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小品系列:讀壺小品

《生活美學小品系列:讀壺小品》記載了一名愛茶者同時也是高校茶文化教學者多年來在從事茶與紫砂文化教學研究中的系列成果。以“陽羨問壺”、“讀壺游美”、“讀壺瑣語”三篇為要,圍繞紫砂壺美學,從理論和實踐上綜合論述了紫砂的文化內涵及其壺藝的美學特徵。作者胡付照選取六十餘件紫砂壺藝作品精心解讀,較為系統地引導讀者走近紫砂藝術,發現紫砂壺藝之美,感悟紫砂藝術魅力。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生活美學小品系列:讀壺小品》的適用於熱愛茶文化、紫砂文化、藝術美學的紫砂壺友,從事飲食文化、藝術設計、藝術美學等研究的師生,茶藝館的茶藝師、紫砂壺經營者、紫砂陶收藏者以及熱愛中華文化的朋友們。

作者簡介

胡付照,男,1973年3月出生,安徽懷遠人,1997年安徽財經大學商品學專業本科畢業,2000—2002蘇州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進修),2004—2007年江南大學食品貿易與文化碩士研究生,任教於江南大學商學院,兼任江南大學食品文化研究所、無錫旅遊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已經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獨立出版著作3部,參編多部。主持和參與科學研究項目(食文化、旅遊發展與規劃、企業管理文化項目等)30多項。

