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姓

璩姓

與蘧姓同源,以邑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國君封於蘧邑,為伯爵,史稱蘧伯。蘧伯的後代以蘧為姓。據浙江江山縣石樑老譜序記載,晉元帝御筆易蘧為璩。受“劇、據”分別簡化成“劇、據”誤導,璩姓一度被錯寫成“琚”,現在全國各地族人紛紛回響堅持文化自信號召,向公安機關申請糾正姓氏錯誤,成功恢復“璩”姓。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讀qú

氏屬地

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境內。

氏來歷

關於璩姓來歷,各地族譜都有介紹,一般在“源流序”里標明,出自蘧姓,籍出黎陽,望出豫章,既表明得姓始祖,又說明易蘧為璩了,璩氏傳承至今已兩千多年。

得姓始祖

蘧伯玉。璩氏的先祖為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相傳至東漢時,因中常侍蘧政罹難,族人避難易蘧為璩。後遷徙至浙江江山,至南唐,有璩瑗,任銀青光祿大夫,守閩貴,保境恤民,封西州侯,居貴溪。族譜中有唐朝聖旨和鐵券文記載。現各地璩氏族譜在“源流敘中”都認得姓始祖為蘧伯玉,自認是西州侯璩瑗之後。這也在北宋錢塘儒生編撰之《百家姓》中得以體現:“璩 豫章郡”,貴溪屬豫章郡。最初所載只有411姓,而第306姓即為“璩”。“璩”雖為小姓,亦不失源遠流長。蘧伯玉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據《淮南子·卷二十·泰族訓》稱:“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魯,而天下莫能亡也;蘧伯玉以其仁寧衛,而天下莫能危也。故璩氏後人尊蘧伯玉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璩氏、蘧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皆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其中璩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零六位。璩氏在台灣省名列第四百六十六位;蘧氏在台灣省名列第一千七百五十七位,大多以黎陽、豫章、汲郡為郡望。

蘧氏、璩氏族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河北、山東、江西、浙江、江蘇等等省。

中原地區的璩氏族人,據有關史料載,均系明洪武十八年自山西遷居所至。明朝,有弟兄三人定居今河南濟源、孟縣,博愛縣,繁衍生息。 河南焦作孟縣有璩溝,幾乎全為璩姓。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有璩姓大約兩千多人。北京密雲縣大城子鎮牆子路村有璩姓。山西陽城璩姓較多。浙江常山縣何家鄉璩家村、湖北棗陽市璩灣鎮的璩姓比較多。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璩姓,有二百餘人。

安徽桐城璩姓很多。江西廬山璩姓有八百餘人。山西晉城好多地方都有璩姓。河南唐河源潭璩莊,璩姓有四百來人。浙江衢州、江西南昌璩姓較多。湖南益陽有個璩家村。河南省鶴壁市石林鄉有個南唐宋村,多數村民姓璩,璩姓占大數。浙江衢州五縣一區,璩姓族人有三千餘,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區縣,最早的在宋朝時期就遷至衢州了,隨後又向各區縣間遷徙。浙江江山璩豐村有一璩源寺,該寺始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吳越王錢弘佐賜額"璩源善政保全禪寺"。璩源寺廟堂依然,龍湫泉潭如故,可開發為旅遊勝地。江山孝子門《須江璩氏族譜》載,現有幾百璩姓後人。浙江金華蘭溪水亭聖山的璩氏據說是從山東移民來的,在浙江慈谿衢州常山龍游有個璩村,村民都是璩姓。吉林省省四平市有部分璩氏家族成員。

明朝“燕王掃北”以後,璩姓有人遷徙到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居住,主要集中在一個村落,大約有人口六百人左右,是璩氏後人的集中地。江蘇淮安市洪澤縣東雙溝鎮璩灣村也有不少。

湖北武昌鬧市有一“璩瘋子”燒烤店。山東省諸城市有一村那裡三分之二都姓璩。山東省章丘市木廠澗村蘧姓。

歷史名人

璩伯昆

明朝桐城人,字山甫,那裡是學者薈萃之地,先任江西武寧令,後升廣東道御史,做官時,就很重視文化教育。

璩光岳

明朝新城人,舉為進士而當官,文武全才。

璩正

(生卒年待考),字令先。著名三國時期蜀漢太守。博覽墳籍,弱冠能文,為秘書令史,遷郎至令。淡於名利,依則先儒。

璩貞女

(生卒年待考),女;益陽人(今湖南桃江)。著名明朝初期民間刺繡藝術家。人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因終生未嫁,舊志上稱她為貞女,她還建有著名的桃花江古橋。

近現代名人

璩清林

(1938~),筆名曲歌;河南焦作武陟人。著名現代聲樂教育家。璩清林是著名聲樂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河南大學音樂系教授,現任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指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好歌手”的光榮稱號。璩清林執教四十五周年時,師生們在鄭州藝術宮舉行了演唱會。演唱會由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會、河南大學、黃河科技大學、河南音樂家協會聯合主辦。

