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省建設理論與實踐

沒有和諧生態,就不可能有和諧社會,更不會有生態文明。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內容介紹

人類社會的進步過程實際上是創造文明、建設文明的過程。毋庸諱言,工業革命把人類的物質文明推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人類要發展,社會需和諧。沒有和諧生態,就不可能有和諧社會,更不會有生態文明。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強化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必須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效益意識;必須強化經濟指標、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必須強化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意識;必須強化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識。生態省(市、縣)建設,就是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把轄區內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將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中,總體規劃、合理布局、統一推動、分步實施,在區域內實現可持續發展,並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