圖書目錄

陽羨問壺
紫砂藝術——宜興陶瓷藝術文化的一朵奇葩
紫砂壺藝術設計之美
紫砂壺藝術價值的當代思考
紫砂壺鑑別與欣賞思路探討
中華茶藝中紫砂壺選擇探究
紫砂壺“養壺說”文化價值探究
讀壺游美
德清儉素儒雅中和——邵大亨制鐘德壺
花開吉祥人天祥和——顧景舟制雲肩如意壺
素麵素心心靈有約——顧景舟制子冶石瓢壺
正心至聖氣宇軒昂——何道洪制聖珠提梁壺
梅花清韻獨報先春——朱可心制報春壺
江南聽雨詩意人生——呂堯臣制聽雨壺
方正有節直心高潔——顧紹培制高風亮節壺
清閒逍遙妙趣自得——汪寅仙制天樂壺
重陽至清如見老君——何道洪制納洪智提梁壺
禪音雨潤清幽淡遠——施小馬制禪鍾壺
飲水思源文化淵源——周桂珍制大曼生提梁壺
力承千鈞曼壺傳字——曼生銘,楊彭年制柱礎壺
易演玄妙見龍在田——施小馬制八卦龍頭一捆竹壺
紅韻清雅潤澤果敢——春水堂款梨皮朱泥高瓢壺
直拙不迂素心有寄——周桂珍、馮其庸、徐秀棠合作回紋雙圈壺
龍居寶鼎莊重古雅——汪寅仙制夔龍青銅紋四足壺
方正蓄勢德永貞吉——申錫制段泥方礎壺
方正之品探新求變——顧景舟制墨綠矮八方壺
涵世大德禪悟汲直——何道洪制大涵壺
參禪靜悟禪茶一味——汪寅仙制斑竹提梁壺
觀心覺醒一燈悟佛——曹錕銘文玳瑁紫砂壺
虛心納物扁腹多容——顧景舟制大扁腹壺
道法自然觀史通今——徐漢棠制古獸窺今壺
壺之經典大成之器——黃玉麟制樹癭壺
壺供真茶老味新趣——陳國良制供春壺
追慕懷遠藝海永昌——施小馬制樂癭提梁壺
聯袂稱絕靈秀提璧——顧景舟制提璧壺
尺八虛鈴漢鐸清音——顧景舟制漢鐸壺
聲聲不息琴韻問鼎——周桂珍制雙圈三足大彬壺
楚漢風韻繁華似錦——季益順制楚漢風韻壺
冷俊華美流光溢彩——清代清德堂爐鈞釉漢方壺
龍鼎蘊味壽享千載——范曾銘,周桂珍制三足環龍壺
君子三友清正直行——何道洪制歲寒三友壺
冰心一片高士清廉——顧景舟制平蓋蓮子壺
一壺香雪兩袖清風——蘭娟清品款香雪壺
書房雅物靜中生動——楊季初牧牛筆筒的風水之美
伴讀助思文人雅趣——汪寅仙制歲寒三友文具
光華內斂素心田園——顧景舟制茄段壺
茶煙生處蛙鼓荷塘——蔣蓉制荷花壺
春到枝頭清逸梅香——周桂珍制梅花提梁壺
梅下問茶和合生香——何道洪制三色綠梅壺
清逸古韻坐望青山——黃玉麟制鼓腹壺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呂堯臣制天外天壺
清氣朗朗茶韻梅香——王寅春制高梅壺
九龍聖柏壬辰祥瑞——汪寅仙制九龍柏壺
剛直不阿壺道大亨——徐秀棠制大亨制壺雕塑
千年煉器火中求食——吳培林制龍窯提梁壺
惑耶不惑儒士清風——高振宇制逸公壺
園林壺天神遊江南——“乾隆年制”款山水詩文描金壺
伏臥茶林獵之有道——葛軍制金錢豹壺
雲松作伴壺虎生威——季益順制雄風壺
陰陽化育菱花和合——范偉群制合菱壺
閒趣麻將玩亦有度——丁洪順制休閒一族壺
聖桃甜美福壽昌隆——汪寅仙制紅泥聖桃提梁壺
不圖捷徑一心耕耘——吳鳴制青灰櫻桃壺
童年味道濃烈天香——高建芳制金鈴子壺
秋果盛報福益子孫——顧道榮制松鼠葡萄樁壺
天然五色復歸於朴——陳國良制陽羨溪頭組壺
以鼓為記道友蘭言——顧景舟制座有蘭言仿鼓壺
臨風一啜宇宙一夢——張守智設計,曹婉芬制月韻壺
古韻遺風普洱茶情——清代乾隆年間無款點彩古風壺
讀壺瑣語
器物精粗之辨
曲流之曼妙
壺上的虛線
見壺如見人
紫砂壺的線條美
賞壺之標準
淘壺之趣
以心為器
大壺泡茶悟
愛物惜物鋦壺