璩詒光

安徽桐城人,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機械航空系羅伯特·帕特森教授,可持續發展能源專科主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錢學森工程科學講座教授。198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1994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學位。歷任清華大學研究生會主席,中華全國學聯常務副主席,日本東北大學機械航空系副教授,清華大學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包括極限燃燒,新型航空燃料,超音速助燃技術,微尺度燃燒,多尺度反應流動的模擬和納米功能材料。主持過科研基金30多項。在航空與能源領域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 曾獲日本流體科學獎,日本宇宙與航空學會優秀論文獎,第一屆亞太燃燒會議傑出青年研究者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海外傑出青年基金,國際燃燒學會優秀論文獎,美國國家宇航局局長貢獻獎,德國洪堡基金會貝塞爾研究獎等。歷任美國東部燃燒學會理事,第32-34屆國際燃燒會議火焰及新燃燒技術小組主席,美國宇宙與航空學會推進劑與燃燒分會委員,美國國家宇航局火箭研究會委員,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能源與計算流體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桐城璩氏20代孫。

個人履歷

1981年 安徽省桐城中學

1986年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學士

1988年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碩士

1988-90年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博士研究生

1990-94年 日本東北大學機械航空系, 博士(工學)

1994-95年 日本東北大學流體科學研究所,助教

1995-98年 日本東北大學流體科學研究所,講師

1998-2000年 日本東北大學機械航空系,副教授

2000-2001年 清華大學長江特聘教授,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1-2007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

2007-2011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教授

2011-2013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可持續能源專科主任

2013-至今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羅伯特·帕特森教授, 可持續能源專科主任

所獲榮譽

1995.11 流體科學研究獎,日本流體科學基金會

1999.5 第一屆亞太國際燃燒會議傑出青年研究者獎

1999.5 日本宇宙航空學會年度優秀論文獎

2000.9 中國教育部李嘉誠基金會長江學者獎

2001.7 中國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5.5 美國宇宙航空學會Associate Fellow

2006.9 中國國家海外傑出青年基金

2010.8 第33屆國際燃燒會議優秀論文獎

2011. 9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局長貢獻獎

2011. 10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

2011. 11 德國洪堡基金會貝塞爾研究獎

2013. 5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錢學森工程科學講座教授

璩宜太

(1971~ ),安徽桐城人,著名地質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6年參加工作,歷任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二局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副總工兼地勘院副院長,二局副局長兼地勘院院長;第十九次南極科考隊隕石獵人隊隊長。2006年~至今任總局副局長、黨委委員。兼任礦產資源研究院院長,桐城璩氏20代孫。

璩美鳳

(1966年8月5日~),台灣政治界、媒體業人士,籍貫安徽桐城,生於台北市,畢業於台北市萬華區新和國民國小、台北市立華江女子國民中學(今台北市立華江高級中學)、北一女中、國立政治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州曼徹普力敦州立大學(Metropolitan State University)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博士(2009年9月取得學位)。曾在《中國晨報》與《自立晚報》工作,現任台灣金門市議長機要秘書,桐城璩氏第21代孫,澤字輩。

郡望堂號

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濬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朝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北宋朝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濬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濬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復名濬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濬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濬縣屬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濬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濬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濬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濬縣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濬縣民主政府改為濬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濬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濬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濬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庚戌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濬縣屬安陽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濬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丙寅,濬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濬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戊寅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庚辰末,濬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豫章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

汲 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輝縣。

堂號

黎陽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南昌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君子堂:源自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唐朝開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衛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內黃侯”,並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

及聖堂:同“君子堂”。

石波堂:明朝進士璩光岳,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後升吏部,著有《石波館集》。

西川堂:南唐良吏璩瑗,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封為西川侯,後裔因以為堂號。

宗祠通用聯

四言

姓啟佩玉;望出黎陽。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璩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伯昆清政;光岳草書。

——李文鄭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桐城人璩伯昆,字山甫,少年時就以才華出名。崇禎年間以明經官江西武寧縣令,政治清明,獄訟大減。下聯典指明代江西新城人璩光岳,字山仲,號三谷,進士出身,官兵部職方司員外郎。擅長草書,著有《石波館集》、《老子解說》。

岳陽文士;西蜀通侯。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岳陽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下聯典指唐·璩璦封川西侯。

七言

光岳郎官多著術;伯昆御史有才名。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進士璩光岳,字山仲,江西新城人。號三谷。官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後升吏部。善草書,著作較多,有《石波館集》、《老子解說》等。下聯典指明代廣東道御史璩伯昆,字山甫,桐城人。少有才名。歷官江西武寧令等。政平訟簡,文教尤著。

