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陸戰兵器當中,坦克是當之無愧的明星。坦克出現於一戰末期,兩次大戰之間的20年發展非常緩慢,1940年德國閃擊西線時,其裝甲部隊主力3型坦克實在比一戰末期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強不了多少。然而就在以後的5年間,歐洲戰場的坦克得到飛速發展。1944年,東線雙方的主戰坦克 - 比如德國的虎豹、蘇聯的T34/85和IS2 - 同戰前的坦克已經沒有可比性。1940年是nacui德國最輝煌的一年,德軍的裝甲集群橫掃西歐,擊潰法國,重創英國,徹底洗雪了一戰的恥辱。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創造這個奇蹟的德國裝甲部隊所裝備的坦克,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遠遜英法兩個對手。1940年西線戰事,證明裝甲部隊的戰鬥力更多是來源於戰術,而非武器本身。
評價一種坦克有好幾個指標。首先是火力,坦克炮的威力大概是兵器迷們最津津樂道的。其次是裝甲防護,裝甲和火力是盾與矛的關係,通常坦克都追求盾堅矛利,能擊毀對手而保存自己。最後是機動性,這個包括引擎、傳動和懸掛等等。坦克是強調機動性的陸戰武器,然而過分追求火力和防護,就不得不犧牲機動性。火炮口徑越大,裝甲越厚,坦克就越重,在坦克動力有限的情況下,機動性自然受到影響。因此最優秀的坦克,是三個指標的完美平衡。
德國坦克
一戰結束以後,德軍被禁止擁有坦克,然而魏瑪時代的德國國防軍卻暗地裡同蘇聯合作,著手研製自己的坦克。二十年代末,德國專家到蘇聯喀山的試驗基地秘密測試了英國勞埃德4型坦克,併購買兩輛回國,這就是後來德國Pz1型坦克的原型。
1931年,古德里安出任國防軍摩託運輸部隊總監,開始大力發展坦克。他構想的德軍裝甲部隊,將擁有兩種坦克,一種是裝備反坦克炮的中型坦克實現突破,一種是裝備大口徑壓制火炮的中型坦克提供炮火支援,這其實就是後來的Pz
3型和4型坦克。但是當時的德國軍火工業沒有設計製造先進坦克的經驗,正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還不能指望外援,只能白手起家。德軍急切需要坦克訓練裝備部隊,因此只好因陋就簡、降格以求了。1932年,德軍軍械署提出一種輕型坦克的設計要求,最後賓士的車體和克虜伯的底盤分別中標,組合起來就成了“裝甲戰車1型”坦克(Panzerkampfwagon I),簡稱Pz 1型 。
Pz 1型
Pz 1型坦克重5.5噸,乘員兩人,裝甲厚度6 -
13毫米,這個厚度勉強可以抵擋輕武器射擊。武器是兩挺MG13機關槍。引擎是一台克虜伯MG305汽油發動機,功率60馬力。Pz
1型坦克高僅1.72米,還不及一人高。跟同時期的歐洲其它國家的現役坦克相比,這款坦克簡直象個玩具,然而德國國防軍卻毫不嫌棄,大量訂購,而最初的德軍裝甲部隊就是在這些微型坦克里磨鍊技術的。Pz1型坦克從1934年開始批量生產,到1939年停產,一共生產了1,500輛。
不過德軍軍械署也清楚Pz 1型坦克的諸多缺點,1934年提出了Pz2型坦克的性能要求,克虜伯的設計中標,次年開始批量生產。Pz2型坦克的乘員增加到3人,重量增加到9噸,正面裝甲厚度15毫米,後來增加到35毫米,武器是一門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機槍,並排裝在炮塔上。20毫米機關炮射速每分鐘280發,使用穿甲彈時500米的距離上能夠擊穿10毫米的裝甲,勉強具備了攻擊輕型坦克的能力。德軍統帥部下令大批生產,到1942年停產時,共生產了1,800輛Pz
2型坦克
Pz 2型坦克
1937年,西班牙內戰爆發,nacui德國派遣陸空軍支援弗朗哥政權,空軍便是著名的“禿鷹軍團”,而陸軍包括“第88坦克營”,總共有200輛Pz
1型和2型坦克,指揮官是馮托馬少校(Wilhelm Ritter von
