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侗族的琵琶歌是頗負盛名的。琵琶歌幾乎在整個侗族地區流傳,明未鄺露所撰《赤雅》記載的”侗亦僚類,不善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倌,長歌閉目,搖首頓足……”中的“彈胡琴”和清《黎平府志》中所載的,“男弦女歌”等都是指琵琶歌而言。 琵琶歌是用琵琶彈唱的歌。侗族琵琶可能是一種很古老的樂器,從其外形及定弦等方而看來,它不同於5世紀以前從西域傳來的曲項琵琶,而是與我國古代固有的、由弦發展來的彈撥樂器,如漢族的三弦、阮鹹、秦琴等屬於同一體系的。據說這類樂器在10世紀以前還都統稱琵琶。
侗語稱bic bac,和漢語“琵琶”兩字的古音是相通的,其詞也源出於一。 琵琶歌的種類很多,演唱形式和內容各地均有差異。有的用假嗓唱,有的用真嗓唱。大部分地區為男子自彈自唱,或男彈女唱。有的地方(榕江晚寨一帶)卻男女都可以自彈自唱。彈唱琵琶歌有兩種場合:一種是青年們在談情說愛時彈唱,內容都是比較短小的抒情歌,往往是即興創作,一般用小琵琶伴唱,歌聲、琴聲親切委婉,鏗鏘悅耳。一種是歌師們在鼓樓或喜慶人家當眾彈唱,內容主要為敘事歌,也有喻世歌.苦情歌等其他長歌,一般用大、中型琵琶伴唱,歌聲、琴聲低沉柔和,渾厚感人。
通常所說的琵琶歌是指後者,習慣上往往把琵琶歌與長篇敘事歌等同起來。在南部地區,侗族敘事歌很盛行,冬閒農暇,節日喜慶,座座鼓樓里琵琶叮咯,歌聲繞樑。歌師們聚精會神地彈唱敘事歌,入迷的聽眾不願離去。有的敘事歌只是彈唱不加說白,稱“嘎常” (gal xangc)。但大部分敘事歌有唱詞有說白,說唱結合,散韻相間,稱“嘎君”(gal jenh)。敘事歌題材廣泛,有故事情節,有人物描寫,演唱藝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唱、表、彈都很講究。有的敘事歌不僅已經形成了不同人物身份的分段唱詞,而且在唱詞前先報角色人物,如:“銀宜說道……”、“銀宜他義親說道……”、“銀宜他母親說道…”。這種說唱形式為侗戲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按傳統習慣,在彈唱正文之前,要唱一段序歌或說一段開頭誦白,正文結束後要唱一曲消散歌。序歌和開頭誦白與正文內容無多大關係,或是藉此向聽眾講授本民族的古老傳說,使民族文化代代相傳,或以此烘托氣氛,吸引聽眾,使彈唱取得更佳效果。消散歌一附是自謙之詞,表達歌師的謙虛謹慎。
曲種簡介
琵琶歌侗族曲種。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三省。侗語稱為“嘎琵琶”。一般是由一位男歌手自彈自唱,也有女歌手演唱,由男演員彈琵琶伴奏的。琵琶歌唱詞的格律受漢語律詩的影響,對唱詞的平仄、韻律要求嚴格。唱詞一般為七字句、九字句,開頭往往用三字句、五字句,最長的句子有35字的。一對唱句押尾韻時叫“外韻”,此外還有“內韻”、“腰韻”(也叫“中韻”)。琵琶歌的曲調各地不同,各方言區都有自己的曲子。
琵琶歌中的抒情短歌屬民歌範疇,敘述故事的長歌屬曲藝範疇。長歌中篇幅短的往往只唱不說,侗語稱為“嘎常”;另一種有說有唱的長篇,叫“嘎經”,可以連唱若干夜晚。“嘎常”要求一個韻唱到結尾,“嘎經”可每段換韻。演唱琵琶歌的敘事長歌時還有個程式,先朗誦一段致意的歌詞,再唱一支“開堂歌”,也叫“獻經歌”,意思是敬請歷代歌祖到堂,然後正式唱“嘎經”。收場時還要唱一支送客的“消散歌”。
歷史溯源
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彈撥弦鳴樂器。侗語稱嘎黑元、嘎琵琶、嘎彈。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等地。這一帶的侗歌不叫“大歌”,而叫“琵琶歌”,因為唱歌時歌師要自己彈奏琵琶伴奏,所以叫“琵琶歌”。這種琵琶不是常見的那種,而是自己製作的,它音箱是圓形的,長頸,用鋼絲作弦,有四弦,聲音婉囀清脆。
傳說在遠古之時,洪水滔天,淹沒了整個人類,只有張良和張妹兄妹二人坐在葫蘆里,隨水任其飄流,才得以倖存下來,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了人類。他們的後裔彭祖為了紀念先人,召集了八百青年,一邊彈琵琶、一邊唱歌,曲調優美和諧,感動了天宮的七位仙女也天天彈唱,她們的歌聲籠罩著整個侗族,就這樣教會了整個侗家,才形成現在這樣完美的侗族琵琶歌。