八言及以上

四蜀通侯,懋功受賞;岳陽文士,登第成名。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璩瑗因功被封西州侯。下聯典指宋·岳陽人璩秉登第而有文名。

寡過未能,學造賢人之地;知非雖晚,德成君子之資。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事典(見上題頭《三、歷史名人》介紹)。

保境息民,共仰瑗公事業;騎騮看杏,鹹推秉祖文章。

——佚名撰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良吏璩瑗事典。下聯典指宋代文士璩秉事典。

家譜文獻

安徽皖桐璩氏兩堂(世德堂和遺經堂)1724年創修族譜,先分修,後合訂成一本《璩氏族譜》,其後1785年二修,1819年三修,1865年四修,1909年五修,1948年六修譜只有遺經堂有完整保存,世德堂譜只存幾本。2015年清明已印發皖桐璩氏·世德堂七修《璩氏族譜》。

安徽桐城皖桐璩氏四修族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璩光爍等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現收藏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安徽桐城皖桐璩氏五修族譜三十八卷,首二卷、末二卷,(清)璩蘭、璩丙章等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有收藏,安徽省安慶市老峰鎮西湖村伯煥公支家藏“戊字六號”一套。

浙江蘭溪珠打貳璩氏宗譜四卷,(民國)璩佩蘭重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聖山鄉。

字輩排行

安徽桐城璩氏字輩(第十三代起):“尚克承先志,詩書詒澤長。傳家敦孝友,經世効忠良”。

浙江溫州蘧氏字輩:“開國文君子應熙茂其昌家傳忠孝美世願詩書揚”。

河南柏山璩氏字輩:“克紹先烈貽則繼述前賢統緒”。

璩姓探源

皖桐璩氏1724年世德堂創修族譜:“璩之為姓也,三代以前未見經傳。春秋時,衛公族瑗,字伯玉,始以蘧為姓,亦不知其取義何居也。相傳伯玉七世孫諱樂者,因避難易蘧為璩,故璩之受姓自茲始,歷漢、晉、五代,未有傳人,至唐有諱抱朴者,以神功登科顯名,當世有與伯玉同諱者,賜進士出身,由司徒銀青光祿大夫,守閩貴,保境恤民,封西州侯,籍出豫章,此江西鄱陽縣璩姓之所自來也。宋時,有諱重與秉者,兄弟聯登科第,籍屬岳州,岳與饒接壤。則重、秉者,其西川苗裔與。有明以來,人文蔚起,所在多有。如籍出涇縣諱新源者,洪武三十三年以貢士任知縣;籍出山東諱坎者,永樂間亦以貢士任知縣;籍出并州諱錫者,正統中官至太常典簿;籍出大浦諱鎮海者,宣德間以楷書入為工部主事,御書“豫章鼎族,書法名家”賜之;籍出安化諱安者,官至御史;籍出和順諱繡之者,官至鴻臚寺序班。此皆璩姓之光遠有耀,班班可考者也。

我始祖 祖一、慎一二公,自鄱遷桐,歷四代,而常公以吏員出仕,官至工部主事。桐邑之璩,登仕版者,自公始。自是而後,采芹泮水,選拔明經者,代不乏人,而吾族遂為皖桐著姓”。始祖蘧伯玉,名瑗(一說今濮陽縣老渠村人),生卒不詳,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與孔子相交甚厚。

受漢字簡化誤導,不少地方的“璩“”錯成了 “琚”。“琚”音”居“”,解釋為古人佩帶的一種玉。除《漢語大詞典》《中國姓氏大全》稱其為“較罕見姓”外,其他諸如《康熙字典》、《古漢語詞典》、《辭源》、《辭海》等均未將“琚”字作姓氏解釋,新出版的新華字典已刪除了琚的姓釋義。

皖桐璩氏1724年遺經堂創修族譜:“……余族 祖一、慎一 二公與其弟 鴻一 公為遷桐之始祖,而德先公諱魁者,又為三公之所自出者也。德先公配吳氏,居江西之鄱陽縣瓦砌壩。元季人民流離,祖一公遷桐之花園坂,慎一公仕元為引駕先鋒,及明代元公遂不仕而退隱,亦遷桐之掛車河,鴻一公更姓侯,遷桐之樺林岡。鴻一公三傳有諱伴者,復遷北京鼓城衛,子孫留桐者俱歿,葬於樺林岡之侯家塝,代遠年湮,墓不可考,其在北京者,明季尚通往來,盛朝定鼎而後始無音問。”

從上可知,桐城璩姓於洪武元年由江西饒州府遷來,同來的有弟兄三人。值得一提的是,老二“慎一公”傳至第三代“世掌”,由於是個孤兒被外婆方家撫養,從此改稱“方”。桐城的方姓雖有桂林、魯硔、會宮等好幾支,但這個由璩姓改過來的“方”現在的人數卻是最多的。

