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瓦亭鎮位於內鄉縣西南門戶,距縣城35公里,東與內鄉縣師崗鎮、北與乍嶇鄉、西與淅川縣馬蹬鎮、香花鎮、厚坡毗鄰。
總面積89.32平方公里,耕地4.3萬畝,總人口3.02萬人,居住著漢、蒙等民族,轄16個行政, 分別為瓦亭村、石營村、周家村、閆灣村、楊河村、楊溝村、羅溝村、魏河村、溫崗村、龐集村、薛崗村、袁溝村、藥山村、春景村、袁營村、山南村。222個村民小組。
鎮城呈西北高,東南低走勢,東北—西南三面環山,中有長生觀河,魏河自北向南穿境而過,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
鎮城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該鎮可開採利用的礦藏達17種,其中大理石、木紋大理石儲量達3.4億立方,米黃玉大理石2.5億立方,罕見的雲花大理石儲量158萬立方,石灰岩4億立方,水泥石灰岩40億立方。
人民廣場
瓦亭人民廣場位於瓦亭街西北,南臨瓦亭大酒店及農田,北依鄉村劉樓,東部瓦亭國中隔街相望,人民廣場是瓦亭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休閒娛樂中心場所,也是瓦亭最為重要的地標建築之一。
整個廣場本著“以人為本,以綠為主”的設計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場中有園、園中有場,既有現代時尚景觀宏偉之美,又融自然山水園林之秀,布局精妙,場園渾然一體,集觀賞、遊憩、文化、生態多功能,較好體現了生態園林特色。中軸主廣場南北縱深170米,東西寬100米,自南向北由運動健身廣場、瓦亭人民廣場石碑、及綠林廣場等景點組成。東西兩側綠地利用現代造園理念,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塑造出鄉村山水、綠蔭園區、等景觀,花草樹木與情景雕塑及各種燈飾交相輝映,構築了一幅明快的時代發展畫卷。
行政區劃
下轄 袁溝村、薛崗村、羅溝村、瓦亭村、魏河村、石營村、溫崗村、龐集村、藥山村、春景村、山南村、袁營村、周家村、閆灣村、楊河村、楊溝村16個行政村。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全鎮人民在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弘揚瓦亭農民運動"敢為人先"的精神,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勇於創新,艱苦創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持續的發展,已提前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全鎮農業已實現機械化耕作,目前已建省市級現代示範園區1個,區級特色農業基地8個。2004年被列為南陽市農村現代化試點鄉鎮。
瓦亭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濃厚。近年來,鎮財政用於瓦亭農民協會舊址、瓦亭農村國小校、文化中心等保護建設投入近三百萬元。被列為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在21世紀的進程中,瓦亭人民將以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突出"創經濟建設強鎮,興歷史文化名鎮"主題,深化改革,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的歷史跨越。全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2008年,全鎮生產總值增長31.54%;成為南陽市第一個生產總值增速最快的鄉鎮,名列河南最發達100名鄉鎮第11名。
主要產業
小辣椒產業
