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素
對於普通的民眾而言,對生活半徑影響最深的莫過於交通工具。
當沒有腳踏車的時候,生活半徑可能只有500米;
當有錢了,買了腳踏車,生活半徑就擴大到1公里以上;
當有了機車,生活半徑就擴大到了5公里;
當有了汽車,生活半徑就擴大到了10公里;
當捷運、輕軌、高鐵遍布的時候,生活半徑也就擴大到了20公里,乃至成百上千公里。
半徑的設定
一般而言,選擇日常工作、生活在5公里為半徑的生活圈內,這樣能最大限度地節約時間成本和生活成本。
關聯
生活半徑一方面與需求和欲望有聯繫,另一方面的事實是人們實際的生活包括嚮往,用幾何中的圓去涵蓋它的範圍,總會有一個半徑的。生活半徑,是一種設定。從表面上看,一生囿於一地,或走而不遠,並基本上本土化供養自身,他們的生活半徑就小;滿地球跑,或者生存中的物質消費涉及全世界,他們的生活半徑就大。
事實上這種認知本身也有問題,所以不顧難以自圓其說而談論它,目的是想說:半徑的大小與幸福指數的高低並不成正比,有時甚至相反。
企望
當代人無論作為心儀還是身體力行,把整個地球完全納入自己的生活圈早已不是妄想。生活半徑理論和實際上的劇速延展,使得一些並非從事科技研究的地球人日益滋生不滿足被局限在地球上的無盡企望。化成億的金錢搭乘飛船去一回月球每被認為是意義非凡光榮無上,正是人們盼望生活半徑無限擴大的整體性訴求的集中表現。
雙語解讀
Liferadius 生活半徑Theradiusinwhichanurbaniteconducts hisorherlifeanddailyactivities.Accordingtothisnewlycoined term,themostidealliferadiusis5kilometers,meaningoneis happiestlivingandworkinginsucharange.
(互動百科與《環球時報》英文版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