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蒂爾達步兵坦克



很快,英國軍方便與英國最大的軍火製造廠商──維克斯公司簽訂了研製契約,其設計者為約翰·卡登爵士,研製代號為A11型坦克。維克斯公司於1936年9月間製成第一輛樣車。1938年,第一批生產型車交付英軍,並定名為“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後來又稱為“馬蒂爾達”1型步兵坦克。其後研製的改進型車A12型,即為“馬蒂爾達”2型步兵坦克。
說起“馬蒂爾達”步兵坦克的命名,還有一段小故事。原來,在A11和A12型坦克的研製過程中,軍方還給它起了個秘密代號──馬蒂爾達(Matilda)。 在二戰的北非戰場上,英軍的A12型坦克打出了威風,英軍坦克兵親切地稱它為“戰場上的女皇”。而在歐洲國家中,戰爭女神──希爾德加德(Hildegard)的名字是很響亮的。在英語圈國家中,Hildegard的簡略型Hilda,成為英文中常用女性名Madilda的語源。由此看來,馬蒂爾達(Madilda)既是一般英國女性的名字,又含有“戰爭女神”的寓意,一語雙關。
“瑪蒂爾達”1型坦克
“
由於設計思想的限制,其主要武器僅為1挺7.7毫米機槍,火力太弱。後來雖然換裝了12.7毫米機槍,但由於原來的炮塔太小,乘員操縱射擊還挺費勁。動力裝置為福特8缸汽油機,最大功率僅為70馬力(51.5千瓦),最大速度僅為12.8千米/小時,比牛車快不了多少。行動裝置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主動輪在後。唯一值得自豪的是,它的裝甲厚度較大,車體正面裝甲厚度達60毫米,炮塔的四周均為65毫米厚的鋼裝甲,這對於二戰前的輕型坦克來說是相當出眾的了。 “瑪蒂爾達”1型坦克共生產139輛,1938~1940年間裝備駐法國的英軍。在法西斯軍隊閃擊法國時,“瑪蒂爾達”1型坦克的缺點暴露無遺,損失慘重。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德軍的反坦克炮輕易不能擊穿它的正面裝甲,一部分“瑪蒂爾達”1型坦克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本土,改當教練車用。
“瑪蒂爾達”2型坦克

“瑪蒂爾達”2型坦克的試製一號車於1938年4月完成。1939年9月,開始裝備英軍。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43年,總生產量達2 890輛,它幾乎參加了英軍二戰中的所有主要戰鬥。阿萊曼戰役之前,它是英軍的主要戰鬥坦克;阿萊曼戰役之後,大都被改裝為其他裝甲車輛,繼續活躍在戰場上。說“瑪蒂爾達”是二戰中英軍的“常青樹”,指的就是“瑪蒂爾達”2型坦克。


“瑪蒂爾達”2型坦克的特點是,炮塔上裝上了2磅火炮(口徑40毫米),行動部分有側護板和排泥槽,各部分的裝甲厚度也得到增強。主要部位的裝甲厚度達75~78毫米,次要部位25~55毫米不等,而且一些部位採用框架式結構,增加了剛度。
在內部結構上,“瑪蒂爾達”2型坦克還有一個特點是採用了2台發動機,其優缺點顯而易見。缺點是增大了動力裝置的體積,占用了車內的寶貴空間,雙機工作時還有個同步協調的問題。唯一的優點是,當一台發動機損毀或出現故障時,靠另一台發動機可以低速行駛,保持一定的戰鬥力。二戰中,採用雙發動機布置方案的還有蘇聯的T-70輕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等。無疑,坦克上的雙發動機布置方案,缺點大於優點,明顯地帶有臨時湊合的痕跡。坦克不像飛機那樣更強調空中飛行時的安全性。二戰以後,在坦克上已基本沒有雙發動機的布置方案。 “瑪蒂爾達”的主要武器為QF型2磅火炮,口徑為40毫米,身管長為52倍口徑。儘管口徑不大,但這種車載火炮是二戰前夕英軍中有一定威力的坦克炮。它既可以發射穿甲彈,也可以發射榴彈。彈藥基數為93發。不過,由於火炮口徑的限制,在二戰的中後期,它已不能擊穿德軍坦克的主裝甲。1942年中期之後,英軍將“瑪蒂爾達”2型坦克改裝成各種特種車輛,如掃雷坦克、噴火坦克、架橋坦克等,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由於穿甲威力不足,在“瑪蒂爾達”3型坦克上,將主要武器換裝為76.2毫米榴彈炮,但它只能發射榴彈和煙幕彈,不能發射穿甲彈,只能作為火力支援車輛使用。


