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山

瑚山

瑚山--又名虎山,位於博山城區西北十五公里域城鎮辛莊、桃園兩村以西,淄川區磁村鎮張家峪村、牛紀奄村以東南,兩區交界處。系青石山,屬原山支脈。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地理位置

瑚山,又名虎山,位於博山城區西北十五公里域城鎮辛莊、桃園兩村以西,淄川區磁村鎮張家峪村、牛紀奄村以東南,兩區交界處。系青石山,屬原山支脈。山呈南北走勢。主坊突起,險峻挺拔,高6

瑚山

03米。

六嶺五峪

四周分布六嶺五峪。六嶺為:北嶺、大封山、小封山、平坦、梨峪山、西嶺;五峪為:大椿峪、

瑚山

小椿峪、西峪、葫蘆峪、張家峪。六嶺上有大小山頭十幾座。山勢磅礴,氣勢宏偉,方圓三十餘平方公里。瑚山主峰距秦山、千佛山各180公里,三山呈鼎足之勢。

上山之道分為南、北、中三路,皆崎嶇蜿蜒,2000年重修後,中路較為好走。我們採取北路上坡比較平緩的路線。

景點介紹

雙方池

從辛莊村西南嶺循重修山徑迤邐而上,約行三百米,即達山脊鞍口處,此處有“雙方池”,全是在連片灰岩上開鑿而成。池東是古戲台,料石乾砌高兩米的台基猶在。南臨百米峭坡,北面是可容三、五千人的坦蕩山脊,俗呼“古戲場”。

南天門

從此向北,經過狹窄如線的“龍王脖”、“觀景台”,再登上18段計100條石階組成的“天梯”,便到達危岩聳立的“南天門”。這裡是登頂攬勝的唯一通道。南天門外西側,是獨居崖際的“山神堂”,現已殘破。

皇寶殿

南天門內正北面是“玉皇寶殿”,殿後建有“佛爺塔”(又名石塔)。玉皇寶殿,佛爺塔建於何年代己無考,推測可能為唐、宋兩代所建。玉皇寶殿整個建築全用雕琢灰岩砌成,石門、石窗、石柱、石椽、石拱券的殿頂,具有石結構建築之美,現完

瑚山

好無損,並整修一新。佛爺塔相傳高達十六層,塔基方圓二十四米,現僅殘留塔座一層,塔基系巨石細琢而成,上為青磚結構塔身,砌拱卷為室。

石鐘亭

南天門內東側是“石鐘亭”,由八根長三點二米,寬窄均為四十厘米的精雕石柱,剔槽穿裝成鍾亭骨架,再用不同規格的琢光石料疊砌做頂,整個建築不見磚、木、灰、鐵,盡顯雕鑿穿裝技藝之妙,方重沉雄。古鐘已失,現掛大鐘,系2000年桃月重鑄,口徑1米,高1米,重800斤。

瑚山

“瑚山四至”石刻

山巔建築群間均可見到碑碣、石刻,由於保護不善,大部頹毀壞。有的掀滾壑間,有的狼籍山坡。原有宋、元、明、清歷代所立碑碣二十餘座,現能見到僅十幾座。其中“瑚山四至”碑系光緒廿年四月初三日淄川知縣黃華所立。又稱“封禁碑記”。此碑高一百七十厘米,寬六十五厘米,厚三十五厘米。正面是“封禁告示”,反面上半部記載著瑚山四至界限:“東至大安小道、西至三岔峪口、南至分水嶺、北至迪子峪口”。現存最早碑碣是大元至治二年季夏中旬所立重修碑,此碑已殘斷,現砌在佛爺塔的塔基左側,風化雨蝕,字跡不清,只能看出“……余里有峰名曰瑚山□□祠後有石塔”字樣。還有“永垂不朽”、“萬古流芳”碑皆為重修碑碣,都已殘破。

龍虎洞

瑚山的嶺、壑、坡、崖之處,多有幽洞、闊廳、佳穴。僅洞而言,若顯秀藏奇的“下龍王洞”,祈

瑚山

雨求豐的“上龍王洞”,險怪無底的“老洞”,終年不涸、清洌見底的“水洞”;人不可入而能傳音的“朝陽洞”、“聚霞洞”;垂直而底深莫測的“虎屁股洞”;一處點火四處冒煙的“串通洞”;最為稼奇的是類似動物廳的“石屋洞”,又稱“龍虎洞”。“龍虎洞”位於瑚山東側半山腰的葫蘆峪內。洞在松柏倒掛灌木斜生的十米懸崖之下,長三十八米、寬十五米、高八米。開闊明亮,空氣清新,冬暖夏涼。洞內有兩大奇觀,一曰“老虎推磨”,居洞之左。只見在巨大磨狀石筍之後,探出一隻斑斕猛慮,形似推磨,煞是逼真。二曰“蒼龍守水”,居洞之右,平視只見一條巨大的蒼龍,從岩石中騰空躍出。龍身下是由幾根石筍支擎著,十分惋惜的是,那目鼓角蹺,順卷嘴張,牙銳舌尖的龍頭,已被損毀,失去原貌。瑚山東南麓澗中尚有清涼寺,新建廟宇,規模初具。又有黃草坡、五大山峪的天然景觀。山前山後,翠柏成蔭,楓樹遍野,數十餘里,鬱鬱蒼蒼,不凡勝狀

植被資源

瑚山植被資源豐富,野生植物有4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近200種。以側柏、楓樹為主,還有柞樹、黃連、黃櫨、毛、殼橝等。山內盛產中草藥,有柴胡、黃琴、遠志、桔梗、穿山龍、何首烏、金銀花等。山頂及山腰已大部綠化。

歷史地位

瑚山

根據有關史志資料記載,瑚山和古地名“徐關”有密切的聯繫。春秋時齊都臨淄通往魯、晉、衛、宋之通道有二:即東有弇中馬陘、邱輿處其要衝;西有長峪道,徐關是其要衝。西長峪道南以青石關,北以徐關為咽喉之地。其通道貫越齊長城嶺、孝婦河,沿原山、瑚山之左而西折。徐關遺址推測在瑚山下的徐雅村一帶。前幾年在其間曾出土過古建築遺址、古墓葬、古兵刃一部分,由此可見瑚山具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