侗族人民把由琵琶伴奏的歌曲叫作“琵琶歌”。侗族的琵琶歌頗負盛名的。琵琶歌幾乎在整個侗族地區流傳,在廣大的侗族地區,人人會彈琵琶,個個會唱琵琶歌。明未鄺露所撰《赤雅》記載的”侗亦僚類,不善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倌,長歌閉目,搖首頓足……”中的“彈胡琴”和清《黎平府志》中所載的,“男弦女歌”等都是指琵琶歌而言。琵琶歌是用琵琶彈唱的歌。侗族琵琶可能是一種很古老的樂器,從其外形及定弦等方而看來,它不同於5世紀以前從西域傳來的曲項琵琶,而是與我國古代固有的、由弦發展來的彈撥樂器,如漢族的三弦、阮鹹、秦琴等屬於同一體系的。據說這類樂器在10世紀以前還都統稱琵琶。
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寶,據說它的曲調在百種以上,有大調與小調之分,除有傳統的曲調外,多為歌唱愛情的抒情歌,歌詞也多是根據曲調臨時自編的。琵琶除隨歌伴奏外,還撥彈出引子和過門,這種即興的彈奏,雖然可長可短,但是優秀的琵琶手卻能演奏出極其華麗而動人的過門和引子。
表演形式
演奏侗族中琵琶時,多採用坐姿,將琴箱置於右腿上,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竹或牛角制撥片彈奏,也可在行進中演奏。侗族中琵琶的定弦比大琵琶高八度。發音明亮而圓潤,音色柔和而甜美。既可伴奏琵琶歌中優美抒情的情歌、小調,又可為侗族敘事性琵琶歌伴奏,頗受侗族青年的喜愛,男女皆可自彈自唱,尤適於女聲彈唱或為女聲合唱伴奏。也可用於獨奏或為侗戲伴奏。有的地區在琵琶伴奏中還加用牛腿琴,以增強伴奏的和聲效果。不僅踩歌堂上要唱,吃過晚飯,大家圍坐在村委門口男女歌師彈唱,直到深夜。
侗族琵琶的分類
由於流傳地區的不同,侗族琵琶的形制也不統一,主要分為大、中、小三種。
大琵琶,共鳴箱呈倒桃形,琴頭上部較大。張四弦,中間兩弦同度,定音為(d1、e1、e1、b1)或(d1、e1、e1、a1),音色柔和低沉。
中琵琶,琴箱呈長方形、倒梯形或倒桃形,張四弦或五弦,四弦定音為(d1、e1、e1、b1),五弦定音(兩中音、高音弦同度)為(d1、e1、e1、b1、b1),音色明亮、甜美。
小琵琶,琴長60厘米左右,主要用於小歌伴奏,張三弦或四弦,三弦定為(f1、g1、d2)、或(f1、g1、g1),四弦定為(f1、g1、g1、d2),音色清脆悅耳。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小牛角或竹製撥片彈弦發音,可獨奏、合奏或為侗歌、舞蹈伴奏。
歌唱內容
侗族人民把由琵琶伴奏的歌曲稱為“琵琶歌”,“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寶,據說它的曲調在百種以上。除有傳統的曲調外,多為歌唱愛情的抒情歌,歌詞也多是根據曲調臨時自編的。琵琶除隨歌伴奏外,優秀的琵琶手還能演奏出極其華麗而動人的過門和引子。
琵琶長歌內容從多方面反映了侗族人民的鬥爭歷史和現實生活。說唱神話傳說的有《棉婆孵蛋》、《開天闢地》等;講敘侗家重大歷史事件的有《勉王起兵重又來》、《金銀王之歌》等;敘述男女愛情和世態人情的有《娘梅歌》和“嘎常”體的《秀吉和銀妹》等;移植漢族傳說故事的有《梁山伯與祝英台》、《二度梅》、《毛紅玉英》等;新編的曲目有《老樹新花》、《破碑記》等。一些有成就的歌師(侗語稱“桑嘎琵琶”),紮根於人民之中,創作出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如1935年冬,紅軍長征途經侗寨,給窮苦侗家辦好事,宣傳革命道理,傳播革命火種,龍勝歌師石戒福就冒著生命危險編制了《長征歌》,侗族村寨到處傳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侗家把新編的歌唱中國共產黨領導侗族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過上幸福生活的琵琶歌叫作“嘎美”。1952年三江縣開展民族區域自治運動時,歌手吳居敬編唱了《李妮和清苦情歌》,是有代表性的“嘎美”歌篇。在演出方面還發展了男女歌手多人一起彈唱的形式。 琵琶歌-藝術
特色
侗族是一個歌的民族,“飯養身,歌養心”,歌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糧食,是智慧、才華、知識、財富的表現。在侗鄉,沒有不可以用歌來唱的事物,沒有不能用歌來表達的情感。侗家人用歌來唱萬物的起源,唱民族之歷史,唱英雄的功績,唱心中之情感,唱美好的愛情……