鎮黨委政府採取抓區域種植、促規模效益,抓科技推廣,促產量、質量提高,抓市場繁榮,促產品流通,抓組織領導,促工作落實的“四抓四促”措施,強力落實了袁營、瓦亭、閆灣、薛崗四個千畝高效示範區,在旱災特別嚴重的情況下,畝效益仍突破1000元。農民依靠科技種椒,仍然取得較好收成。
民風民俗
喪葬
逝之,即以絲綿或紗布等覆死者頭面,並將遺體移至中堂左側地面上並用棉被遮蓋全身,然後鳴放鞭炮報喪,逝者離世當日,請親近同族為逝者更換壽衣併入殮,夜裡報小廟,次日則布置靈堂開挖墓穴,並啟用大功率音響不斷播放哀樂以示忠孝之情,夜裡報大廟,親屬哭聲陣陣,哀思不短,民間樂隊加之舞台文藝晚會,其間燈火通明、樂聲陣陣,聲樂齊飛,常以俗樂為體,鄉間百姓賞之,順帶解決鄉間娛樂需求。第三日凌晨出殯,落棺封土之後,中午齊聚“謝孝”宴會,第七日,“頭七”[1],家庭主要成員聚會,懷念先祖,慰藉親人,至一百天,為“百日”,[2]也會聚會,至此結束主要喪事。
婚嫁
舊時婚姻,有指腹為婚的習俗,新時代的今天,尋常人家約定俗成,以托媒聯姻為正途,其程式為:
1、托媒:熱心為人說合婚姻的人,俗稱媒人、媒婆。凡遇有男女兩家年齡、門戶相當者,即主動上門遊說,從中撮合,但通常主要的是男家托媒代為物色對象,對原定屬意對象進行說和,之後男女雙方和親屬媒人一起選擇在集市或飯店見面。(納采、問名、)
2、看家:女方攜親友至男方家,了解男方家庭狀況,女方離開時,男方一般以紅包表達感激之情。
3、定親:男方攜重禮至女方家, 女方收下並管飯,此後,男家開始積極籌措結婚禮儀財物,準備按日期迎娶新娘。(納吉、納徵、請期)
4、結婚:午前男方豪華車隊前往女方家迎娶,帶以聘禮,聘禮的寡均,被以示家庭生活水平,含帶結以秦晉之好的祝福意願。通常新娘多以含淚而出,哭哭啼啼,戀家情懷、幸福感動皆以有之,之後便一路歡歌前往男方家,接著便舉行婚禮、鬧洞房,並逐漸達到婚禮高潮,隨著賓客攜金前來,重頭戲酒宴便全面開始,歡歌笑語,同族、鄉間親朋祝福新人,伴著高級音響循環播放流行音樂,場面熱門非凡。宴畢,結束。(親迎)
娛樂
農閒時,左右村鄰相聚,麻將、鬥地主、跑哩快等棋牌遊戲便會進行起來,牌桌上,不只是娛樂、 膽識、見識、身份地位、財力也可從中得到體現。凡千年以來,鄉野之間,民俗傳習不斷,也是主要體現在鄉間民眾的精神發展層面,該地區民眾精神生活豐富,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積極發展鞏固自身精神文明,輔以娛樂活動實施。
飲食
俗尚節儉,瓦亭人民主食以麵食為主。古時生活艱辛,早晚飯以稀飯為主,因飯稀似湯,所以稱之“喝湯”,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早晚飯不再清淡,但這一習慣卻一直被保留,現時,該地區民眾見面時還喜歡以“你喝湯了木有”之類等話語打招乎,這一習俗來源於物資水平不完善的時代,這也體現出鄉間百姓淳樸的情懷。
午飯則以“麵條”為主,該地區主要為小麥主產區,因為處於“秦嶺淮河”分界線,也有少量的水稻種植,水土養人,民風南北雜糅,並皆有之。
住宅
舊時,村民多聚族而居,住房多見土坯瓦房,之後因生活水平提高,磚木結構瓦房成為主流,改革開放,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瓦房逐漸被淘汰,普遍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向平頂樓,多層次發展,建築構建於本地特有的黃土之上,安全牢固。農村中一兩層高樓已常見,因房頂平坦,常用來曬糧食,夏天因光照極其強烈,曬糧食效果特別顯著,一般剛收穫的小麥一兩天即可曬乾入倉。
與建房同時,對灶事也十分重視。所用燃料多為柴草,故灶台高大,普遍設兩眼灶,一般外鍋烹煮飯菜,里鍋煮豬食。農家節儉,平常飯菜一鍋熟,2000年代後,煤氣供應量不斷增加,現已進入尋常百姓住宅,常用潔白瓷磚貼壁,廚房設定簡潔明快,衛生面貌大為改觀。
廁所擇地搭棚挖坑,又名“茅缸”,舊時,生活水平低下,民眾常以陶瓷等燒制的缸體作為清潔用具,最終沿襲此稱呼,在經濟發展完善、物資水平高度發展的今天,該地區很多地方民眾已摒棄此類“不雅”的沿襲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