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
城市作為一個複雜的社會一經濟一自然複合生態系統,其中,包含各種構成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人居環境,而一個人居環境舒適的城市,其生態景觀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和諧性;即結構與功能,內環境與外環境,形與神,客觀實體 與主觀感受,物理聯繫與生態關係的和諧程度。反映在人與自然統一體的各組成部分間,如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物種、人與社會、 社會各群體、人的精神等方面,其中人與自然共生、回歸自然、貼 近自然、自然融於城市。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人與社會上。和諧性 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
整體性:生態城市是兼顧不同時間、空間的人類住區,合理配置資源,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具有地理、水文、生態系統及文化傳統的空間及時間連續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協調發展與限制,發展與公平的關係,強調人類與自然系統在一定時空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
多樣性:是生物圈特有的生態現象,體現在景觀、生態系統、物種、社會、產業及文化的多樣性。生態城市改變了一般工業城市的單一性、專業化和理性化分割,進行多樣性重組,它的多樣性不僅包括生物多樣性,還包括文化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功能多樣 性、空間多樣性、建築多樣性、交通多樣性、選擇多樣性等更廣泛的內容。生態城市不是單一的發展模式與類型,而是充分體現各地域自然、經濟、文化、歷史特性的個性化城市。
暢達性:城市作為一個複雜的社會、經濟一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系統內部之問及與系統外部間存在大量的物質、能量、信息的流動,和諧的生態城市則表現出城市內部以及與外部系統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能順利通暢,無障礙
安全性:在城市的氣候上、地形上、資源供給上、環境健康上及生理和心理影響上具有很強的安全性。為城市的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提供安寧祥和的環境
可持續性:城市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自組織自調節機能,產生較高的生態效率與社會效用,滿足城市的健康、協調、持續發展
學術研究
相對於國際上的生態景觀學研究而言,我國生態景觀學的發展歷史還很短暫。從8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的學術刊物上才正式出現了生態景觀學方面的文章。1981年,黃錫疇在《地理科學》上發表了《德意志聯幫共和國生態環境現狀及保護》一文,同期還發表了劉安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生態景觀研究》,這是國內首次介紹生態景觀學的文獻;1983年林超在《地理譯報》的第1期、第3期上發表了兩篇景觀生態學的譯文,一篇是Troll的《景觀生態學》,一篇是E.納夫的《景觀生態學發展階段》;1985年《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叢刊》第3期發表了陳昌篤《評介Z.納維等著的生態景觀學》一文,這是國內首次對生態景觀學理論問題的探討;1986年《地理學報》第1期發表了景貴和《土地生態評價與土地生態設計》,這是國內生態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第一篇文獻;1988年《生態學進展》第1期發表了李哈濱《生態景觀學-生態學領域裡的新概念構架》一文,該文扼要地介紹了北美學派景觀生態學的主要概念、理論及其在北美的研究狀況,對生態景觀學在我國的普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年的《生態學雜誌》第4、6期分別發表了金維根的《土地資源研究與景觀生態學》和肖篤寧等的《生態景觀學的發展與套用》;1990年肖篤寧主持翻譯了R.T.T.forman和M.Godron的《生態景觀學》一書。這一階段可以說是我國生態景觀學研究的起步階段,側重於國外文獻的介紹。
景觀表現
第一是從景觀的直觀景象來認識。這是景觀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套用於景觀建築學,這裡寓有美學因素。儘管現代景觀建築學對景觀的理解不限於此,但它依然是景觀建築學的主要目標。
第二是從個體的屬性結構上理解景觀。在地質學、地貌學、土壤學和植被科學中,景觀原理用以說明個體各屬性在地表的結構格局,這個屬性是這些學科的研究對象,如岩石、地表形態(地形)、土壤個體、植物群落等。地質景觀、地貌景觀、土壤景觀和植被景觀常被用來描述格局。
第三種觀點是景觀為一複合生態系統,這是最為綜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兩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景觀是地球表層自然的、生物的和智慧型的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複合生態系統。景觀這一生態系統有別於一般生態系統,它們有著不同的邊界。一般生態系統是生物和環境以及生物各種群之間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繼往開來整體,著重研究生產者、消費者和環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而生態景觀系統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與人類之間作用、制約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作用、聯繫以及植物、大氣、水體、岩石、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以及景觀的最佳化利用和保護。由於它們的邊界不同,研究的範圍、內容也不同,一個以生物體為中心,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一個則研究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人類利用之間的綜合作用。景觀這一生態系統堅持了自然環境的整體觀念,並強調人地關係在其中的地位,將人類作為景觀的一個要素,使各個要素得以綜合分析,從而研究其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繫,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同時,景觀生態學用生態學的觀點、方法來研究景觀這一客體,使之在綜合分析基礎上研究景觀的動態變化、相互作用間的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以及系統的演替過程。
生態景觀學不僅要研究景觀生態系統自身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特徵,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護和管理景觀的途徑與措施。目前,應遵循系統整體最佳化、循環再生和區域分異的原則,為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提供理論方法和科學依據;探求解決發展與保護、經濟與生態之間的矛盾,促進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措施。
套用案例
國際上,著名的發展模式有肯亞生態旅遊發展模式。該模式注重與當地居民進行利益分享,生態設計也在旅遊規劃開發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園林景觀旅遊規劃中,在最大限度保護好原有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使用當地樹種營造出豐富的植物群落景觀,也為當地生物提供原始生態的生存環境。
建築設計上,控制建築單體的建設範圍與數量、體量,全部採用本土木材,依照當地建築形制,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潔淨能源。包括水資源的供應與使用,食物的烹調,蔬果的保存,垃圾的收集與處理等處處體現了生態景觀設計。肯亞生態旅遊業已經成為肯亞國民經濟主要創匯行業,也為當地環境保護和百姓生活做出巨大貢獻。
在國內,九寨溝風景區算得上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典範,生態設計也在其旅遊開發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它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較先進,有開創性和前瞻性,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生態保護理念。在增加旅遊收益的同時促進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當地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景區因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旅遊發展模式。
農業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新興的人文旅遊的發展模式,是建立在本土農業文化的基礎之上,對原生態農作物景觀進行創新的生態景觀設計前提下的旅遊開發。生態設計在農業生態旅遊規劃中越來越重要,並成為旅遊規劃中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