅、鋅、鉛、砷、銻、鎳、鉬、金、銀和鈷。

簡介

生物濾化(英語:Bioleaching)是指利用微生物將金屬元素從礦物中提取出來的過程。這比傳統的氰化物堆浸法要更為清潔。生物濾化是生物濕法冶金的幾種套用之一,並且可以通過幾種方法回收銅、鋅、鉛、砷、銻、鎳、鉬、金、銀和鈷。

礦物

礦物是是指在地質作用下天然形成的結晶狀純淨物(單質或化合物)。絕對的純淨物是不存在的,所以這裡的純淨物是指物質化學成分相對單一的物質。礦物是組成岩石的基礎(像石英、長石、方解石都是常見的造岩礦物),但礦物和岩石不同,礦物可以用其化學式表示,而岩石是由許多礦物及非礦物所合成,沒有一定的化學式。

礦物多半是非生物產生的無機化合物,一般為固體,有有序的原子結構,但也有液態的礦物,如汞(水銀)。有關礦物的精確定義尚有爭議,有爭議的是非生物產生,以及有序原子結構這二個條件。像褐鐵礦、黑曜岩等類似礦物,但沒有結晶性的物筫,會稱為準礦物。

研究礦物的自然科學稱為礦物學。世界上已知的礦物超過5300種,其中5,070種已由國際礦物學學會(IMA)批准過。地殼中有超過75%由是矽和氧組成,因此許多的礦物是矽酸鹽礦物。礦物可以依其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區分,可以依其化學成分及晶體結構分為幾類,而在礦物形成時的溫度壓力等因素會影響其中一些性質。岩石所在的溫度、壓力及其主成分的變化,都會影響其中的礦物。也有可能礦物的主成分不變,但其中的礦物因溫度壓力改變而變化。

礦物可以用許多的物理性質來描述,而這些性質也和其化學結構及組成有關。常見的礦物物理性質有晶體結構及晶體慣態、硬度、光澤、透明度、顏色、條痕、韌性、解理、斷口、裂理(parting)及比重。進一步的特性包括對酸的反應、磁性、氣味或味道,以及放射性。

金屬

金屬是一種具有光澤(對可見光強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導電、傳熱等性質的物質。金屬的上述特質都跟金屬晶體內含有自由電子有關。由於金屬的電子傾向脫離,因此具有良好的導電性,且金屬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帶正價電,但當溫度越高時,因為受到了原子核的熱震盪阻礙,電阻將會變大。金屬分子之間的連結是金屬鍵,因此隨意更換位置都可再重新建立連結,這也是金屬伸展性良好的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中,絕大多數金屬以化合態存在,少數金屬例如金、銀、鉑、鉍可以游離態存在。金屬礦物多數是氧化物及硫化物。其他存在形式有氯化物、硫酸鹽、碳酸鹽及矽酸鹽。

屬於金屬的物質有金、銀、銅、鐵、鋁、錫、錳、鋅等。在一大氣壓及25攝氏度的常溫下,只有汞不是固體(液態),其他金屬都是固體。大部分的純金屬是銀色,只有少數不是,例如金為黃色,銅為暗紅色。

在一些個別的領域中,金屬的定義會有些不同。例如因為恆星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天文學中,就把所有其他密度較高的元素都統稱為“金屬”。因此天文學和物理宇宙學中的金屬量是指其他元素的總含量。此外,有許多一般不會分類為金屬的元素或化合物,在高壓下會有類似金屬的特質,稱為“金屬性的同素異形體”。

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是所有難以用肉眼直接看到或看不清楚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總稱,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原生動物、藻類等有細胞結構的微生物,也包括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無完整細胞結構的微生物。一般需要藉助顯微鏡來觀察研究。微生物個體微小(直徑小於0.1毫米),種類繁多(99%都是未知品種,且不斷增加),之於生態圈卻非常重要(能量來源與物質循環利用),是地球最多的生命形式,可以占據上所有生物(這裡包含植物、海草等)總重量的一半之多,與人類日常生活、健康關係密切。微生物套用領域日益拓展,廣泛套用在食品、醫藥、環保等領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