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52年隨父母到北京,並在北京就學。1964年至1967年在丹麥留學,期間在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丹麥語。先後於1971年至1977年、1983年至1987年,在中國駐丹麥大使館任隨員、二等秘書和一等秘書。1977年至1983年、1987年至1993年在中國外交部西歐司北歐處工作,任隨員和二等秘書。1993年至1996年在中國駐瑞典王國大使館工作,任政務參贊。1996年至2000年在外交部西歐司任副司長。2000年至2002年任中國駐希臘共和國大使。2002年至2006年任中國駐丹麥王國大使。 2006年回國後退休,於2006年至2008年任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工作顧問、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外交學院兼職教授、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政府副總代表。
走入外交
甄建國學生時代的學習成績一直是非常優秀的,對物理這門學科甄建國特別感興趣,當時學校鼓勵甄建國報考哈軍工,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一年,我國為了適應外交工作的需要,決定培養一批專門的外交人才,當時在周恩來總理的批示下,教育部決定從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挑選出一批優秀青年學生,送到國外去留學。當時甄建國在的這個班包括甄建國一共有13個學生被選中,那時就覺得自己特別幸運。甄建國認為,服從祖國的需要,服從組織分配是每一個熱血青年的最高選擇。而當年到了國外,黨和政府對甄建國他們這批小留學生也非常關心。甄建國記得在國內集訓的時候,彭真就一再叮囑甄建國他們要吃好點,吃胖點。當年,國家剛剛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各方麵條件還很艱苦。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甄建國他們每人每天的一伙食標準是1.2元,這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一般的家庭生活水平了。那個時候為了讓甄建國他們了解國情開闊眼界接觸一些現代化的設施,還組織甄建國們去上海和瀋陽參觀。”集訓後,甄大使被分配到丹麥,在安徒生的故鄉學習了兩年丹麥文化,而他的外交官生涯也就此起步了。
文化交流
由於熱衷文化藝術,在從事大使期間,他堅持把文化和外交巧妙結合,其重要的幾場策劃活動也都將體現了文化外交的獨特精神。而當年那場轟動了整個丹麥的京劇版《王子復仇記》便是甄大使的“得意之舉”。2004年,甄大使在陪同當時的丹麥首相訪問上海期間,提出了這個大膽的假設:“在海外生活過的人會很清晰地感覺到他們與我們中華文化存在著根本的差異。這種差異使得他們很難理解你的文化和你的思維。所以我當時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他們熟悉的內容來弘揚我們中國的文化。用我們的表演形式去打動他們的心。我當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國的京劇。作為國粹的京劇是一種要走出去的藝術形式,其本身就是改革創新的產物。它的內容包括愛國精神、民族氣節。京劇要走出去,光靠外國人很難理解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當時找了上海京劇院的領導還有編劇等,向他們表達了我的這個想法。當時非常感謝上海京劇院的院長,因為他非常有創新精神,一下子就答應了下來。所以後來上海京劇院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做好了一切準備,應邀前往丹麥演出。”
在丹麥的克隆堡,用京劇形式演出的《王子復仇記》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原汁原味的傳統京劇征服了對哈姆雷特最為挑剔的丹麥觀眾。4天5場的演出,場場爆滿,即使是彩排,也有觀眾願意支付相當於一半票價的費用進場觀看。甄大使回憶到:“我記得當時英國文化協會的人也去看了。這很吸引他們,因為這樣的形式從來沒有出現過。記得最後一場演出,當時下起了雨,但是演員們非常敬業,仍然堅持演出,因為觀眾們始終保持著很高的熱情,一直堅持坐在雨中觀看。後來演員們的妝被雨水衝掉了不得不暫停演出,當他們向觀眾表示歉意的時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場觀眾全體起立,整整5分鐘掌聲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