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里釉果

是釉果的一種,產自景德鎮市瑤里鎮。可以配釉用的瓷石,粉碎後製成,它與一定量的釉灰配伍,則可製成釉。

古近代地位

瑤里,古名“窯里”,遠在唐代中葉,這裡就是景德鎮瓷業的東源頭和重要的制瓷原料基地,唐宋至明清,窯里為鄉村工業之所在。唐宋至明,窯里是產瓷地。明至近代,窯里為景德鎮提供了優質釉土。

瑤里釉果產額最高時為民初,每年約產六七千船,以後每年約4千船上下,清代產額可參照年產六七千船估計,以每船值44元,折米11石計,產值折米66000~77000石。釉土生產使居民得以維持生計,“產地人民,依此為生”。

近代發展

景德鎮瓷業傳統的釉料組成是瑤里釉果和樂平寺前釉灰,即按照“無灰不成釉”的法則,採用釉果(瓷石中風化較輕,結構緻密,含鐵量較少的一種,以未經風化的瓷石為上品),摻和釉灰(熟石灰和蕨類植物疊燒的灰,主要含碳酸鈣)配成灰釉。這種制釉的方法在景德鎮傳承已久,但從釉色方面來講,景德鎮官窯在康熙早期生產的青花瓷釉色白中泛青,化驗結果證明這與當時釉料中含鐵量較高有關。儘管歷代官窯無不竭盡全力地對釉料進行嚴格的篩選,但這種現象還是不能完全避免,加之以還原焰中燒成瓷器,就必然導致早期瓷器釉色泛青的現象。

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清代康熙中期灰釉的配置技巧已相當成熟,原材料的提純揀選經驗也日漸豐富,因而所配釉料中所含的鐵、錳等雜質減少,釉面白度增加,成品率也隨之迅速提高。

至康熙晚期,由於工商業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穩定和提高,因此,無論是民間還是統治階級對瓷器的需求量均大大增加,瓷器的燒造水平便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改進,胎體變得更加輕薄、堅硬,釉面亦更為光潔潤澤,釉色則從康煕早期的青中泛混、色調灰暗並且多棕眼的狀態逐漸轉變為色澤碧青、清新明快而又別透堅硬的狀態。經過高溫燒制後,釉與胎結合得更加緊密,瓷器整體質地如同玉石一般,因而,此時的青花裝飾更顯高雅。正是由於在原材料配製工藝上的不斷進步,清三代景德鎮官窯的陶瓷產品無論是在工藝水平上還是產品數量上都較早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瓷器的燒造已達到高度成熟的階段。

民國時期,景德鎮在配釉和施釉工藝上進行了有限的改進。駐景德鎮陶瓷實業家、工藝改革家吳靄生(廣東籍)利用中藥材、花乳石等作增白劑,與瑤里釉果配劑成釉(配比為1:20),廣泛用於圓器脫胎、琢器粉定業,為近代配釉技術的一次重大改進。使用花乳石增白劑燒成的瓷器,釉面潔白如綾,人們稱之為“玉綾窯”器。’‘

相關概念

釉灰

明代稱“煉灰”,清以來稱“釉灰”、灰”。是配製瓷釉的原料。將煅燒過的石灰石投人水中溶解,待其乾後與槎葉、木柿,或桃竹葉,或風尾草相間堆疊暗火燒煉,用水淘洗曬乾而成。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還有少量的石英和鉀、鈉化合物。軸灰陶洗後的釉渣,經過陳腐、研磨淘漂,即為釉灰渣,也稱“二灰”,其氧化鈣含量稍低於釉灰,用途相同。

釉漿

也稱“釉水”。將釉果與釉灰調和成漿狀,以便為器物施釉,這就成了釉漿。據古人的經驗“泥十盆、灰一盆為上釉。泥七八、灰二三為中釉。若灰少或灰多為下”。釉灰用太少,燒成後釉面會出現水波紋等釉病;釉灰用多了軸的熔度低,燒成後釉色易泛青或泛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