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同濟知識經濟圈

第二,完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發展的推動機制。 進一步發揮“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企業家俱樂部”與“楊浦設計企業協會”的作用。 第三,以城市更新與產業載體建設為重點帶動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發展。

劉強
在上海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楊浦區同濟大學周邊2.6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孕育出了一個快速發展、轉型發展的典型案例。從有統計數字的2002年開始,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產值從10億元發展為2011年的180億元,在這十年里增長了17倍。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沒有占用新的土地資源,發展主要是依靠有創造力人群的創造性勞動而不是大量的投資驅動,所形成的是相互間存在著密切聯繫與互動的高端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
新的問題與障礙
目前,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中集聚的企業以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為龍頭,輔以景觀設計、環保工程設計、工程諮詢、汽車設計、軟體設計、藝術傳媒設計、教育培訓等知識服務業。這些企業中有2.4萬餘人的高素質就業人口,形成了中國最大的設計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中以研發設計為主的知識型、生產型服務業產值占區域總產值的70%多,80%左右的創業者為同濟教師或校友,80%左右的企業人數少於20人,80%左右的項目來自於上海地區以外,並且隨著不斷地發展壯大還向浦東新區、虹口區、徐匯區、黃浦區和長三角地區輻射企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帶動了城市更新改造,形成了咖啡館等交流設施密度大、空間尺度宜人、交通便利、人才與技術密集的具有良好地點質量與高創造力的城市次區域空間。
然而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依然存在著諸多發展的問題與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外部需求趨緩、競爭逐漸加劇。
隨著國家經濟成長速度的下降,特別是房地產行業的巨觀調控的進一步深入,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產業的外部需求增長將會逐漸放緩。同時,隨著有關專業在全國各類高校中迅速發展,原有依託專業人才稀缺發展的優勢不再突出,未來發展環境中將會出現需求減少、供給增加的狀況,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中的產業勢必會面臨較大的影響。近年來,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中設計、工程諮詢、環保三大主導行業的利潤水平都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工程諮詢下降明顯,而環保企業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
第二,發展的內在支撐要素尚存在制約。
首先是產業空間載體不足。隨著環同濟產業快速發展,環同濟區域中新的企業不斷創立與進入,原有企業發展壯大,2.6平方公里中有限的城市空間成為影響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由於環同濟企業大量是以項目的形式運作的,業務量時間分布非常不均衡,需要配套和服務較齊全的臨時辦公場所,但現在大部分辦公樓無法提供相應的配套和服務,甚至導致很多企業發展受限,為了空間問題遷離環同濟區域。再有,隨著產業的發展,房地產開發價格快速提升,房租有迅速上升的趨勢,這勢必影響到不少創業企業的生存基礎,降低整個產業集群的活力對整個產業集群的長期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在2004年環同濟有820家企業,至2008年有516家企業關閉或遷出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流失率為62.93%。雖然企業流動是正常的現象,但4年62.93%的流失率則明顯過高。
其次,人才因素的制約逐漸凸現。環同濟知識經濟圈過去發展的突出特徵是小企業的大量創生與生生不息的發展,然而,隨著企業由小變大、從最初的創業型小公司逐漸向中型與大型企業的發展管理問題逐漸顯現,很多優秀的設計技術人員並不適應向管理者的轉變,從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有的創業者寧可回到項目型小公司的狀態。
第三,資金供給不足在產業多元化發展中制約明顯。雖然設計產業對風險投資的需求較低,但環同濟中大量的環保、軟體、科技等類型的企業技術含量高,前期投入大,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對風險投資的強烈需求尚不能得到有效滿足。
