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對象
主要研究生物群及其組成成分在地球表層的分布特點和規律,以及形成、演變及其與環境條件的關係。
學科分類
生物地理學其分支學科主要有植物地理學和動物地理學。此外,尚包括歷史生物地理學:研究生物區系的起源、分類、擴展和滅絕;生態生物地理學:根據有機體與物理環境和生物環境的相互關係,來闡明生物分布的現狀;古生態學:是上述兩個分支學科的中間過渡;栽培生物地理學:研究栽培植物及馴養動物的起源、演化、分布及其與人類文化發展的關係;理論生物地理學:研究生物群起源、分布、演變、發展的基本理論。
發展歷史
生物地理學於19世紀早期產生並迅速發展。達爾文關於物種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論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洪堡被譽為植物地理學的創建人,華萊斯用自然選擇和演化的理論,綜合了動物地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華萊斯線”。孟德爾、摩爾根學派的新達爾文主義者認為,“突變”是生物種內遺傳變異的基本來源,導致形成亞種和新的物種,而且生理學和細胞學的差異與自然條件有關,說明了物種形成、系統發育和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板塊構造、海底擴張理論的興起和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的復活,促進了生物地理學的發展。麥克阿瑟和威爾遜的島嶼生物地理學平衡理論,說明了島嶼生物群落的平衡點與拓殖和滅絕速度的關係。
研究方法
(2008年6月分類)根據方法的理論基礎差異及其產生的歷史意義,生物地理學研究方法主要有:
擴散生物地理學(Dispersalism);泛生物地理學(Panbiogeography);特有性簡約性分析(Parsimony analysis of endemicity);分支生物地理學(Cladistic biogeography);基於事件的方法(Event-based methods);系統發生生物地理學(Phylogeography);實驗生物地理學(Experimental biogeography);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 biogeography);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方法(GIS-based method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