Thoma),此人後來成為隆美爾手下的一員悍將。88坦克營的任務主要是訓練弗朗哥軍隊,並沒有參戰的任務,但不甘寂寞的馮托馬還是爭取到不少實戰機會。德國坦克部隊在西班牙收穫頗豐,發展出反坦克炮和坦克協同殲敵的“劍與盾戰術”,並首次使用88毫米高射炮攻擊坦克,效果驚人地理想。注意坊間不少戰史作品以訛傳訛,說隆美爾1940年在西線首次用88高炮打坦克。
西班牙內戰中蘇聯支援了共和軍數百輛坦克,蘇德坦克首次同場競技,而蘇聯T-26坦克讓德國人大吃一驚。
T-26是和德國Pz2型同一級別的輕型坦克,重9噸,正面裝甲也是15毫米,但裝備一門45毫米L/46(指炮管長度是口徑的46倍)加農炮,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38毫米裝甲,這樣猛烈的火力德國坦克直到1940年以後才趕超。事實上三十年代末期,蘇軍已經裝備了比T-26更先進的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8中型坦克,著名的T-34和KV坦克原型正在測試,可以說蘇聯坦克的研發已經遠遠領先德國。西班牙共和軍並不懂得怎樣有效使用坦克,因此大批T-26坦克被弗朗哥的北非部隊繳獲,馮托馬最後用蘇聯坦克組建了4個連。1939年,馮托馬回國述職,在報告中稱Pz1、2型坦克為“沙丁魚罐頭”,認為它們根本不適合現代的坦克戰。然而德軍軍械署置若罔聞,依然大量生產裝備這兩款輕型坦克Pz%203型坦克,古德里安心目中的兩款主戰坦克終於在1937年定型生產。Pz%203型坦克將充當德軍裝甲部隊的突擊箭頭,因此必須具備較好的防護、反坦克火力、和優異的機動性。德軍軍械署的性能要求是重量不超過24噸,最高時速達到35公里,結果賓士的設計中標。Pz%203型坦克高2.5米,重量22噸,正面裝甲先是15毫米,很快改為30毫米,西線戰役爆發前再加厚到50毫米。Pz%203型使用扭桿懸掛系統,梅巴赫12缸汽油發動機,功率300馬力,公路時速最高可達40公里。Pz%20 3型坦克直到蘇德戰爭初期都是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1943年停產時共有6,100輛出廠。
古德里安要求Pz%203型坦克裝備50毫米反坦克炮,但軍械署則認為KwK36型37毫米L/45加農炮是德軍制式反坦克炮,數量充裕,補給方便,應該採用。最後的折衷方案是先採用37毫米炮,但將炮塔設計的寬敞一些,為將來換裝50毫米炮留有餘地。1940年西線戰役以後,希特勒下令給Pz%203型坦克換裝50毫米長身管火炮,軍械署再次自作主張,沒有按要求裝60倍身管炮,而是裝了一門43倍身管炮。次年希特勒生日慶典上,他檢閱坦克部隊時發現Pz%203型坦克炮管不夠長,當場大發脾氣,結果軍械署急忙給所有的3型坦克緊急換裝L/60加農炮%20。
裝備50毫米L/60加農炮的Pz 3型坦克
古德里安的裝甲戰構想中,Pz3型坦克將作為攻擊箭頭,一馬當先擊潰敵方的裝甲部隊,而它們身後的Pz 4型坦克則提供炮火支援,摧毀敵方的步兵工事,因此Pz4型裝備一門75毫米L/24低初速火炮,主要以高爆、破片彈攻擊軟目標。Pz4型坦克幾乎就是3型坦克放大一個尺寸,但炮塔設計碩大無比,這個特點使其日後能夠不斷提升火力,與時俱進。Pz4型坦克重25噸,高2.7米,正面裝甲到1940年已經加厚到50毫米,使用和3型坦克一樣的懸掛系統和發動機,公路最高時速37公里。Pz4型坦克是二戰德國產量最高的坦克,總共有9,000餘輛出廠 。
Pz 4型坦克
然而到戰爭爆發前夕,德軍坦克不用說質量,就是數量也無法滿足裝甲集群戰術的要求,這個窘境迫使德軍到處搜羅能用的坦克填充部隊。1938年,德國吞併捷克,捷克的軍工企業聞名歐洲,設計生產的幾款輕型坦克相當不錯,其中就包括CKD38t型。38t型坦克全重10噸,高2.3米,裝甲厚度25毫米,後來增加到50毫米,裝備一門37毫米L/48加農炮,兩挺機槍,六缸汽油發動機功率150馬力,公路最高時速42公里。38t坦克是輕型坦克,戰鬥效能近似Pz3型,但只有一半重,因此機動性很好。不過38t的裝甲是鉚釘接合的,而不是焊接而成,中彈時鉚釘會被震落,在坦克內部橫飛,造成不必要的傷亡。這款坦克對德軍來說無疑雪中送炭,波蘭戰役前有4個裝甲師全部裝備Pz38t。後來38t坦克又參加了1940年西線戰事,德國入侵蘇聯,北非戰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隆美爾著名的第7裝甲師有一半的坦克是38t,隆美爾就是用這些早已過時的武器連續擊敗裝備精良的英軍。
