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奈及利亞文化產業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既保留古老民族特性的同時,不斷與現代文明相交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電影業就是其中的代表和成功範例。
奈及利亞的“尼萊塢”產值排在“好萊塢”和“寶萊塢”之後,居世界第三。 截止到2013年,奈及利亞全國有50多萬個家庭電影錄影帶發行租賃俱樂部,產業規模近30億美元。而奈及利亞影像相關行業年營業收入在2億至3億美元間,從業人數超過百萬,僅次於農業。奈及利亞民眾常自豪地說,美國有“好萊塢”,印度有“寶萊塢”,奈及利亞也有享譽世界的“尼萊塢”。
發展
奈及利亞電影業始於20世紀60年代,在1990年前後逐步走向頂峰,由此拉開了“尼萊塢”電影爆發式增長序幕。截止到2012年,“尼萊塢”每年生產超過1500部電影,貢獻產值近5億美元,直接或間接創造了近40萬個工作崗位。從電影年產量看,“尼萊塢”僅次於“寶萊塢”,居世界第二;從年產值來看,它排在“好萊塢”和“寶萊塢”之後,居世界第三。
此外,奈及利亞在音樂領域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奈及利亞的當代音樂,不僅包含了各民族,尤其以豪薩族、約魯巴族和伊博族為代表的傳統音樂形式,還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現代音樂。奈及利亞傳統舞蹈音樂“HIGHLIFE”和棕櫚酒音樂,曾被稱為“非洲音樂心臟”。許多奈及利亞音樂家把非洲元素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作品,活躍於歐美樂壇。知名的奈及利亞音樂人費米・庫狄(Femi Kuti),就常與歐美音樂人合作錄製專輯,並曾在2003年、2010年和2012年獲得格萊美獎提名。
影片製作
奈及利亞電影一般通過簡易“家庭作坊”拍攝,通常一周左右就能拍出一部電影,成本可控制在兩萬美元左右。由於電影院線在奈及利亞相當匱乏,僅有幾家影院且都集中在拉各斯、阿布賈等少數大城市,而VCD、DVD播放機在奈及利亞普通家庭中卻十分普及,因此奈及利亞電影通常是以VCD或者DVD光碟方式出售,售價在1―2美元之間。由於價格相對低廉,大多數民眾能買得起,奈及利亞一部電影經常能銷售出幾萬張甚至幾十萬張光碟。
平均1.5萬美元――尼萊塢電影的成本低到有點不可思議。而就算稍微大製作一些的電影,成本也絕不會超過20萬美元。這些電影因為成本低,因此產出速度也很快,幾乎7到10天就可以出一部。
電影題材
尼萊塢電影題材涵蓋社會各個層面,常圍繞男女愛情、窮人致富、民間傳說、宗教巫術和貪污腐敗展開。演員表演誇張生動、詼諧幽默,電影的結局幾乎都是作惡者受到懲罰,行善者終得好報。
此外,為滿足“多部族、多文化、多語言”的國情特色,尼萊塢也深挖各部族的傳統傳說和名人軼事。在西方電影中,非洲總是被打上“貧窮”“饑荒”“愛滋病”等烙印,很多非洲人厭倦美國式英雄主義的好萊塢大片,而更喜愛土生土長、貼近現實生活的非洲電影。
影響
“尼萊塢”電影不僅在奈及利亞國內非常暢銷,還銷往非洲各地乃至世界其他地區。在歐洲、北美和加勒比地區的非洲裔社區中,“尼萊塢”電影也很受歡迎。2000年以來,“尼萊塢”電影生產商越來越多地邀請西方演員參與電影拍攝,或與其他國家製片方合作,以“借船出海”方式將本土電影推向國際市場。2003年由恩凱姆・奧烏主演的奈及利亞喜劇片《奧索菲亞在倫敦》就大獲成功。
許多非洲國家也熱衷學習尼萊塢模式。而對於西方國家觀眾來說,尼萊塢展現的新鮮的非洲面孔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進軍國際市場
奈及利亞政府有意將尼萊塢打造為提升國家形象的名片,開始採取積極措施重新定位電影產業,在機構和政策方面進行相關的產業重組,力圖朝專業化方向發展。此外,奈及利亞的私營機構也積極參與到創作、製片、設備等領域。
2013年5月30日至6月2日,尼萊塢電影周在法國巴黎的阿爾奎恩劇院舉行。電影周活動緊緊銜接將於5月15日至26日舉辦的2013年坎城電影節,傳達出尼萊塢對非洲以外國際市場的強烈關注。
此前,由於尼萊塢電視台在法國的開播,尼萊塢電影已在法國小有名氣,當地觀眾也對這些頗有非洲特色的影像和故事產生了興趣。尼萊塢電影周有望作為一年一度的文化項目,在巴黎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