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以板面形式出現的瓷品是陶瓷生產工藝不斷完美的結果,瓷板的出現使瓷板畫有了物質條件,從相關資料來看,具有平整而光潔的瓷板形狀,又有繪畫藝術形式的瓷板畫是從明代中期開始出現的。瓷板畫既是瓷、又是畫,它是陶瓷藝術擺脫純工藝裝飾、融入文人繪畫而形成的陶瓷新門類。幾百年來,瓷板畫在陶瓷藝術與繪畫藝術的邊緣獲得了發展空間,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並將陶瓷藝術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他們具備更純的文化品格。瓷板畫藝術的發展,是整個景德鎮陶瓷發展的一個部分,它既具有不同的時代性,又具有個性藝術的獨特性。“景藝軒”能薈萃各時期名家如此之多的作品實屬不易。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囿於製作工藝水平,瓷板畫面積較小,雖有青花、青花釉里紅、鬥彩、五彩、粉彩幾種,但作品遠沒有器皿類陶瓷多。晚清時期,一種與粉彩工藝風格相近的淺絳彩悄然出現。淺絳彩藝術摒棄了當時粉彩分工細、工藝強,以發樣照描的工藝過程,從鹹豐年間興盛以來,一度成為景德鎮釉上彩的主要品種,它是由較高素養的文人親力親為,以繪畫形式表現的陶瓷藝術新門類。早期淺絳彩瓷畫名家都是善在紙絹上揮毫潑墨的畫家,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為代表的新安派畫家加入景德鎮瓷藝界。他們把文人畫的藝術特色、表現技法及審美旨趣帶進瓷上彩繪,作品也多以瓷板畫形式出現。因此,淺絳彩瓷板畫一度成為景德鎮瓷板畫發展中的一個高潮。民國初年
然而,淺絳彩瓷畫乃文人畫家初入瓷苑之階段,由於他們對陶瓷工藝的淺嘗輒止,瓷藝與畫藝的結合尚有不足。民國初年,淺絳彩已漸衰微,隨之而起的民國粉彩承接了淺絳彩藝術所創的先河,將中國畫韻致與粉彩工藝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早期名家潘宇、汪曉棠等人融畫理筆墨於工藝技巧之中,用筆靈活而工謹,設色雅致而俊秀,瓷畫結合,別具懷抱。繼之而起的“珠山八友”結社圖新,在繼承粉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力圖在瓷藝與畫藝上有所突破。雖然他們“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惟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但創新宗旨是相同的,即以淺絳彩發展以來的中國畫藝術形式,力證傳統粉彩同樣具有在瓷上表現文人畫的藝術魅力。同時期的瓷畫名家還有張志湯、方雲峰、余翰青等,他們對粉彩工藝能駕馭自如,作品寫人物之品貌,圖峰巒之氣勢,描花草之秀美,題材內容豐富,表現形式活潑,其中也以瓷板畫作品居多。這種張揚藝術家主體意識,強調個人藝術風格的瓷畫藝術是景德鎮陶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變化,它融入了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神,展現了瓷畫藝術的精湛魅力,體現了文以載道的文化品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20世紀五六十年代
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景德鎮製作瓷板的技術有了很大提高,當時東風瓷廠所生產的六尺四瓷板是解放前所望塵莫及的。這為瓷板畫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五六十年代景德鎮瓷畫家在新時代的感召下,走入現實生活,以造化為師,融合古今,用飽滿的激情,創作了一批主題明確、寓意深刻、謳歌新社會的瓷板畫作品。如汪以俊的瓷板畫《六鶴迎春圖》,畫面松翠花艷,鶴鳴陽春;王步的瓷板畫《潑水群魚爭上游》,畫面浪花翻飛,力爭上遊;畢淵明的瓷板畫《雄視群峰》,畫面虎展雄風,氣宇軒昂,表現出彩筆高歌、勃勃生機的精神面貌。20世紀八九十年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隨著藝術觀念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概念化、圖說式的傳統題材內容去蕪存精,從而引起藝術的內容與形式、媒質與風格的變化。瓷畫家們情真意切,熱血沸騰,為花鳥寫照,為人物傳神,寫高山氣質,展麗水風情。如王錫良的瓷板畫《黃山西》,張松茂的瓷板畫《群山滴翠》等就是瓷畫家用彩筆構築的精神家園。而今日,瓷板畫形式多樣,博採眾長,不斷出新,各種藝術觀念與風格並存,乃時代之新面貌。珠山八友
由來
20世紀初,景德鎮在淺絳彩的發展和推動下,一些瓷畫家努力將宋元以來的中國畫形式借鑑和移植到瓷畫中來,將傳統瓷畫加以創新,使景德鎮彩繪出現了新的面貌。1928年秋,由王琦、王大凡等人組織成立“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關於珠山八友的成員一直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其中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鄧碧珊、劉雨岑六人是沒有爭議的,一說補徐仲南、田鶴仙而為八友,另一說補畢伯濤、何許人而為八友。珠山八友是一個民間藝術結社,徐仲南、田鶴仙、畢伯濤、何許人都參與過月圓會的結社活動,這都有史料依據,只是先後有別而已,徐仲南和田鶴仙在鄧碧珊、王琦辭世之後參與月圓會藝術活動較多。傳聞不一的問題並不影響研究珠山八友的瓷板畫藝術,珠山八友成員目前一般認定為十人。特點