呼喚紫砂藝術家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好作品自己會說話。驚鴻一瞥,面對紫砂藝術神品,即使是無意間的也總是能勾起你一絲牽掛,讓你欲罷不能,這也許就是藝術的迷人之處吧。紫砂壺是視覺的藝術,然而,吾每每觀壺,耳畔總是想起美妙的歌聲,有時口中還似乎有殷殷甜蜜之感,這不能不令人感到紫砂壺藝術是如此的貼近生活,是真善美的藝術。初作此輯,欲讀我喜愛的百壺,後轉念覺百壺集於一冊,易有囫圇吞棗之感。於是,思前想後,把近幾年我論及砂壺造美、賞美、護美的幾篇文章集在一起,有收有放,期望與愛壺的讀者分享一些學習茶與紫砂文化的心得。基於此,遂同領略砂壺之美妙、茶湯之情趣。在砂壺游美中選六十餘件砂藝作品,作以解讀。這些解讀之體悟是陸陸續續幾年中偶得,代表了當時對壺之美的一些看法。但因自身學養不足,有曲解疏漏之處,還望讀者藝師批評指正。茶壺因茶而生,遇壺而讀,如同吃茶,有“一期一會”之慨嘆。不同時刻,面對同一把砂壺,因人之心境不同,感受亦不同。賞析這些精妙的紫砂藝術品,也只是代表了我曾經有如此的感動。當下的你我又如何,誰又能知呢?
壺的欣賞,發現壺之美,是在不斷的比較中產生的。你喜歡哪一把壺,喜歡它的什麼,在此時此刻是自己何般的心在起作用?有貪、嗔、痴、慢、疑的念頭升起嗎?在起作用嗎?如何洗滌它?如何讓心的清淨、善良、美好顯現?我們不妨藉由外物來反觀自我。如今的人們,常在動與靜中尋找自我的答案,栗強先生說,讓“國學生活化,生活國學化”,其實從品茶、讀壺、旅遊中,我們最容易找到自己,因此讀壺是修養身心、提高心性的法門。
觀壺如己。一把壺從外在的造型上,就能找到與人體之美的相對應之處。大致上是,壺蓋對應著人體的頭部、壺口與身結合處對應著人體的頸部、壺肩對應著人體的胸部、壺把和壺流對應著人體的雙臂、壺把的下底端對應著人體的手部、壺體下半部分對應著人體的腹部、壺足對應著人體的腿足部。壺的部件造型、細部刻畫、經營位置,綜合地表達出一把壺的精氣神,而此種精氣神,又是造壺之師個人性情、藝術風格的寫照。
一年四季氣候變遷,人心之境變化莫測。春之盎然生機,清新嫩綠;夏之繁茂豐腴,熱烈奔放;秋之雲淡風輕,寂寞涼意;冬之蕭瑟,銀裝素裹,觀器之氣因人心而變,愛壺之人,以壺觀心,可修心至善也。
並不是每把壺都能達到如此的藝術感動之美。何樣的壺才能有著打動人的藝術之美呢?有人說,那肯定是名家的,大師的吧?抑或價格高昂的,遠超黃金,賽過高級跑車的?愛壺之人定會搖首相對。徐風先生在《一壺乾坤》的後記中云:“在本書所涉及的人物中,只有顧景舟和蔣蓉趕上了評聘大師的時代。他們作品等身,高山仰止,晚年備受崇拜。但他們的晚年也有莫大的困惑,紫砂壺被炒得太離譜,一把小小的紫砂壺,讓許多人喪盡天良。有人偷了他們幾把壺,競被判處死刑。這件事讓兩位老人大惑不解以至傷了元氣,在他們看來,再怎么著,壺畢竟是泥做的,人可是血肉之軀啊。年輕人一時糊塗,上帝也會原諒。一把壺就抵消了一個年輕的生命,至於嗎?他們甚至去政府,替那個小偷求情,但最終無濟於事,這太匪夷所思了!‘把紫砂壺炒得那么高,那么玄乎,有必要嗎?’蔣蓉老人晚年曾經不止一次地這樣追問。真沒想到,紫砂壺成了許多人難填的欲壑,成了許多人追逐名利的砝碼,成了許多人道德淪喪的工具。壺已經不是壺了,壺變成了一個齷齪的江湖。”壺友們一臉凝重地說:“如今的紫砂界就是娛樂界!”壺友們呼喚那把“本山土砂,能發真茶之色香味”的壺,那把壺,你在哪裡?
千年陶都風,紫砂文化揚。砂壺所承載的文脈在德藝雙馨的藝人們的心裡,在堅守“壺道”的藝人們的手上,在虔誠地熱愛茶文化、壺文化人士的心裡!願我們的藝術家們。再一次聆聽顧景舟先生的話吧:“紫砂壺創作應該顧及一般民眾,使之成為人人必備的一種品茗養生之具!”
本書的順利出版,得到了一如既往支持和關心我的中國財富出版社(原中國物資出版社)錢瑛、張娟老師的大力相助,書法家弘嵩先生題寫書名以及配書法佳作多幅,朱郁華教授題寫書內各篇章名,羅名毅豪、秦寧寧等朋友提供了部分紫砂壺圖等,在此一併感謝。
壺裡乾坤大,杯中日月長。吾因茶而愛壺,習茶讀壺滋養吾心。
茶道、壺道皆人道。
全世界愛壺者聯合起來,為捍衛紫砂藝術之真善美而求索。
胡付照
壬辰年春月於無錫運河畔朴玄堂書齋

