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高速公路

生態高速公路

生態高速公路,最新設計理念,符合“構建和諧社會”和環境保護的方針。有望形成帶狀公路生態系統或區域交通生態系統。

簡介

生態高速公路理念的提出,突破了高速公路的固

有設計理念,符合“構建和諧社會”和環境保護的方針,延伸了高速公路的內涵。
2005年12月10日,國家"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之一的渝湛高速公路粵境段正式通車。渝湛高速公路粵境段按我國目前高標準設計建造,路面結構為能有效減弱行車震動,減低噪音,減輕汽車輪胎磨損的瀝青砼結構。路段種植紅花綠樹,突出亞熱帶風光的生態型、環保型的特點,村落旁設定了隔音牆,被譽為是廣東首條"生態環保高速公路"。
在國內,高速公路的建設如何實現生態環保化,已經從一個重要的課題成為未來高速公路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高速公路屬於高等級公路。其建設情況反映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交通發達程度乃至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
世界各國的高速公路沒有統一的標準,命名也不盡相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把高速公路命名為FreeWay,美國的州際和國防公路網,德國命名為autobahn,法國命名為autoroute,英國命名為motorway。各國儘管對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專指有4車道以上、兩向分隔行駛、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採用立體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國家對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採用立體交叉的直達幹線也稱為高速公路。國際道路聯合會在歷年的統計年報中,把直達幹線也列入高速公路範疇。
從定義可以看出,一般來講高速公路應符合下列4個條件:
(1)只供汽車高速行駛;
(2)設有多車道、中央分隔帶,將往返交通完全隔開;
(3)設有平面、立體交叉口
(4)全線封閉,出入口控制,只準汽車在規定的一些立體交叉口進出公路。

中國高速公路建設面臨生態壓力

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會占用大量的土地、開挖山體等,從而對自然環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非污染型生態環境影響,一般為:植被破壞、局部地貌破壞、土壤侵蝕、自然資源影響(土地、草場、森林、野生動物等)、景觀影響及生態敏感區影響等(著名歷史遺蹟、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水源保護地等)。
在公路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已經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例如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他們尤其重視濕地的保護,並採用多種機制獎勵對公路綠化做出貢獻的團體。
在西歐,已開發國家非常重視動物的保護問題,為動物修建了動物通道,並把棄土場建成動物棲息地。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存在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強調短期效果,忽視長期效果,這種傾向與可持續性發展理念背道而馳的,也不符合我國質量型、效益型、功能型和可持續的高速公路跨越式發展思路。這種傾向還會直接導致“一年綠,兩年黃,三年枯,四年死”的現象發生。
再就是過分強調綠化效果,這一點在西部地區表現的比較明顯,在一些西部省區,儘管乾旱少雨,甚至是沙漠,但是一涉及高速公路周邊的環境保護,綠化就成為一個首要考慮的問題,單方面強調植被覆蓋率,甚至要種樹,往往投入很大,這樣不僅在效果上不理想,也不符合科學規律。在我國,各地氣候、土壤、植被、地形等差異太大,在條件不具備的地方,就不能過分強調綠化效果。
交通部《2004年公路水路交通行業發展統計公報》表明,截止2004年底,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34,288公里。這個數據位居世界第二。交通部有關負責人透露,根據交通部的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建成國家骨架公路網,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預計將達到7萬公里。
而《中國生態問題報告》指出,交通工程建設、礦產開發等引起的生態破壞已成為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並且呈加重和發展趨勢。
中國高速公路在跨越式發展中,生態系統的壓力,將是一個坎。但是,也正是在這樣的壓力面前,我國的建設者們從生態高速公路的建設中,找到一條確實可行的發展方向。

從高速公路到生態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建設是一個數百、數千公里的帶狀龐大構造物,它通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環境,與它們一起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包括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的植被、邊坡植被、護坡道植被和隔離柵植被,以及棲息在這裡的許多小型哺乳和爬行動物、灌叢和枝頭的鳥類、農田遷來的害蟲和天敵,排水溝棲息的兩棲類等。
這一系統的成分、結構和演替等比周圍自然生態群落要單純,比農田等人工生態環境又要複雜。各環境因素相互溝通、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制約。任何一種成分或過程的破壞和變化,都將影響系統的穩定和存在。
也就是說,建設“生態高速公路”不僅要體現人類活動與地域環境的不可分割性,而且能夠全面考慮區域內部與外部的各種關係,儘可能不破壞區域內的土地、環境和棲息者的自然屬性。要把建設工程與環境生態工程按系統最最佳化結合起來,在完成高速公路工程新建或改造的同時,進行改良環境結構、減少污染、降低噪音的生態工程建設,使公路交通設施作為一種人文景觀與周圍景觀在更大範圍內融為一體,形成美化國土、保護自然、改良環境和抵禦災害的帶狀公路生態系統或區域交通生態系統
於2004年建成通車的寧杭高速公路(江蘇段)在國內首次提出了“生態高速公路”理念。寧杭是中國首條依據可持續發展觀修建的高速公路,它引進了英國偉信公司“珠鏈”設計理念,通過“借景、引景、造景、遮景”等一系列手段使高速公路與周圍環境有機的結合,為廣大使用者提供了安全舒適、暢通快捷、賞心悅目的行車環境。
寧杭高速公路江蘇段的施工單位,江蘇省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在不改變公路沿線原始植被結構和特徵的基礎上,選種了近百種當地特有植物實施沿途綠化工程。在實現“不見一片黃土、不見一塊裸岩”的同時,綠化與周圍原始植被做到了和諧統一,極少看到人工雕鑿的痕跡。
在開挖土方的路段,建設者們從最佳化環境考慮,把填築路堤儘可能做成放緩坡度,通過綠化、美化使大道兩側更加貼近自然生態環境,使沿線裸露地段的植被覆蓋率達到96.1%。
寧杭高速提出的“生態高速公路”理念可以理解為:以尊重生態為原則、運用生態方法設計的高速公路,主要特點是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周圍環境的生物多樣性,將高速公路融入良性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之中,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作為高速公路的主要景觀,又使高速公路成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道景觀。
生態高速公路理念的提出,突破了高速公路的固有設計理念,符合“構建和諧社會”和環境保護的方針,延伸了高速公路的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