珠山八友的瓷板畫藝術在繼承粉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力圖在瓷藝與畫藝上有所突破,以王琦為首的這批瓷畫家是一個創立了“新粉彩”瓷藝的畫派。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圖》上題詩云:“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聊得此幅留鴻爪,只當吾儕自寫真。”鮮明地表白了他們結社志在求變創新的宗旨。評價
從珠山八友瓷板畫作品來看,他們的創新精神,首先表現在繼承了淺絳彩文人瓷畫家的審美旨趣,雖然他們對傳統繪畫的選擇各不相同,但藝術基調是相同的,即以淺絳彩發展以來涵容的中國畫藝術形式,通過粉彩加以弘揚和發展,著力在彩繪藝術上的突破。他們的作品沒有淺絳彩畫那種純粹的書卷氣和超凡脫俗的風骨,在“寫”的意趣中還有“描”和“彩”的工藝性,具有陶瓷美術精湛的感染力。但他們又不是景德鎮紅店藝人,他們並不因襲守舊,較之傳統工藝瓷以圖描樣,難以突出個人藝術面貌和風格的特性;珠山八友的瓷板畫作品卻能凸現個人主體意識,顯現個人藝術風格。如王琦瓷畫題款中常常寫到摹黃慎筆意,而他後來的人物畫卻能在黃慎的基礎上自成一格,做到運筆疏鬆卻又結構緊湊,線條恣縱卻有抑揚頓挫。王大凡參酌吳友如、錢慧安的畫法,卻能自出機杼。劉雨岑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筆墨技巧。他們嫻熟地運用粉彩彩料,掌握油性特點。能在堅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現出繪畫藝術的韻致。另一方面,他們又努力繼承和發展傳統粉彩的填色技藝,保持粉彩料色鮮麗瑩亮的風采,使之能和諧地與繪畫結合起來。高雅的繪畫風骨配合獨特的粉彩填色工藝,形成珠山八友瓷板畫藝術的新樣式。代表作品
牡丹珍郵瓷板畫
為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紀念中國2009世界集郵展覽,經國家郵政局批准,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和7501瓷鑑定委員會監製,中國2009世界集郵展覽委員會、江西陶瓷工業公司國家用瓷辦公室、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所和景德鎮牡丹亭陶瓷藝術中心出品,發行了世界第一套巨幅瓷板畫郵票——《牡丹珍郵瓷板畫》,瓷板畫郵票主題為牡丹,以聞名海內外的花王郵票特61牡丹小型張為藍本,原創為當代最著名的工筆畫畫家田世光,陶瓷藝術創作由著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監製,由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範敏琪擔綱製作。《牡丹珍郵瓷板畫》是第一次將國花、國家名片(郵票)、國瓷藝術和大師的藝術創作相結合的藝術收藏品,正如中國陶瓷藝術“三巨匠”王錫良、張松茂和秦錫麟大師聯袂題詞所寫的一樣,是一件難得的“國花、國郵、國瓷”藝術品。《牡丹珍郵瓷板畫》填補了我國陶瓷藝術郵票的空白,同時也使牡丹珍郵第一次以聞名世界的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形式與收藏者見面。
紅軍不怕遠征難
說起長征,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澤東的長征詩。他的詩不但記下了長征中的重要事件,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采。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面對敵人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面對千裏白茫茫的雪山和荒無人煙的草地,毛澤東看作“萬水千山只等閒。”而逶迤的五嶺不過是“細浪”,踏過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就像“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個“喜”字,更是表現出了一種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讀了毛澤東的長征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所長賴德全和上海著名畫家楊秋寶決定攜手創作一件大型瓷板畫《紅軍不怕遠征難》。他們挑選了一塊4米長、高1.6米的瓷板白坯,在今年7月開始了創作。熟悉瓷器的人都知道,4米長的瓷板白坯本身的製作工藝就很難,而且成功率低,光一塊白坯的價格就要10萬元。4米長的瓷板沒有辦法放入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的畫室,只能放在走廊中。此時,江西景德鎮正好遭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洪水,流經景德鎮市的贛江水位已經超過了防汛牆,整個景德鎮市幾乎被水淹沒。當7月16日大雨停後,景德鎮的氣溫躥上了35℃以上,幾乎全市停電。然而,高溫、停電沒有影響楊秋寶、賴德全的創作熱情,他們每天上午從8點畫到晚上8點,經過了3天的努力,一幅巨型瓷板畫創作成功,這幅瓷板畫是景德鎮市第一塊潑彩巨型瓷板畫,也是第一塊革命題材瓷板畫,尺寸平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的紀錄。當時在場所有人看到這塊瓷板畫時興奮不已,被作品的非凡氣勢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