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甘肅省康縣職業技術學校始建於1943年,時為“康縣縣立初級中學”;
1952年定名為“甘肅省康縣初級中學”;
1958年秋,康武合縣後改為“武都第三中學”;
1962年春改為“康縣第一中學”;
“文革”開始,改為“康縣繼征中學”;
1978年,恢復為“康縣第一中學”;
1980年改為“康縣第二中學”;
1983年秋,增設農中班,一校兩個校牌,即“康縣第二中學”、“康縣農業中學”;
1987年,將康縣農業中學改為“甘肅省康縣職業技術學校”,國中定名為“康縣岸門口中學”,仍實行一校兩牌;
2013年,國中撤併入賈安“康縣岸門口初級中學”,成為獨立的中等職業學校——“甘肅省康縣職業技術學校”。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學校占地63畝,經災後重建,總建築面積28128平方米。建有8個微機室、11個電子電工實訓室、2個機電一 體化教室、1個服裝製作實訓室、1個電焊實訓室、2個汽車維修實訓室、2個機械加工實訓室、2個鉗工實訓室,20個多媒體教室。多年來,根據社會需求,陸續開設了家庭經營、農學、財會、文秘、經濟貿易、電算會計、保險、計算機套用、電子技術套用等10多個專業,至今開設有計算機套用、電子技術套用、汽車運用與維修、護理等四個長班專業,電算會計、機械加工、焊接、縫紉、農學、旅遊服務、餐廳服務、家政服務、農村實用技術等短期培訓專業。具備相應專業實習實訓的設備設施,形成了穩定的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63人,其中本科學歷44人,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21人;其中專任教師61人,“雙師型”教師11人。
辦學規模
共有13個教學班,學生472人,其中在校學生264人,外出實習學生208人。
辦學方式
學校本著為康縣經濟發展培養實用技術人才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狠抓技能訓練。按照“以質量促就業、以就業促生源、以生源促規模、以規模求發展”的辦學思路,採用“招生—教學—實習(或升學)—安置—回訪”一條龍的辦學模式,多層次聯合辦學。
在教學上,實行“雙軌制”(升學和就業)教學,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畢業既可參加高考升入大專院校,又可持“雙證”(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外出就業。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多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組織的職業技能大賽,先後獲得過國家級三等獎、省級二、三等獎和市級一、二、三等獎,在高考中分別加200—130分。2013年年參加“三校生”高考的48名同學也全部被各大專院校錄取。
文化傳統
•校訓:立德博學求實創新
•校風;團結勤奮敬業強技
•教風:敬業愛生善思樂教
•嚴謹求真無私奉獻
•學風:修身立德樂學善思
•勤學苦練學以致用
•辦學理念:以服務發展為宗旨
•以促進就業為導向
•辦學目標:依法治校質量立校
•科研興校特色強校 [1]
就業形勢
在就業上,實行校企掛鈎,穩定安置,與深圳富士康、良維集團、東保利科技,廣州創信模具,上海英業達,蘇州華碩、金像、中達、達方、淳華電子、好孩子集團、艾貝製衣,綿陽普思電子,成都京東方等多個大中型城市的多家大中型企業簽訂了用人協定,建立“定向訂單式”培養的就業機制。學生入學即與家長簽訂就業契約,除升學外,100%安置就業。
領導班子
黨支部書記、校長:張付業
副校長:馬仲魁
教務主任:尚成君
政教主任:程時勇
總務主任:王秀良
招生就業辦主任:崔自斌
辦公室主任:杜永亮
團委書記:鞏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