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方法與技術

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方法與技術

《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方法與技術 》是 2009年 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王蘭。

內容簡介

《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方法與技術》系統地介紹了環境微生物實驗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技術,內容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全書分四部分共十六章,包括基礎微生物實驗部分、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污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基礎微生物實驗部分介紹了顯微技術、微生物製片和染色技術、培養基製作和消毒滅菌、微生物接種和培養技術及分離和鑑定技術、菌種保藏技術等;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介紹了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與死亡的影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測定技術、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樣性的研究方法等;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介紹了土壤、水體、空氣中微生物的監測方法,微生物毒理學監測方法等;污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介紹了廢水處理中微生物的測定、廢水處理中活性污泥的培養與馴化、微生物對有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固體廢物處理及廢物的資源化方法技術等。

目錄

第一部分基礎微生物實驗方法與技術

第一章顯微技術1

第一節常用顯微鏡的構造1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general microscope)1

二、暗視野顯微鏡(暗場顯微鏡)(darkfield microscope)4

三、相差顯微鏡(phase microscope)5

四、螢光顯微鏡(Flurecence Microscope)6

五、電子顯微鏡8

第二節常用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11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11

二、暗視野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13

三、相差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14

四、螢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14

第二章微生物製片及染色技術15

第一節微生物的製片方法15

一、壓滴標本製作無菌操作製片15

二、懸滴標本製作15

三、塗片法16

四、插片法16

五、搭片法16

六、玻璃紙法17

七、壓片法(也稱印片法)17

八、透明薄膜培養法17

九、單細胞菌塊17

十、其他方法17

第二節微生物染色技術及形態觀察17

一、染色基本原理及染料種類的選擇17

實驗21細菌單染色法及形態的觀察18

實驗22細菌的革蘭染色法20

實驗23細菌鞭毛染色及運動的觀察22

實驗24細菌芽孢、莢膜的染色及觀察24

實驗25放線菌活體染色及形態觀察26

實驗26黴菌的活體染色及形態觀察27

第三章滅菌與除菌29

第一節實驗室常用滅菌方法29

一、熱滅菌29

二、過濾除菌33

三、紫外線殺菌35

四、化學藥劑消毒與殺菌35

第二節各類培養基常採用的滅菌方法及注意事項37

一、各類培養基的滅菌法37

二、培養基滅菌的注意事項37

第四章培養基的配製39

第一節培養基的配製原則39

一、選擇適宜的營養物質39

二、營養物質濃度及配比合適39

三、控制pH值條件40

第二節培養基的種類及配置過程40

一、培養基的種類40

二、培養基的配製方法43

實驗41常用培養基的配置45

第五章微生物接種與培養技術48

第一節微生物的接種技術48

實驗51微生物的各種接種方法48

第二節微生物的培養技術51

一、微生物培養的一般問題51

二、好氣性微生物培養法52

三、厭氣性微生物培養法55

實驗52用厭氧袋法培養丙酮丁醇梭狀芽孢桿菌59

第六章微生物的分離及鑑定技術62

第一節微生物的純種分離方法62

一、稀釋混合倒平板法62

二、稀釋塗布平板法62

三、平板劃線分離法63

實驗61土壤微生物的分離技術63

第二節微生物生長的測定技術66

一、生長測定66

二、繁殖測定67

三、群體生長規律——生長曲線測定67

實驗62微生物菌體大小的測定方法68

實驗63微生物數量的測定70

實驗64微生物生長曲線的測定72

第三節微生物生理特徵測定技術73

實驗65微生物需氧性的測定73

實驗66微生物最適生長溫度的測定74

實驗67微生物生長pH值範圍的測定74

實驗68固氮能力的檢測75

第四節微生物生化特徵測定技術75

實驗69糖類發酵實驗75

實驗610甲基紅試驗76

實驗611澱粉水解試驗77

實驗612纖維素水解試驗77

實驗613果膠水解試驗78

實驗614細胞色素氧化酶試驗79

實驗615過氧化氫酶試驗80

實驗616TTC試驗80

實驗617硝酸鹽還原試驗81

實驗618α澱粉酶活力的測定方法82

實驗619蛋白酶活力的測定方法83

第七章菌種保藏技術86

實驗71菌種的保藏方法86

第二部分環境微生物生態學實驗方法與技術

第八章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與死亡的影響93

第一節營養和氧氣對微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93

實驗81營養元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93

實驗82氧和CO2濃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95

第二節物理和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97

實驗83溫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97

實驗84滲透壓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98

實驗85氫離子濃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99

實驗86化學藥劑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100

第九章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的測定方法102

實驗9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測定102

實驗9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測定104

實驗9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測定105

實驗9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硫的測定107

第十章微生物多樣性的測定方法109

第一節PCR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方法109

實驗101PCR擴增技術與方法110

實驗102微生物總DNA中的16SrDNA PCR擴增技術112

實驗103凝膠中DNA的回收、測序及系統發育樹的構建113

第二節微生物多樣性的測定方法114

實驗104Biolog分析方法115

實驗105PLFA分析方法117

實驗106PCRDGGE分析方法120

第三部分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技術

第十一章水中微生物監測123

第一節水樣的採集和保存123

一、採樣123

二、樣品保存125

第二節水體中微生物數量的監測125

實驗111水中細菌總數的監測125

實驗112水中大腸菌群(Coliform group)的監測127

實驗113水中糞鏈球菌的監測136

實驗114水中病毒的監測139

實驗115水體沉積物中的H2S產生菌的測定141

實驗116循環水冷卻系統中有關的微生物監測142

實驗117套用PCR與基因DNA分子探針監測污染水體大腸桿菌146

實驗118富營養化湖泊中藻類的監測(葉綠素a法)149

實驗119PFU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151

第十二章土壤中微生物的監測155

第一節土樣的採集及保存155

一、土壤環境樣品採集155

二、樣品的處理與保存157

第二節土壤中微生物數量及組成的監測158

實驗121土壤中微生物數量的監測158

實驗122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環中的作用159

實驗123利用16SrDNA方法分析不同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種群的變化161

第十三章空氣中微生物的監測164

第一節空氣的採樣方法及保存164

一、樣品的採集方法164

第二節空氣中微生物數量的監測166

實驗131空氣中細菌數量的監測166

第十四章生物毒理學檢測與評價168

實驗141發光菌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168

實驗142根據硝化細菌的相對代謝率檢測環境污染物的綜合生物毒性實驗171

實驗143採用細菌脫氫酶檢測化合物毒性——水質毒性快速測定儀法173

實驗144用Ames法檢測環境中致癌物176

第四部分污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

第十五章污染物微生物處理技術180

第一節廢水生物處理中的活性污泥180

實驗151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顯微鏡觀察及微型動物的計數180

實驗152活性污泥中絲狀微生物的鑑別186

實驗153活性污泥脫氫酶活性的測定190

實驗154活性污泥耗氧速率、廢水可生化性及毒性的測定193

第二節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中的套用195

實驗155光合細菌的培養及其對高濃度有機廢水的淨化作用195

實驗156酚降解微生物的分離和解酚能力的測定196

實驗157微生物對有機磷農藥的降解198

實驗158微生物對表面活性劑的降解200

實驗159微生物細胞的固定化及其在廢水生物處理中的套用202

實驗1510微生物吸附法去除重金屬203

實驗1511生物過濾法對含氨廢氣的處理205

第十六章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方法207

實驗161垃圾堆肥中纖維素分解菌的計數和分離207

實驗162利用酒精廢液生產單細胞蛋白208

實驗163固體廢物的固體發酵212

參考文獻21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