序言

世界陶都——宜興是一個具有七千多年制陶史的風水寶地。其山中多出產紫砂礦土,以其礦練製成土,品質優良,摶土製壺。未能有出其右者。若從明代正德年問起,宜興的紫砂壺藝術也不過五百年,然而壺為之用,經由煮水、泡茶、把玩、審美,由平常百姓日用陶器不斷衍化為文人書畫金石之載體,且飲且讀,我們不敢再小視砂壺。
古樸、含蓄、精巧、文雅的紫砂壺之美學意蘊令人痴迷。清代有一位日本商賈之士,名日奧玄寶,他癖好紫砂,視壺為人,描述惟妙惟肖,讀文讀壺,令人心動。其在《茗壺圖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溫潤如君子者有之,豪邁如丈夫者有之,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者有之……”真是見壺如見人也。
吾先愛茶再識壺。初,年輕而自負,心氣甚高。遇不能泡茶之壺則難以入目,視而不見。現在想來,不禁啞然。後喝茶滌躁,讀壺數年,悟得四字“樸訥有容”。是由讀器思人,應當寬厚仁慈為善。成拙作幾輯,是為脫落身心也。今再讀壺,便多了一份閒情與“過眼即是擁有”之心態。
“宜興紫砂陶傳統手工技藝”在2006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崇尚技術的工業時代,傳統手工技藝是無法替代的,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一團泥製成何種器物,它有很多方向,取決於它成器的關鍵是設計製作者的態度和修為——要有敬天愛人之心。顧景舟先生在晚年曾云:“我有不會講話的東西在這裡替我講話,就是茶壺。”一件砂壺,若無外力施加,可能一萬年也不會銷毀,但倘若制壺者的作品是毫無用心之作,那就是對環境的不尊重。紫砂礦料經上億年形成,從原料到成器,是不能以驕傲、霸道、隨意之心而為之的。
“好茶不敢多飲”,是制壺大師之隨意而言。但細思之,覺乃智慧之語。兒時便記得“由儉人奢易,由奢人儉難”之古訓。每每品味到好茶,便心生警覺,莫要沉迷於有滋有味的茶香湯味中也。
吃茶,讀壺,是為修心。每一把壺都是一面鏡子,觀壺、讀壺,都能看到我們的心。倘因此而生傲慢心、貪婪心、欺人心、痴迷心,實為有錯也。那何以把握?唯修平常心為是。明代周高起云:“几案有一具,生人閒遠之思。”如今,人們喜歡茶與紫砂,是因為喧鬧複雜的世界裡的人們渴望一個能讓人心靈清淨之所,有一個超越感官滋味之外的精神上的體驗,能夠有一個空間可以淨化一下自己。人們希望徜徉在茶韻時光與壺藝之美中,心靈得以淨化,復歸於朴。
癸亥年偶得陸普東先生讀壺歌,反覆吟誦,得壺雅趣。甲申年初試作讀壺小詩雜文,隻言片語,未曾想,有學子一讀,覺有新意,鼓勵老師繼續品讀。然因攻讀學位功課並教學科研工作,難得閒適,故未有佳思。庚寅深秋,承蒙供職於匡時拍賣的學生毅豪君相約,讀壺數尊,觀壺圖、心思悟,時日頗緊,草草讀壺,詞寡語拙,難得壺味,心生愧意。再,又因多年研習茶與壺之文化,蒙江南大學MBA教育中心領導重視,得以開設中華茶文化講座課程,為備課有深度,茶藝教演有韻致,日日生活中便刻意為之:品茶求真味,技藝重雙修。便覺讀壺是為雅趣,既是備課,又能陶冶性情。每每有所感悟,便記錄之,遂成小品一輯,亦算是書房靜修與遊走四方的生活記錄吧。
我以我心讀砂壺,不免帶有個人淺顯陋見,甚至還可能有曲解制壺藝人設計思想之處。書中讀壺之先後僅是按照個人感覺隨性排列,未能據壺界歷史、職稱、學銜等,望壺界藝師們多多包涵。
識壺難,得一佳壺亦難。吾深知一壺之中的學問深邃,即使窮極一生亦弗能弄懂參透。此輯是為愛壺研壺之路上的學習心得,難免淺薄疏漏之處,還望方家批評指教。面對砂壺,吾贊同壺友“過眼即是擁有”之心態。唯願有緣之士能遇壺而結緣,此輯以求為愛茶愛壺之友帶來片刻清涼意,共同以茶與壺為助悟之物,修養性靈,以達真善美之境。
是吾心愿,茶人壺友共勉之。
作者
庚寅年孟秋於無錫運河畔朴玄堂書齋

編輯推薦

《生活美學小品系列:讀壺小品》記載了一名愛茶者同時也是高校茶文化教學者多年來在從事茶與紫砂文化教學研究中的系列成果。以“陽羨問壺”、“讀壺游美”、“讀壺瑣語”三篇為要,圍繞紫砂壺美學,從理論和實踐上綜合論述了紫砂的文化內涵及其壺藝的美學特徵。作者選取六十餘件紫砂壺藝作品精心解讀,較為系統地引導讀者走近紫砂藝術,發現紫砂壺藝之美,感悟紫砂藝術魅力。
《生活美學小品系列:讀壺小品》與《用心吃茶》(胡付照著,2009)、《正心藝茶》(胡付照著,2012)、《紫砂傳奇》(朱郁華著,2012)、《習茶概要》(胡付照著,即將出版)為系列生活美學專題叢書,敬請讀者關注。