Pz 38t坦克
1940年,德軍裝甲部隊如同鐮刀一樣掃過西歐,擊敗法國,重創英國,從此德軍“閃電戰”聞名世界。如果比較一下交戰雙方坦克的數量和質量,我們會看到德軍創造了怎樣的一個奇蹟。德軍在西線總共投入2,439輛坦克,其中包括1型坦克523輛,2型坦克955輛,3型坦克349輛,4型坦克278輛,捷克38t坦克334輛。也就是說四分之三的德軍坦克是過時的微型和輕型坦克,即使是3型和4型主戰坦克,在戰鬥效能上也跟英法裝備的主戰坦克差距明顯。下面我們來看看德軍坦克在西線的對手。
英法坦克
1940年5月,英法荷比軍隊在西線一共集結了136個師,250萬軍隊,數量上和德軍相當。但是在最重要的坦克方面,英法軍隊遠勝德軍,擁有4,000輛坦克,其中包括一批相當先進的中型坦克。法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到開戰前有現役坦克3,500輛,其中1,500輛部署在德法邊境。法國的3千多輛坦克裡面,輕型坦克有2千多輛,主要型號是雷諾R-35和哈奇開斯H-35/39;中型坦克薩摩亞S-35有243輛,重型坦克夏爾B1有313輛哈奇開斯H-39坦克(Hotchkiss H-39)是同德國Pz 2型同級的輕型坦克,戰鬥全重12噸,正面裝甲40毫米,裝備一門37毫米L/33加農炮和一挺機槍,一台六缸汽油發動機功率120馬力,公路最高時速36公里。H-39坦克的裝甲防護比德國2型坦克要好,37毫米炮的威力也大一些。這款坦克法軍裝備了790輛。雷諾R-35坦克(RenaultR-35)戰鬥全重10噸,正面裝甲40毫米,裝備一門37毫米短身管火炮和一挺機槍,一台雷諾四缸汽油發動機功率82馬力,公路最高時速20公里。R-35坦克跟德國Pz2型相比,裝甲防護較好,火力就差一些,穿甲能力不如的後者的20毫米機關炮,而且動力不足,速度較慢,但對付德國1型坦克綽綽有餘。雷諾R-35是法軍裝備最多的坦克,戰爭爆發前夕共有1,035輛。
索摩亞S-35坦克(SomuaS-35)在三十年代中期開始裝備法軍騎兵部隊,這是當時設計最先進的坦克,炮塔和車體是鋼鐵鑄造而成,具有優美的弧度,無線電對講機是標準設備,這些獨特設計影響了後來的美國謝爾曼和蘇聯T-34坦克。S-35坦克戰鬥全重將近20噸,乘員3人,炮塔正面裝甲厚度55毫米,車身裝甲厚度40毫米,最薄弱的後部也有20毫米,防護效果相當不錯。S-35裝備一門47毫米
L/40加農炮,這是西線戰場威力最大的坦克炮。動力系統是一台八缸汽油發動機,功率190馬力,公路最高時速40公里。法軍一共有超過400輛S-35坦克,但只有243輛裝備部隊,其餘的都停在倉庫裡面。S-35坦克跟德軍的對手Pz3型相比,火力和防護都勝過一籌,只有動力稍遜 。
夏爾B1坦克(CharB1)是二戰初期罕見的重型坦克,這個級別的坦克在德軍中根本沒有對手。夏爾B1坦克戰鬥全重32噸,乘員4人,裝甲最厚達65毫米,武器裝備是一門47毫米反坦克炮,裝在炮塔上,另外還有一門75毫米短身管壓制火炮,裝在車身前方右側。動力系統是一台八缸汽油發動機,功率307馬力,公路最高時速28公里。法軍一共裝備了313輛這種坦克。德軍初次遇到夏爾B1坦克,只能用“震撼”一詞來形容士兵的感受,
因為德軍制式的37毫米反坦克炮根本無法擊穿這種坦克的裝甲,唯一的機會是瞄準側面的一個小通風罩,難度可想而知。不過夏爾B1坦克的機械性能不太穩定,經常拋錨,而且需要4名乘員高度協作才能充分發揮戰鬥力,法軍當時非常缺乏這樣訓練有素的坦克手。
A13巡弋坦克
西線英國遠征軍(BEF)裝備有450輛坦克,比較突出的型號是A13巡弋坦克和A12“瑪蒂爾德”步兵坦克(A12 Matilda InfantryTank)。A13巡弋坦克是一種輕型坦克,突出機動性能,戰鬥全重14噸,正面裝甲厚14毫米,裝備一門40毫米加農炮和一挺機槍,發動機功率340馬力,公路最高時速達50公里。A13巡弋坦克的戰鬥效能與德國Pz3型坦克相當,防護能力稍遜。英國遠征軍共裝備了250輛A13巡弋坦克。