第四,信息基礎設施等配套設施不足。環同濟企業間需要大量的企業間、企業與大學、企業與服務機構、企業與外部客戶間的海量數據傳輸,同時,由於設計活動個體創意性、及時溝通性強,所以對寬頻信息基礎設施、無線上網要求很高。2006年,時任校長萬鋼即提出要在環同濟建設至少1G頻寬的寬頻網路,為環同濟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也增強環同濟的吸引力。我們在調研中企業也多次反映希望有更高的網速與更便捷廉價的無限上網服務。另外,環同濟內會議場所的數量和等級無法滿足企業要求。
第五,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最寶貴之處在於其依託市場機制自發生成的原生特性以及發展中政府高校等多方主體的合作治理,但體制機制中也存在著直接的公共服務機構缺失的問題,導致區域公共品牌維護不足、企業服務主體不明等問題。
未來發展新措施
面對以上問題,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未來發展可以採取以下措施,實現新的發展突破:
第一,進一步明確發展目標。
遵循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原生髮展的內在規律,未來更應依託同濟大學的優勢學科,以提升創新能力為導向以“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為機制,以“產城一體化”為發展模式,高度重視市場規律在產業集群發展中的作用,保護產業原生態發展模式,建設以創意、創新、創業為特徵的創造力產業集聚區。
從產業上看,未來的發展中建築設計、市政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景觀設計、通信工程設計、室內設計等設計產業依然是環同濟產業發展的核心與重點,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展產業發展的內涵,全面推進創新性產業集群的發展。
積極發展以創意為基礎的“大設計”產業集群。在深刻認識創意設計產業是未來國家和上海城市產業構成的核心內容的基礎上,促進現有以建築設計、市政設計、城市規劃設計、景觀設計、通信工程設計、室內設計等空間類設計產業向“大設計”產業拓展。發展後期製作、動漫設計、交通規劃設計、生態設計、工業設計、多媒體設計、遊戲設計等新興產業鏈,實現在一個產業集群內多個關聯產業鏈的交融。
積極發展高知識含量的“大工程諮詢服務”產業集群。促進從工程建設整個價值鏈價值比例較小的空間為導向方案設計向整個工程建設的全過程的諮詢與服務拓展。發展向工程軟體服務、項目管理、項目監理、戰略策劃、投資諮詢、市場運營、智慧財產權服務等產業鏈環節拓展。嘗試推動大型設計企業向工程全過程諮詢服務商轉變。
積極發展以新技術為導向的“環保與新能源”產業集群。建立公共研發服務平台,提升環保產業孵化器的功能,瞄準節能環保產業鏈高端,提高產業中高技術研發與服務的比重,探索有利於低碳經濟的科研成果的轉化與利用,鼓勵和支持工程總包型、研髮型、服務型企業發展。把握當前新能源產業投融資及研發業務活躍、新技術推陳出新的機遇,利用日益成熟的商業化運營條件,探索經濟、高效、可清潔利用的新型能源開發產業的發展。重點仍然是環保科技服務業,利用同濟大學的知識、人才優勢在該領域中實現爆發性增長。
積極探索高端培訓產業的發展。尋找同濟大學面向市場的教育培訓活動外溢路徑,積極吸引高端培訓機構入駐,爭取在高端培訓的教育服務產業的發展上實現較大突破。
第二,完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發展的推動機制。
進一步落實區校共管機制、多渠道交流機制、校區資源共享機制。政府、大學、產業、社區在涉及區域發展重大問題決策中充分溝通,找出共性與獨特問題,共同決策,形成完善區域創新系統的有效治理機制。特別是政府要有正確的職能定位,發揮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關鍵要素,從外部擔當“助推器”與“清道夫”的角色,培植與幫助創新性產業集群的發展。
繼續堅持行之有效的區校黨組聯組學習等溝通合作機制。政府部門進一步明確環同濟發展責任部門。進一步深化同濟大學與楊浦政府間的幹部掛職機制。從幹部培養較單一目標擴展到人才共用的長效機制,派同濟大學教師或行政人員到與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發展直接相關的楊浦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楊浦知識創新區辦公室、四平街道等部門長期掛職。同時,楊浦區政府也派出幹部到同濟大學校長辦公室、產業處、科技處、科技園公司長期掛職。
成立非營利性“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企業服務中心”。負責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發展的整體宣傳、組織年度政府、高校、企業、專家學者座談會、收集與提供市場信息、發現企業政策需求、組織輔導強化企業經營管理能力、運營公共服務平台、協助企業進行推廣宣傳,出版《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發展白皮書》。
