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十六里河鎮瓦峪村
瓦峪村歷史悠久,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九景塔民族風景園的石碑上就刻有該村的捐款記錄。該村位於群山之中,四面環山,村中位置有一條用石頭砌成的東西大溝,溝上有四座橋,每逢雨季溝內泉水流淌,給村民用水帶來極大方便,村中央有一口人工井,井深50餘米,是供應全村的唯一持續水源。
瓦峪村村民克服困難,積極發展經濟,先後依靠政策引進了幾家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山東省滕州市東郭鎮瓦峪村
【地理位置】
瓦峪村位於滕州市東北,北面和西面緊臨鄒城市,距離滕州市區30公里,距離東郭鎮鎮中心15公里。東側有蓮青山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東省地質公園、國家3A級風景區)。山區隸屬泰沂山脈。北部有摩天嶺——滕州市第一高峰,海拔596.6米。全村分為瓦西村和瓦東村兩個村委會,總人口約5000人。耕地5000餘畝。森林覆率60%,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
【氣候條件】
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南部,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明顯,大陸度為66.4%。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383小時,年平均氣溫13.6℃,年平均地溫16.3℃。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6.9℃;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1.8℃。全年平均年降水量773.1毫米,年降水量最高為1245.8毫米(1964年),最低為388.9毫米(1981年)。年平均降水日為81.8天,平均降雪日數7天。氣壓平均為1007.1百帕。年平均風速2.8米/秒,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頻率為12%。
【歷史傳說】
十萬傳說:宋末明初,在瓦裕村出了八員保朝戰將。有詩曰:“瓦峪風脈強,官神老爺正當央,西邊就是奶奶廟,東邊就是張玉皇,燒窯燒得火龍眼,用土用得臥龍崗。張家出皇帝,李家出娘娘”。後因在村東建玉皇廟,破了瓦峪風脈,沒有出皇上,也沒有出娘娘,光出八員保朝戰將。八戰將名號:董兒貓、范耳、范花槍、汪爬頭、曾鐵蛋、齊蛤蟆、楊鰨狗、駱牝牛。八人無朝可保,閒來無事,跑到皇宮盜取皇姑玉鐲,東窗事發,被官府追拿。其中董兒貓武功高強,有“飛毛腿”之稱,縣官派司差捉他時,正好堵在董家石棚。董兒貓對官兵說:“官家辛苦,等我捉幾隻野兔犒勞大家”。話畢,一躍出棚,正巧不遠處幾隻野兔驚奔,只見董兒貓左突右奔,一手抓一隻野兔放在官差面前。官差見狀,個個目瞪口呆,回頭就跑。
官兵抓曾鐵蛋時,正趕秋收打場,曾鐵蛋說:我家還有二畝豆子沒打完,幹完活我就跟各位官人進縣衙門。說完話用繩子栓在褲檔里蛋止,拉著碌碌打起場,一頓飯的功夫,將二畝豆子打完,官兵一看真是奇人,力氣太大沒敢動他。
八戰將各有絕活,各有千秋,范花槍使得一手好槍,駱邙牛一人力大三牛,一氣能犁五畝地。他們都是神人投胎。後來官府一看八人囂張,便派十萬官兵捉拿,在瓦峪八人被重兵圍困,苦戰十天十夜,殺死官兵無數,血流成河,官兵大敗,頭目董兒貓中毒箭身亡,其餘七人衝出重圍。後將董兒貓埋在蓮青山下,(墳墓尚存)。范花槍洗手為民,住在范家庵石棚,其餘人奔東海而去,後被人用毒酒擺死在東海邊上。
范花槍死後,後人葬之。有道說:“頭帶鐵帽,扁擔開花,二狼下山,碌碡漂揚”。出殯那天,正趕天降大雨,逢三月二十八廟會,趕會的人用買的鐵鍋當作雨傘,用砍下的梨樹枝用作扁擔,下的雨大,場間的碌碡都漂在水中,正巧山上下來兩隻狼尋食,范花槍後人看不甚清,有人問那是什麼“回答說馬馬虎虎,看不清楚”。本來范家後世要出兩個狀元郎,正因馬虎破了風脈。所以范家後人如今每上歲數兩眼暈花,看不甚清。
瓦峪村北十萬水庫,也因此而得名。
大寺傳奇:相傳,大寺住一隱居和尚,為人正派,好善樂施,會看風水,觀黃道吉日,所以周圍民眾樂意找他幫忙。和尚收了兩個徒弟,害病死了一個,剩下一個經常留在寺里看院。有一天,老和尚外出,從山裡出來兩個小玩童陪小和尚一塊玩,每當老和尚回寺時,小孩就提前知曉,便走出寺廟。時間一長,被老和尚發覺,認為其中有蹊蹺,老和尚就買了兩團線兩根針,交待小和尚說:“如果下次小玩童來,臨走時,把針線挽在他們身後”。小和尚按照交待做了。第二天,老和尚尋線而出,發現其中斷了一根,下落不明,擼著另一根線一直找到大寺南懸崖下,在亂石中,老和尚挖出一棵“人參娃”。老和尚喜出望外,他知道這是千年人參,吃後必成正果。所以小心拿回寺里,上籠蒸之。快熟時,山上來人請他下山,老和尚推遲不過。臨走時,再三叮嚀小和尚看好籠里的東西,等回來一塊吃。誰料,他越是再三說,小和尚越是影病,等老和尚一走,小和尚忍不住掀籠去看,這一掀不要緊,香氣撲鼻,小和尚心想:“師傅沒來我先嘗一點”。一嘗一發而不可收,一點一點地小和尚把整個人參全部吃掉。一不做二不休,將刷鍋水也餵了雞鴨狗。吃後,小和尚成仙西去,雞、鴨、狗也隨後升天。
老和尚回寺後,傷悲不已,眼看修煉已成正果,沒想落此下場,萬念俱灰,隨座在大寺里自焚,小和尚見此狀連哭帶喊,師傅已火災連身,一命嗚呼!
剩下的一顆參找不著同伴,成天哭泣,掉下的眼淚長成天麻稞子(益母草,至今大寺周圍還存有,別的地方沒有)時間一長,這顆參就跑到東北長白山,所以長白山人參最多。
雖然,蓮青山多附會民間故事、傳說而已,絕大多不足為史可據,但也增添了幾分吸引力和感染力。
氣勢宏偉的蓮青山山門廣場古樹成新景
建設中的三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