A12 “瑪蒂爾德”步兵坦克
A12“瑪蒂爾德”步兵坦克是德軍士兵的又一個噩夢。所謂步兵坦克,其實是為步兵進攻提供移動火力支援的坦克,特點是裝甲極厚,行動緩慢。瑪蒂爾德坦克戰鬥全重27噸,正面裝甲厚達78毫米,裝備一門40毫米加農炮和一挺機槍,動
力系統是兩台六缸汽油發動機,總功率190馬力,公路最高時速24公里,英國遠征軍總共裝備了75輛。瑪蒂爾德坦克的機械性能要優於法國的夏爾B1,因此在後來的北非戰場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40年西線戰場上,以及1942年的北非戰場上,德軍面對瑪蒂爾德坦克的攻擊,只能調88毫米高炮來對付。
蘇聯坦克
雖然蘇聯坦克起步不算太早,但進展神速,到三十年代已經在坦克研發和裝甲戰理念方面領先世界,這應該歸功於時任蘇軍總參謀長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圖哈切夫斯基的“縱深攻擊”理論,提倡以裝甲集群為核心的混成大兵團高速切入敵軍防線,截斷敵人的後勤補給線,創造巨型包圍圈殲滅敵軍。這個思想比古德里安的裝甲戰理念還要超前,因此遭到蘇軍保守勢力布瓊尼、伏洛希羅夫等人的反對。1931年,圖哈切夫斯基著手改革蘇軍,次年創建裝甲軍編制,並努力使蘇軍實現正規化、職業化。可惜圖哈切夫斯基壯志未酬身先死,1937年大清洗中被處決,而他組建的裝甲軍遭到解散,坦克被分散配備給步兵部隊。不過1940年蘇芬戰爭中蘇軍坦克部隊表現低劣,迫使史達林恢復了裝甲軍的編制。蘇軍的裝甲軍編制有兩個師,各轄兩個坦克團共400輛坦克,外加一個摩托化步兵團和自行炮兵團。到當年底,蘇軍已經組建了9個裝甲軍,並計畫到1941年秋天再組建11個裝甲軍。
1940年,蘇軍擁有坦克兩萬輛,多過歐洲其他國家坦克的總和。這兩萬輛坦克中絕大多數是陳舊過時的輕型型號,比如T-26輕型坦克有12,000輛,BT系列快速坦克8,300輛,T-28中型坦克只有600輛。但這一年T-34和KV-1等先進坦克的研製已經完成,開始批量生產裝備部隊。
BT-7快速坦克
T-26坦克前面已經介紹過了。現在我們來看看BT系列的代表型號:BT-7型快速坦克。BT-7坦克1935年定型,戰鬥全重14噸,裝甲厚度6-13毫米,這些指標跟德國Pz2型坦克相仿。火力方面,BT-7坦克裝備一門45毫米L/46加農炮,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38毫米厚的裝甲,威力可觀。BT系列坦克使用美國克里斯蒂底盤,獨特之處是上公路時可以拆卸履帶直接用負重輪行駛,加上一台M-17T汽油發動機提供450匹馬力,BT坦克公路最高時速可達86公里,機動性非常突出。到1940年為止,蘇軍一共裝備有BT-7坦克5,328輛。
T-28中型坦克
T-28坦克是世界第一款中型坦克,定型於1931年。T-28的設計理念類似英國的步兵坦克,蘇軍稱之為“突破坦克”,其作用主要是帶領步兵衝鋒,提供一線火力支援,因此具有裝甲厚,行動緩慢,壓制火力強的特點。蘇聯設計師研製T-28時明顯誤入歧途,搞了個多炮塔的落後格局,幸好後來設計T-34時迷途知返。T-28除了主炮塔以外,在車前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機槍炮塔,另外還有一挺機槍在主炮塔後面,火力可謂強勁。T-28最後的改進型戰鬥全重28噸,裝甲厚度40-80毫米,裝備一門76.2毫米L/28火炮,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61毫米鋼甲。動力系統是一台M-17L汽油發動機,功率500馬力。因為動力充足,T-28的公路最高時速可達40公里,對於中型坦克來說相當不錯了。1939年蘇軍反擊日本關東軍的諾門坎戰鬥里,BT-7和T-28坦克是朱可夫坦克兵團的核心,表現不俗。到1940年,蘇軍總共裝備了503輛T-28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