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瘡痂病

甘薯瘡痂病,又稱甘薯縮芽病,俗稱“麻風病”、“硬稈病”等。
〔病原菌學名〕SphacelomabatatasSawada.
〔寄主作物〕甘薯。
〔病害診斷〕主要為害嫩梢、葉片、莖蔓,也可為害薯塊。葉片多嫩葉發病,多是葉背粗,細葉脈初時出現棕紅色稍透明的小斑點,後病斑逐漸擴大,病斑表面組織木栓化,粗糙,突起,狀如瘡痂,呈灰白色至黃白色。受害葉脈彎曲,葉片皺縮、捲曲。莖蔓和葉柄發病,形成圓形或長圓形瘡痂狀病斑,嚴重時連合成大疤。病莖蔓皮層粗糙,木栓化,失去柔性,以致病蔓先端硬化僵直,不再伏地蜿蜒。嫩梢發病,產生密集淡紫色病斑,嫩梢皺縮不能生長,稱之縮芽。薯塊染病,芽捲縮,薯塊表面產生暗褐色至灰褐色斑點,乾燥時瘡痂易脫落殘留疹狀斑或疤痕。病薯小而多變形。致病菌田間常見的是其無性世代,為甘薯痂圓孢。病菌分生孢子梗著生於孢子盤上,短小,不分枝,圓筒形,頂端較尖細,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長橢圓形。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在種薯上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帶菌種薯和薯苗可以傳播。田間發病後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人手接觸和田間昆蟲也能傳播。病菌多由皮孔和傷口侵入。病害再侵染頻繁,條件適宜病害在田間發展很快。氣溫20℃以上開始發病,最適溫度25~28℃。雨露,特別是持續降雨和暴風雨有利於病害蔓延和盛發。雨天翻蔓,病害擴展蔓延更快。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如背不起、紅紅1號、廣選16、不論春、新大紫等。(2)選用無病薯(蔓)育苗。栽前薯苗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苗5分鐘。(3)重病田與糧食作物進行4~6年輪作。(4)施足腐熟糞肥,防止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合理灌水。雨後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抑制病害蔓延。(5)早期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收穫後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並深翻土壤。(6)發病初期噴布藥劑防治。藥劑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0%綠葉丹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