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

榜羅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歷史名鎮。 1935年9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到達榜羅鎮,在榜羅鎮遭國民黨飛機3次轟炸,未造成傷亡。 榜羅鎮不僅有輝煌的昨天,而且有燦爛的今天。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榜羅鎮

榜羅鎮位於通渭縣西南部,地處定西、天水兩市轄區的通渭、隴西、甘谷、武山四縣交界地帶,鎮區中心距縣城34公里,境內有省道馬隴公路、常榜公路跨境而過,交通便利,信息暢通,是通渭縣西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榜羅鎮下轄24個行政村215個村民小組(社),現有人口 40940人(現轄文峰、岔口、孟川、大莊、雙峰、積麻、四新、坪道、桃園、紅峴、毛灣、青堡、張川、張灣、張坪、閻灣、毛店、先峰、文樹、文川、南坡、李坡、陳窯24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文峰村海拔1938米,常住人口4762人,暫住人口1250人。全鎮南北長2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占地面積208.54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7.31萬畝,人均耕地4.2畝,無霜期140天,年降雨量400mm,屬典型的溫暖半乾旱區。2004年全鎮人均純收入達1510元。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榜羅鎮在明萬曆年間屬桃園上里;中華民國5年(1916年)設5區(榜羅)轄10村,民國18年(1941年)設4區轄榜羅鎮;民國34年(1945年)全縣設25個鎮時設榜羅鎮;1949年11月全縣設7區時屬榜羅區;1951年全縣設8區時,屬5區(羅轄)文峰等8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撤榜羅區,建榜羅公社;1961年7月全縣設8個區工委時,榜羅區工委轄文峰等4個公社;1985年11月,改榜羅公社為榜羅鄉;2001年10月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榜羅撤鄉建鎮。從此以後,榜羅人民掀開了自已歷史上嶄新的一頁,而今邁步從頭越。歷經滄桑,時境變遷,榜羅鎮已發展成為一個向現代化迅速
邁進的小城鎮,她成為通渭縣西南部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文化古蹟] 榜羅自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人傑地靈,
經濟繁榮昌盛,社會安定團結。榜羅自古以來就是商家雲集、賈客會聚之地,也是通渭四大名鎮之一,她有著聞名遐爾的歷史輝煌篇章—“榜羅鎮會議”,有著通渭八景之一的“桃嶺紅霞”,有著夫妻詩人巨匠秦嘉、徐淑桑梓故里的驕傲,有著華夏文化遺產—秦長城遺址的歷史文化瑰寶,有著莊嚴肅穆的省、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
榜羅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歷史名鎮。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一年, 1935年9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到達榜羅鎮,在榜羅鎮遭國民黨飛機3次轟炸,未造成傷亡。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榜羅國小找來許多國民黨的報紙,為了解當時的全國形勢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9月27日,黨中央在榜羅鎮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改變了俄界會議關於去合陝北紅軍,以游擊戰爭形式打到蘇聯邊界去,取得國際聯糸的戰略方針,即“榜羅鎮會議”。會議正式確定,紅軍繼續北上,把落腳點放在陝北,將陝北蘇區作為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9月28日上午,黨中央在榜羅國小門前的打麥場上召開全軍連以上幹部會議,到會千餘人。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向大會作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到陝、甘革命根據地去。我們要會合25、26、27軍的弟兄同志們去。……陝甘革命根據地是抗日的前線,我們要到抗日前線上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紅軍去抗日!……同志們!紅軍無堅不摧的力量,已經表示給中國、全世界的人們看了!讓我們再表示一次吧!同志們要知道,固然,我們的人數是比以前少了些,但是,我們是中國革命的精華所萃,我們擔負著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務。從前如此,現在亦如此……”會上,彭德懷、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也講了話。並且,紅軍在榜羅街上書寫了“消滅魯大昌軍伐”、“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紅軍是幫助工人、農民謀得利益的軍人”、“取消國民黨的一切苛捐雜稅”等標語。這些標語,現收藏在榜羅長征紀念館時里。10月3日,紅一方面軍甩掉國民黨44、45、47三個團的追擊,順利通過了蔣介石的西蘭、平固公路封鎖線,進入靜寧縣境,不久,即達陝北。“榜羅鎮會議”是紅軍長征期間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會議根據新的形勢和情況,討論了黨中央今後的重大戰略方針,徹底改變了12日俄界會議制定的在接近蘇聯的地區創建根據地的方針,正式做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以陝北蘇區作為領導紅軍長征的勝利和抗日救亡運動的順利展開,對以後中國革命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榜羅鎮會議”徹底結束了紅軍長期沒有明確的落腳點,流動作戰的被動局面,亦為今後革命的發展指明了明確的方向,使中央紅軍群情振奮,信心倍增。從此以後,中央紅軍走向陝北、走向全國、走向勝利、走向輝煌、走向成功。“榜羅鎮會議”彪炳史冊,功垂千秋,為扭轉中國革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今,紅軍長征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榜羅人民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
