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命的品質》內容簡介:人來到世上,首先是一個生命。生命,原本是單純的。可是,人卻活得越來越複雜了。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作為生命在活,而是作為欲望、野心、身份、稱謂在活,不是為了生命在活,而是為了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在活。這些社會堆積物遮蔽了生命,我們把它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之耗費一生的精力,不去聽也聽不見生命本身的聲音了。引
目錄
第一輯 生命的內在意義/1
內在生命的偉大/3
讓生命充滿內在意義/7
人生邊上的智慧/10
最合宜的位置/15
我更願意是我自己/17
經濟危機下的生命反思/21
藍色/24
第二輯 愛智之旅/25
做自己的朋友/27
與自己談話的能力/28
認識你自己/.29
性格就是命運/30
多聽少說/31
宇宙公民/33
誰是真正的愛國者/34
做一個能夠承受不幸的人/35
一無所需最像神/36
哲學家與錢財/37
自己身上的快樂源泉/38
從容面對生死/39
第三輯 為教育把脈/41
教育的七條箴言/43
為中國今天的教育把脈/48
守護人性/51
恢復常識和記憶/53
創造力的來源/55
書中的育兒世界/56
如果我是語文教師/60
寫作上的從小見大/62
第四輯 幸福的醒客/65
讓百科全書走近我們的孩子/67
讓經典成為通識/70
幸福的醒客/73
我的好書觀/76
文津圖書獎感言/77
講壇文化的興起/78
第五輯 我們心靈中的“第一推動”/81
恆星的孩子/83
以西方科學傳統為鏡/86
我們心靈中的“第一推動”/88
你愛動物有幾分/90
第六輯 無趣的時代/93
無趣的時代/95
再談無趣的時代/97
心平氣和看于丹現象/99
糾錯媒體/103
我就說葡萄是酸的/105
文學新人:“這一個”,而不是“下一個”/107
紀實類刊物切忌侵權和造假/108
中國今天最需要的是信仰和法治/110
第七輯 我們都是倖存者/115
我們都是倖存者/117
震災中的札記/119
愛生命比愛國更根本/124
保存大地震的真實歷史/127
愛國的平常心/129
中國人的“比賽精神”/131
不談奧運/133
第八輯 小雜感一束/135
第九輯 把心靜下來/149
圓滿的平安夜/151
春節,把心靜下來/155
一曲有保留的讚歌/159
資源八年半:寂寞而珍貴的歲月/163
第十輯 心靈的橋樑/167
真實,為人心架一座橋樑/169
當生命遭遇政治/171
都市裡的清泉/174
小資也大器/177
友誼照耀心路/179
心的境界/181
一個老朋友的祝賀/184
書店是他的教堂/186
保存原生態的歷史/188
閒情的分量/190
誠實和超脫/192
第十一輯 宋人弦歌/195
序:唯美的歡娛/197
鬧燈/199
問春/201
嘆花/205
邀月/207
悲秋/209
傷別/212
相思/215
記夢/218
醉酒/221
詠史/223
抒懷/225
第十二輯 訪談輯錄/229
講演中有我的另一面/231
中國出不了尼采/233
研究生院三十年/235
哲學讓我擁有一個更高的自我/236
找到最合宜的位置/239
今日文化雜談/250
孤獨無法被人分享/254
教育的道理就是你自己做人的道理/256
哲學對人生和文化的價值/261
第十三 輯講演輯錄/265
青年與幸福/267
直接向大師學習/287
編輯推薦
人活的就是一個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造就不同的人生。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平凡生活體現了生命的自然品質,內在生活體現了生命的精神品質,把這兩種生活過好,生命的整體品質就是好的。
本書是作者2007年至2009年所寫文字的結集,包括《內在生命的偉大》《與自己談話的能力》《為中國今天的教育把脈》《讓百科全書走近我們的孩子》等。
作者簡介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慾》,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采美學文選》《尼采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精彩書摘
人生邊上的智慧
——讀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楊絳九十六歲開始討論哲學,她只和自己討論,她的討論與學術無關,甚至與她暫時棲身的這個熱鬧世界也無關。她討論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同時是她自己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她是在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準備。走到人生邊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著她的又是什麼。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銳。她如此誠實,以至於經常得不出確定的結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在前言中,楊先生如此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這一段話點出了她要討論的兩大主題,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後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在討論人生的價值時,楊先生強調人生貫穿靈與肉的鬥爭,而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於靈對肉的支配。不過,這裡的“靈”,並不是靈魂。楊先生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可是仔細思考之後,很驚訝地發現,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讀到這句話,我也很驚訝,因為我們常說的靈與肉的鬥爭,不就是靈魂與肉體的鬥爭嗎?但是,接著我發現,她把“靈魂”和“靈”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是很有道理的。她說的靈魂,指不同於動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個看不見的靈魂附在一個看得見的肉體上,就形成了一條人命,且各各自稱為’“我”。據我理解,這個意義上的靈魂,相當於每一個人的內在的“自我意識”,它是人的個體生命的核心。在靈與肉的鬥爭中,表面上是肉在與靈斗,實質上是附於肉體的靈魂在與靈斗。所以,楊先生說:“靈魂雖然帶上一個‘靈’字,並不靈,只是一條人命罷了。”我們不妨把“靈”字去掉,名之為“魂”,也許更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