其行動部分的特點是採用了平衡式懸掛裝置,每兩個負重輪為一組,每側有10個小直徑的負重輪,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另一個特點是履帶外側有側護板及排泥槽。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的優點是行駛平穩,但其缺點是動行程很小,只適於低速行駛的坦克。
二戰以後的坦克上,已不再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坦克的最大速度為24千米/小時,最大行程180千米,儘管比起“瑪蒂爾達”1型坦克有較大提高,但仍然未能掙脫步兵坦克的桎梏。北非戰場上的“瑪蒂爾達”2型坦克
英軍裝備的“瑪蒂爾達”1型坦克,在敦刻爾克撤退之後,便從一線部隊中消失。英軍裝備的“瑪蒂爾達”2型坦克,主要用於北非戰場(利比亞、埃及)。1940~1942年間,英軍的“瑪蒂爾達”2型坦克,主要用於同義大利軍隊的坦克作戰。“瑪蒂爾達”2型坦克“實際上可以對付任何一種義大利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給意軍坦克以沉重的打擊。有趣的是,英軍坦克兵為了能搶得先機,主要採用行進間射擊的方式,這在二戰中是很少見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非的沙漠地形平坦、開闊;另一方面,“瑪蒂爾達”2型坦克負重輪多、車速低,坦克的顛簸不劇烈。這樣,雙方的坦克誰先開火誰就占得先機。英軍的坦克兵訓練有素,而炮手的抵肩射擊,又有利於炮身的穩定。儘管行進間射擊比二戰中常用的短停射擊的命中率要低些,但由於英軍的坦克數量上占有優勢,彌補了命中率稍低的不足。

後來,“沙漠之狐”隆美爾統率的德國非洲軍團開始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來打英軍的坦克。88毫米高射炮穿甲威力大,射擊精度高,“瑪蒂爾達”2型坦克吃虧不少。1942年7月的北非戰局第二階段,是“瑪蒂爾達”2型坦克參加的最後一次戰鬥。之後,瑪蒂爾達2型坦克便被改裝為各種特種車輛,繼續在戰場上服役。 在後來的北非戰場和西歐戰場上,“瓦倫丁”步兵坦克和“邱吉爾”步兵坦克取代了“瑪蒂爾達”2型坦克,成為二戰中後期英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援蘇和援澳的“瑪蒂爾達”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援助蘇聯的坦克數量相當多。就英國而言,占第一位的是“瓦倫丁”步兵坦克,達2 394輛;占第二位的就是“瑪蒂爾達”2型步兵坦克,達1 084輛,其中的166輛在海運中隨運輸艦一道損失掉,918輛運抵蘇聯編入蘇軍坦克兵部隊。由於“瑪蒂爾達”坦克的機動性較差,尤其是冬季,蘇軍的坦克兵不太喜歡它,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 援助澳大利亞的“瑪蒂爾達”坦克共409輛。這些坦克除了用於歐洲戰場外,還活躍在太平洋戰場上。由於和日本的小坦克相比,火力上不處於劣勢,裝甲防護上占明顯優勢,因而,這些“瑪蒂爾達”坦克深得澳大利亞坦克兵的喜愛,一直用到二戰結束。二戰後,還作為市民防衛軍的預備坦克,一直使用到1955年。
性能數據
戰鬥全重:26500kg車長:5.61m
車寬:2.59m
車高:2.51m
引擎:2 x Leyland E148/E149 or E164/E165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4/15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257/129km
乘員:4人
火力裝備:40mm ROQF(2-pounder) MK.IX/X;1 x 7.92mm Besa MG
彈藥:40mm:93發;7.92mm:2925發
裝甲:20-78mm
爬坡度:n.a.度
通過垂直牆高:0.61m
越壕寬:2.1m
涉水深:0.9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