[風景名勝] 榜羅鎮有著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亮麗風景。據史料記載,榜羅鎮桃園村有山嶺名桃嶺,每當桃花盛開時,紅艷艷的桃花遍布山嶺,猶若天上的紅霞,故譽稱“桃嶺紅霞”。清代文人有詩曰:“路向桃源去,霞從嶺上飛,一時紅爛漫花氣襲人衣”就讚譽了當時“桃嶺紅霞”的自然風景壯觀,而今這裡是一片占地350餘公頃的茂密樹林,以綠油油的明亮色調妝扮著黃土塬地表。距離1公里外的桃園塘壩與之遙相輝映,落日的夕輝撒在塘壩的水面上,發出金黃色的誘人色調,站在桃園林場的山嶺上,遙望水面上的金色輝光,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牛朗織女的神話傳說,她們正在守護著榜羅的這片熱土,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站好崗、值好班。
榜羅有著歷史遺傳的古蹟和文化的瑰寶。省道馬隴公路附近的榜羅四新村山嶺上有秦長城堡壘高聳矗立,登極遠眺,榜羅四周風貌盡收眼底。榜羅桃園村據傳是東漢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生活過的故地,岔口村的山坡上至今完好無缺地保留著鴛鴦夫妻的合葬墓,夫妻詩人的名篇佳作,歷代傳頌,家喻戶曉。東漢桓帝時期的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和徐淑生於榜羅鎮。秦嘉,字士會,故里在今什川鄉大灣村秦家坪(原屬榜羅鄉);徐淑,秦妻,故里在今榜羅鄉桃園村徐家窯。岔口村秦家坪有二人合葬墓。二人少小皆孤苦,但敏而好學,青年時就已才華出眾,精詩善文,步躋當代詩壇,被稱作夫妻詩人。秦嘉的四言《述婚詩》,五言《贈婦詩》,徐淑的五言《答夫詩》等,都受到歷代詩論和詩選家的稱讚。唐代歐陽詢等編纂的《芒文類聚》,粱朝鐘嶸等著《詩品》,明代胡應麟的《詩藪》,清代沈德潛所著《古詩源》等均有收錄,一致認為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他們的傑作,對以後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榜羅鎮不僅有輝煌的昨天,而且有燦爛的今天。榜羅有寬暢
的街道,莊嚴肅穆的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紅軍長征紀念館是為了肯定榜羅鎮會議的歷史地位,緬懷先烈業績,弘揚長征精神,當地政府和民眾在上級各級黨政機關的關懷支持下。於1979年完成了榜羅國小的搬遷及重要遺留文物的徵集工作,並在原址修建了紅軍長征及榜羅會議紀念館,紀念館包括榜羅會議遺址和革命文物陳列室兩部分,當年毛澤東主席住宿及舉行榜羅會議的校長室完整地保持著60多年前的原貌,供人們參觀,革命文物陳列室里陳列著紅軍在榜羅鎮期間遺留下的標語,背簍、子彈箱、檔案袋、水瓢、麵杖等珍貴文物260餘件,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2件,國家二級文物3件。建館以來,榜羅紅軍長征及榜羅會議紀念館已接待並教育影響了全國各地海內外各界友人數百萬名,並先後被省、市公布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殊譽。2003年8月1日,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大門順利落成,並在這裡成功地舉行了通渭縣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6周年大會暨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揭牌儀式,榜羅人民以此為契機,走上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明智之路。
[自然資源及特產] 榜羅鎮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地帶,屬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冷涼氣候區,適宜種植藥材、洋芋、小雜糧等農作物,境內大面積種植藥材、洋芋、小雜糧等作物,其中小雜糧包括蕎、花蕎、豌豆、油菜、胡麻等經濟作物,境內盛產優質冬梨,汁多味美,香甜可口,是一種優質的上等副食,優質冬梨遠銷天水、臨夏、陝西等地,譽馳各地,依據廣袤的土地資源優勢,境內大面積種植牧草,大力發展養殖加工業,主要以養豬、牛、養雞等為主,榜羅生豬市場交易活躍,年交易量達50餘萬頭,加工產業主要以草辮加工業為主,草辮產品遠銷廣東、香港、河北、山東和東南亞各地,草辮是支柱地方經濟的一大優勢產業,現建成有深州草辮製品加工廠,年產值150餘萬元,有力地支柱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今天的榜羅鎮,已是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它已是一個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在向小康路邁進的小城鎮。城鎮建設步伐加大,一樁樁樓房正在拔地而起,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市場繁榮,經濟活躍,人民安居樂業,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勤勞的榜羅人民在鎮黨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南,以“熱愛榜羅、建設榜羅、發展榜羅、振興榜羅”的熱切理念,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為振興家園、振興祖國嘔心瀝血,貢獻自己的力量,締造著自己的美好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