文摘

涵世大德 禪悟汲直——何道洪制大涵壺
身正直,耳偏大,於直正硬朗中略帶厚潤,是愛壺者與此壺目光相遇之剎那間的感受。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汝心已見大和尚,何須他處尋佛?此乃大涵壺也!此壺正、直、圓、潤、厚、朴、文、智、涵,吾用九個字來感悟此壺之美,亦不能言盡矣!
此壺造型脫胎於曼生壺式之“汲直”,原意應是直爽無曲,從井中汲水之意。朱石梅摹《茗壺二十品》為承名世鉤。每圖題記,為陳曼生、郭頻伽等人所署。其中有“汲直:苦而旨,直其體,公孫丞相甘如醴”。我們不妨從曼生汲直壺的銘文上來審視原型之創意:苦而旨,指茗茶,旨為唯美之意;直其體,指壺式,因其身筒為一圓柱體,直來直去,不事雕琢,挺然直立;公孫丞相,這裡應是指漢武帝時的丞相公孫弘。當時有一“戇直”大臣汲黯,他看不慣丞相公孫弘的虛偽做作,直諫漢武帝提防,武帝卻不以為然,公孫弘因而更加得意。銘文中“汲”字意雙關,銘文則分作兩段,“苦而旨,直其體”寫的是汲黯,後段寫公孫弘,以見薰蕕不同器,君子不因小人而改節。綜合視之,作者以苦為樂視苦為甘,面對人生路途上的挫折困境依然以直行道,不改本色!
而此大涵壺,雖造型極相似於曼生之汲直,但細品讀其內涵及銘文,能感悟到隔世器雖不同,但追求壺藝之道同一也!此壺身筒銘文:愛惜精神,留他日擔當宇宙;蹉跎歲月,盡此生污穢乾坤。這句話見於清代山陰金《格言連璧·學問類》,其意是:要珍惜自己的精神,留待將來擔待大業;讓時間白白地溜走,這樣的一生,是玷污大地乾坤的。“愛惜精神”何如?愛惜精神要以養元為本。培和氣,養正氣,植浩氣,藏靜氣。講操守,涵精力,增度量,行鎮定。愛惜精神,日勤三省,夜惕四知。輕矯為重,浮矯為實,褊矯為寬,執矯為圓,肆矯為謹,奢矯為儉,忍矯為慈,貪矯為廉,私矯為公,放言矯為緘默,好動矯為鎮靜,粗率矯為細密,躁急矯為和緩,怠慢矯以精勤,剛暴矯為溫柔,淺露矯為沉潛,刻薄矯為渾厚。愛惜精神,要謹言,要慎行,要約已,要清心,要節食,要寡慾。
通觀審視,此等愛惜精神與曼生之汲直所追慕壺意,誰又能有異議呢?