進一步發揮“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企業家俱樂部”與“楊浦設計企業協會”的作用。依託俱樂部和設計企業協會,探索建立企業、政府、俱樂部和設計企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同時,繼續依託同濟大學的優勢學科群和學科鏈,重新梳理、規劃、整合各生產要素資源,對接產業集群與產業鏈。幫助同濟大學技術轉移公司有效運作。組織一批既有技術背景,又懂法律、經濟和管理,擅長談判的人成立同濟大學技術轉移公司。統一管理全校科研成果(特別是專利)的申請、維護及運用規劃事宜,優先獎勵發明人,以加強同濟大學與教師對專利套用的推廣,激發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的專利。同濟大學技術轉移公司應具有成果管理服務(專門從事智慧財產權的規劃、產出及維護、成果信息整合等工作)、產業服務(專門從事同濟大學周邊產業的相關資源服務)、推廣服務(專門從事成果在上海市及全國各地區推廣服務之工作)等功能。
第三,以城市更新與產業載體建設為重點帶動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發展。
完善城市空間布局,最佳化城市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注意城市的宜居性,強化創新功能區配套建設。以“上海國際設計一場”為龍頭全面推進核心圈載體建設。推進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擴展圈與輻射點的產業載體的建設。提升環同濟核心圈的藝術氛圍與地點質量。
在制定及發展城區更新計畫時,引入藝術家的創意思維,增加街頭公共藝術作品,提升環同濟核心圈的城市藝術氛圍,使環同濟的外觀和公共空間更有生氣、更美麗、更多姿多彩。通過建設更多的咖啡館、酒吧、小劇場、小廣場、住宅附近的小徑或公園、有特色的餐館、書店等小規模的、有活力、非正式、街頭形式的各種便利設施,構建一套具有環同濟特徵的自然和人為建築環境及街道,提升環同濟核心圈的地點質量,形成有文化的多樣性、流動性、交融和交流,能夠使個人的創造力得到釋放,能夠激勵社會創新、企業家精神和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城區。
第四,促進人才再集聚,激發企業活力。
在環同濟現有人才集聚較為明顯的基礎上,進一步吸引、保留和培養研發設計創意人才,在關注高層次人才的同時,特別應注意吸引能適應快速改變的行業、更願意承擔風險、適合創造性工作的年輕人。為他們提供低租金的青年公寓及短實習期公寓,滿足其生活、發展需求。
要進一步積極鼓勵大學師生創業。同濟大學應廣泛開設“創業學”課程,鼓勵各工科專業普遍學習,對在校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創業教育。同濟大學還應恢復在工科專業普遍開設“企業管理”課程的傳統,培養既懂技術又有創業意識、懂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推行“創業導師”計畫,建立中小企業技術顧問制度。進一步增強孵化器的孵化功能。設立創新“代金券”計畫。每年政府投入一定金額支持中小企業向大學、研究機構購買知識和服務,既可以用於合作研究、技術諮詢服務,也可以用於科研儀器設備的共享或課程培訓等。制定企業創業者、高級管理者、技術骨幹多層次培訓計畫。由政府出面,採用若干鼓勵形式激發培訓需求。可以將培訓激勵與稅收優惠方案結合,將培訓費用以稅收優惠返還的形式,督促企業家低價甚至免費參與講座,差價費用由政府代付給培訓機構。
另外,充分利用上海市、楊浦區風險投資的資源,積極促進它們與企業的對接,向企業介紹風險投資,也向風險投資推介企業,幫助企業獲得風險投資的支持。同時,發揮同濟大學教師財務比較富裕、有專業知識的特點,聯合社會資金,開展環同濟內部的天使投資活動。
第五,完善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以同濟大學及周邊大型設計機構為核心,建立面向集群內全部企業的有償共享機制,建立完善信息發布與反饋平台。將最新的相關行業技術發展信息公布給集群內各家企業,而各個企業也可以隨時將自己對各類資源的需求反饋給“中心”進行匯總。以上海城市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環保企業孵化器、上海環保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建設為主要支撐,推進“環保研發公共服務平台”和“環境建設項目平台”的建設,致力於拓展平台內的火炬計畫項目實施。構建全方位的IT基礎服務體系。
第六,提升“環同濟”區域品牌影響力。
提升集群的專業化形象,對環同濟圈內知名企業和優質企業進行逐批的認可和授牌,擴大重要企業的知名度,方便各地客戶的流入。設立“環同濟設計獎”,重點以中小企業為對象,鼓勵設計創新,幫助企業樹立品牌,提升形象。同時,著力維護好品牌,對有損區域品牌的行為實施懲罰。通過區域品牌聲譽的提升,增加企業與員工對區域的認同感與榮譽感,及對區域發展的責任心,並通過自己的傑出創意來維持這種聲譽和傳統。
總結以上發展措施,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應該重點實現“產業突破,抓住龍頭,提升服務,注重品牌,產城互動,走向國際”。即產業上重點向“大設計”、“大工程諮詢服務”發展,載體上以“設計一場”為建設的重中之重,服務上以成立並有效運作“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企業服務中心”為關鍵抓手,環境上以產城互動提高區域地點質量為中心,實現在國際範圍內的資源整合。■
(作者系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