璩美鳳祖籍

很顯然,璩美鳳屬於桐城璩姓的老大一房。由於生齒日繁,桐城璩姓不可避免有所流動,或出鄉、或出縣、或出省,但主要還是聚居在雙港白果、香鋪璩祠、新安渡、掛車河一帶。中國的璩姓分支也多,判斷是不是桐城璩氏的最簡單方法,是看字輩能不能對上號。同治四年四修家譜時,桐城璩氏自十三世編定字派歌:尚克承先志,詩書詒澤長,傳家敦孝友,經世効忠良。

璩姓考補

現全國各地多已將“璩”錯成了“琚”字,但璩姓人仍然把琚讀為qu,以致於現在本該是璩的人名和地名,絕大多數都寫成了“琚”,如山西長治的璩寨村、湖北棗陽的璩灣鎮錯成了“琚寨村”、“琚灣鎮”。天底下的璩姓都是春秋戰國衛大夫蘧公伯玉後人,她已傳承了2000多年了,怎么能在現代錯成了“琚”呢?

璩姓之先祖應追溯到周天子的姬姓。周公旦輔佐成王,分封諸侯時,將同父同母第康叔分封到衛地,建都朝歌,史稱康叔。隨著康叔到衛地的姬姓祖氏,其中一隻居住在蒲邑東不足5公里的一個丘崗上。這裡山坳中到處生長著蘧藕,蘧是荷花的另一種名字。蒲邑位於蒲水和濟水之間,古代這裡樹林成蔭,丘崗連綿,山清水秀,池塘窪地蘧花怒放。居住在這裡的先民,敬慕蘧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潔淨,就以物為地名,曰:蘧丘。居住在蘧丘一帶的周王室後裔,因輔佐衛國國軍康叔有功,其中一人被封在蘧丘,封曰蘧伯,後來又設定了蘧伯鄉。自此以後,這裡的居民以地名(蘧丘)以封爵(蘧伯)為姓,始有蘧姓。

蘧公伯玉,名瑗,生卒不詳,事衛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與善者,於齊晏嬰,於鄭子產,於衛伯玉。孔子幾次適衛,多居蘧伯玉家,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篤行不倦,慎德深思。一次,他使人到孔子那裡,孔子問:“夫子(指伯玉)何為?”對曰:“夫人慾寡其過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既贊伯玉之德,亦贊伯玉其使者。《論語》孔子贊:“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淮南子·原道訓》說:“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伯玉確是一位求進甚急而又善於改過的人。《了凡四訓》載:”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附錄

蘧伯玉說:“人臣事君,可諫則諫,不可諫則去,它非瑗所知矣。”竟掩耳而走,而且說“瑗不聞君之出,又敢聞其入乎?”遂離開衛國,前往魯國。後來,下詔招蘧伯玉回國佐政。孔子稱讚說:“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卷而懷之。”並說他“為賢大夫”。由此,後世將其稱為千古第一君子,並將其與孔子合稱為聖賢,曾於孔廟一直被祀為先賢之首。

東漢永和年間,大行令蘧正罹難,伯玉公第十七世孫謙,率領大部族人,南下避禍於岳州,豫章,改蘧為璩。此後,歲月遷流,日久年湮。其族人又逐次分支於鄂、湘、閩、皖、浙、魯、豫、陝、冀、贛及華夏各地。元朝末年,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而鄱陽之亂,盜寇蜂擁,南方多警,時居豫章之部分璩族,又輾轉北上,到達當時有“表里山河”之稱的山西黎城、洪洞等地。後來,朱元璋定鼎南京,為解決因戰亂及自然災害所拋荒的千里赤地,遂自山西及全國各地大量移民。為此,特加贈時為武德將軍的蘧伯玉公第五十九世孫,湖北璩灣鎮璩族一世祖安邦公為光祿大夫,著令其族人自山西洪洞之“筷子巷”,移居今日之地,依姓命名“璩灣”。此後六百餘年,安邦公之後人,沿璩灣沙河兩岸,繁衍興旺,與先後移民此地的其他姓氏一起,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沙河一隅,建設成為鄂西北的重要集市“填不滿的璩家灣”。

璩灣鎮,東距棗陽市區二十公里,西去襄樊市四十公里,綿亘起伏的丘陵,南擁北抱,使這塊東西傾斜的平川,別俱一種嫵媚。那曾經清澈見底的滾河、沙河,在此溶為一流,直入漢江,流淌著這塊土地,也流淌著璩灣璩族的悲歡離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璩灣沙河曾經帆檣林立,是棗陽與漢口直接通航通商的主要水路,給這座小鎮帶來過無限的生機,無限的希冀和老一輩抹不去的回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竣工的漢丹鐵路和2006年修建開通的“漢十高速”都直穿璩灣重鎮,給這個古老的建制鎮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