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主義

生態城市主義

《生態城市主義》是 2010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沛儒。 本書 介紹生態系統城市設計(ESD)案例,結合理論及實踐的設計,以論證生態城市主義的可操作性及經驗反思。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生態城市主義:尺度、流動與設計》寫作的主要目的,在於介紹生態取向的城市設計理論發展。《生態城市主義:尺度、流動與設計》首先從理論及歷史脈絡著手,以五種設計維度,勾勒出理論的框架;其次從規劃史的脈絡來探討生態城市主義的觀念起源,並梳理與批評其理論的發展及典範移轉。接著以尺度、流動及設計三個主軸作為主要思路,來引導寫作的過程,並逐次展開《生態城市主義:尺度、流動與設計》框架。

作者簡介

楊沛儒,博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工學博士/碩士/學士)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碩士)現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Tech)建築學院城市區域規劃學及建築學副教授1999年獲美國寓布賴特獎學金(FulbrightScholarship),於1999—2001年期間,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SPURS研究員2001~2008年期間,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2001年迄今,在生態可持續城市設計領域已於學術期刊、國際學術會議、專書章節及設計競賽等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及設計目前組織學院的生態系統城市設計實驗室(EcoSystemsDesignsimuIationLab)、並結合研究與實踐於美國亞特蘭大及中國上海成立生態系統城市設計(ESD)事務所(EcoSystemsDesignStudio),多年來獲得許多中國及國際城市設計競賽獎項,其中2005年獲高雄2009世運會主場館先期規劃國際競圖第一名,2007年獲廈門馬鑾灣城市設計競賽第一名主要城市設計作品刊登於《世界建築》(WA)”生態城市主義”專題2010年1月號在國際學術方面,擔任《產業生態學進程》國際期刊以及《現代城市研究》的編輯委員2007年1月起擔任國際城市規劃及環境學會(UPE)執行委員,在2010年8月中國廣州召開的第九屆UPE擔任會議共同主席。

圖書目錄

導言

第1章 生態城市主義:五種設計維度

1.1 生態城市主義:面對當代自然與當代城市

1.2 第一維度:空間形式及經驗

1.3 第二維度:物質、表層、土地嵌合體

1.4 第三維度:生態流動及環境績效的測度

1.5 第四維度:空間尺度及複雜性

1.6 第五維度:時間向度、系統門檻、可持續進程

第2章 生態城市主義的脈絡

2.1 20世紀城市規劃史的歷史遺產

2.2 1915年派屈克?格迪斯的河谷斷面及其影響

2.3 1969年伊恩?麥克哈格的設計自然及大河谷鳥瞰

2.4 1990年代卡爾?斯泰尼茨的地景生態規劃設計決策及分析

2.5 1990年代以後的新城市主義運動及生態進程

第3章 生態區域地景形式

3.1 地景生態學的概念方法

3.2 地景生態規劃

3.3 地景生態規劃作為表征空間

3.4 地景生態的時間空間策略

3.5 地景生態城市規劃及執行機制

第4章 生態城市系統與能源物質流動

4.1 生態系統思維及其轉變

4.2 生態城市系統論

4.3 城市產業生態學

4.4 生態產業園區設計

第5章 生物流動與棲地復育

5.1 生物流動面對“第二自然”

5.2 生物棲地作為人為建構的自然

5.3 設計作為生態的介入

5.4 願景式生態規劃

第6章 水流動及城市化

6.1 流域城市地景形式及其變遷

6.2 地景生態指標的選擇與效度

6.3 流域城市地景區域空間形式演算

6.4 城市形式的變化與水文效應

6.5 水文城市設計的時間策略

第7章 流動地景

7.1 景觀城市主義的崛起

7.2 從“設計包含生態”到“設計生態”

7.3 形象地景、流動地景與過程地景

第8章 城市核心區的可持續設計

8.1 功能性區劃的城市空間

8.2 新都心規劃

8.3 城市核心區的設計方法

8.4 城市轉運區、校園城區和林蔭大道

8.5 從規劃的明晰性到執行性

第9章 實踐:生態系統城市設計面對高密度城市環境——楊沛儒/生態系統城市設計(ESD)事務所

9.1 高雄2009世運會場地規劃

9.2 高雄水岸更新城市設計

9.3 廈門馬鑾灣生態城

9.4 廣州南沙生態城:系統共生設計

9.5 廣州白鵝潭水岸城市再生:原點復興

9.6 南京湯山城市設計:流動地景

9.7 台北植物園:共生自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