目錄


陽羨問壺
紫砂藝術——宜興陶瓷藝術文化的一朵奇葩 7
紫砂壺藝術設計之美 22
紫砂壺藝術價值的當代思考 30
紫砂壺鑑別與欣賞思路探討 34
中華茶藝中紫砂壺選擇探究 50
紫砂壺“養壺說”文化價值探究 60
讀壺游美
德清儉素 儒雅中和——邵大亨制鐘德壺 69
花開吉祥 人天祥和——顧景舟制雲肩如意壺 71
素麵素心 心靈有約——顧景舟制子冶石瓢壺 73
正心至聖 氣宇軒昂——何道洪制聖珠提梁壺 77
梅花清韻 獨報先春——朱可心制報春壺 80
江南聽雨 詩意人生——呂堯臣制聽雨壺 82
方正有節 直心高潔——顧紹培制高風亮節壺 84
清閒逍遙 妙趣自得——汪寅仙制天樂壺 86
重陽至清 如見老君——何道洪制納洪智提梁壺 89
禪音雨潤 清幽淡遠——施小馬制禪鍾壺 91
飲水思源 文化淵源——周桂珍制大曼生提梁壺 93
力承千鈞 曼壺傳字——曼生銘,楊彭年制柱礎壺 97
易演玄妙 見龍在田——施小馬制八卦龍頭一捆竹壺 99
紅韻清雅 潤澤果敢——春水堂款梨皮朱泥高瓢壺 101
直拙不迂 素心有寄——周桂珍、馮其庸、徐秀棠合作回紋雙圈壺 103
龍居寶鼎 莊重古雅——汪寅仙制夔龍青銅紋四足壺 105
方正蓄勢 德永貞吉——申錫制段泥方礎壺 107
方正之品 探新求變——顧景舟制墨綠矮八方壺 109
涵世大德 禪悟汲直——何道洪制大涵壺 111
參禪靜悟 禪茶一味——汪寅仙制斑竹提梁壺 114
觀心覺醒 一燈悟佛——曹錕銘文玳瑁紫砂壺 116
虛心納物 扁腹多容——顧景舟制大扁腹壺 119
道法自然 觀史通今——徐漢棠制古獸窺今壺 121
壺之經典 大成之器——黃玉麟制樹癭壺 123
壺供真茶 老味新趣——陳國良制供春壺 125
追慕懷遠 藝海永昌——施小馬制樂癭提梁壺 127
聯袂稱絕 靈秀提璧——顧景舟制提璧壺 129
尺八虛鈴 漢鐸清音——顧景舟制漢鐸壺 132
聲聲不息 琴韻問鼎——周桂珍制雙圈三足大彬壺 135
楚漢風韻 繁華似錦——季益順制楚漢風韻壺 137
冷俊華美 流光溢彩——清代清德堂爐鈞釉漢方壺 139
龍鼎蘊味 壽享千載——范曾銘,周桂珍制三足環龍壺 141
君子三友 清正直行——何道洪制歲寒三友壺 143
冰心一片 高士清廉——顧景舟制平蓋蓮子壺 145
一壺香雪 兩袖清風——蘭娟清品款香雪壺 147
書房雅物 靜中生動——楊季初牧牛筆筒的風水之美 149
伴讀助思 文人雅趣——汪寅仙制歲寒三友文具 152
光華內斂 素心田園——顧景舟制茄段壺 155
茶煙生處 蛙鼓荷塘——蔣蓉制荷花壺 157
春到枝頭 清逸梅香——周桂珍制梅花提梁壺 159
梅下問茶 和合生香——何道洪制三色綠梅壺 161
清逸古韻 坐望青山——黃玉麟制鼓腹壺 163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呂堯臣制天外天壺 165
清氣朗朗 茶韻梅香——王寅春制高梅壺 167
九龍聖柏 壬辰祥瑞——汪寅仙制九龍柏壺 169
剛直不阿 壺道大亨——徐秀棠制大亨制壺雕塑 171
千年煉器 火中求食——吳培林制龍窯提梁壺 173
惑耶不惑 儒士清風——高振宇制逸公壺 175
園林壺天 神遊江南——“乾隆年制”款山水詩文描金壺 178
伏臥茶林 獵之有道——葛軍制金錢豹壺 181
雲松作伴 壺虎生威——季益順制雄風壺 183
陰陽化育 菱花和合——范偉群制合菱壺 185
閒趣麻將 玩亦有度——丁洪順制休閒一族壺 187
聖桃甜美 福壽昌隆——汪寅仙制紅泥聖桃提梁壺 189
不圖捷徑 一心耕耘——吳鳴制青灰櫻桃壺 191
童年味道 濃烈天香——高建芳制金鈴子壺 193
秋果盛報 福益子孫——顧道榮制松鼠葡萄樁壺 196
天然五色 復歸於朴——陳國良制陽羨溪頭組壺 198
以鼓為記 道友蘭言——顧景舟制座有蘭言仿鼓壺 200
臨風一啜 宇宙一夢——張守智設計,曹婉芬制月韻壺 202
古韻遺風 普洱茶情——清代乾隆年間無款點彩古風壺 203
讀壺瑣語
器物精粗之辨 206
曲流之曼妙 208
壺上的虛線 210
見壺如見人 212
紫砂壺的線條美 213
賞壺之標準 215
淘壺之趣 218
以心為器 220
大壺泡茶悟 222
愛物惜物鋦壺 224
呼喚紫砂藝術家 226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