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考證】甘李根白皮(《金匱要略》)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薔薇科植物
【藥用部位】李根皮的韌皮部。
【性味歸經】苦、鹹,寒。①《別錄》:“大寒。”②《藥性論》:“味鹹。”③《日華子本草》:“涼,無毒。”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入肝、脾、心經。《長沙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功效主治】清熱,下氣,生津止渴。治消渴心煩,奔豚氣逆,帶下,齒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含漱或磨汁塗。
【古籍考證】①《吳普本草》:治瘡。 ②《別錄》: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③陶弘景:水煎含之,療齒痛。④《藥性論》: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⑤孟詵:主女人卒赤白下。⑥《長沙藥解》:下肝氣之奔沖,清風木之鬱熱。
【相關選方】①治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薑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金匱要略》奔豚湯) ②治咽喉卒塞: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樹近根皮,磨水塗喉外。(《菽園雜記》)
【參考出處】《名醫別錄》,《吳普本草》,《別錄》,《藥性論》,《長沙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