琵琶歌是從愛情開始的,起源於戀愛中的青年對自然生活的感受與模仿,起源於勞動與生活,充滿了青春與愛情意味的勞動與生活。
琵琶歌主要是歌唱愛情,是青年男女在行歌坐月時表達愛意,傳遞情愫,傾訴衷情的歌。琵琶歌陪伴戀愛中的青年男女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琵琶歌將一對又一對的青年人唱到了一起。琵琶歌是愛情的橋樑,也是他們愛情的見證。侗家老輩人說:“侗族人以愛情創造了一種美妙的音樂,愛情的力量十分偉大。”
琵琶歌又叫“坐夜歌”,是青年們行歌坐月時在月堂里彈唱的。夜幕降臨,臘漢(男青年)們便懷抱琵琶,三五成群地開始走村串寨,向臘乜(姑娘)們的月堂上走去,姑娘們也三五成群的聚在月堂里,一邊做針線,一邊等待懷抱琵琶的後生們的到來……
琵琶歌生長在一個流行琵琶歌社區的侗家人,在剛剛開始說話的時候,就要學唱歌了,平架社區高音假嗓的琵琶歌,比一般歌難學唱,只有在青少年時代才能夠學會,如果到了三十歲以後,即使想學唱,也沒有嗓子了,聲音已經高上不去了。平架人學歌,有三種方式。一是向父母學,尤其是向母親學。侗家人學歌,母親往往是第一個老師;二是同輩人之間互相學唱,或者向比自己稍大一點的人學唱。在侗鄉,同輩的人,同一個年齡段的人,從小就是在一起的。小時候一起讀書上學,一起上樹掏鳥,一起下溪捉魚,漸漸地長大了後,就一起上山下地,一起砍柴栽秧,一起行歌坐月,一起走村串寨,就是結婚,也往往選在同一個年月,甚至同一天。這種同一班同一輩的人,很自然就形成一個歌班,在互相影響中,大家的歌都有長進;三是向歌師學。在侗鄉,歌師被看成是村寨的能人,是文化的傳承者,從來就得到人們普遍的尊重,有著很高的榮譽。凡是歌唱得好,會編歌,記得歌多的人都是歌師,老年人是歌師,青年人也可以成為歌師,但更多的時候,老年人把向青年人教歌當作自己的責任與使命。
有了琵琶,有了歌聲,就有了愛情。洪州琵琶歌構築起來的就是一個婚戀網路,即唱洪州琵琶歌的侗族村寨,很自然地形成一個可以發生婚姻聯繫的網路。唱不唱洪州琵琶歌,是姑娘們與後生們選擇婚姻的一個重要條件,不唱琵琶歌的村寨,後生們一般不會主動與那裡的姑娘結親,唱琵琶歌的村寨的姑娘,一般也不會同意嫁到不唱琵琶歌的村寨去。而且,演唱琵琶歌的村寨,在服飾上、頭飾上和佩戴的銀飾上、與周邊其他侗寨也是有明顯的區別,單從外表看去,也能分別出是屬於平架社區的姑娘,是演唱洪州琵琶歌的侗寨婦女。
琵琶歌不僅僅是歌,更是一種充滿象徵意義的文化現象,是平架人的一種生命符號、文化符號,是平架人建立起來的一種象徵體系。
1958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侗族民族》、1959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侗族大歌》都介紹了洪州琵琶歌,特別介紹了一首平架侗歌(即流傳至今的《晚輩要把老人敬》)。195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派人員考察黎平侗歌,其中一首觀眾特別喜愛的琵琶歌,就是洪州平架的《晚輩要把老人敬》,當時轟動了音樂界,稱之是在全國民族歌曲中獨一無二的“美妙音樂”。1986年黔東南州組織的侗歌合唱團一行11人,第一次赴法國巴黎參加法國金秋藝術節,在巴黎夏樂宮演出時,就演唱了平架琵琶歌《晚輩要把老人敬》。法國著名女藝術家馬克爾維特十分激動地評價說:“美極了,美極了,中國侗族僅二百餘萬人,而他們的音樂如此閃光,在世界少見罕見,法國喜愛,世界人都會喜愛。”法國《世界報》別出心裁地評價了黎平侗族大歌,高度地評價了洪州平架琵琶歌是“金秋藝術節的重要發現成就之一”,法國《解放日報》也發表評述文章,稱侗族琵琶歌“既有清唱,美聲又有伴奏的奇特音樂”。
2004年國家旅遊局向海外市場推介我國旅遊資源、旅遊產品的大型宣傳片《中國-魅力永存》(2004年雅典奧運旅遊宣傳片)在肇興拍攝,攝製組對參加表演的洪州琵琶歌給予極高的讚譽:“它散落於民間,如珍珠般的晶瑩剔透,是中國最美、最難得的民族美聲唱法。”這種原生態的民族唱法再一次飄向世界每個角落。讓我們再彈一曲動聽的琵琶歌,聆聽古人諄諄的教誨——《晚輩要把老人敬》:“大家聽著,我唱支山歌,晚輩要把老人敬,讓老人有幸福的晚年生活,有好吃的先敬老人,莫把老人忍飢受餓,老人健康,全家才幸福,子孫萬代樂呵呵……”
洪州琵琶歌
琵琶歌黎平的洪州琵琶歌產生於明代永樂年間。1952年貴州省文化廳音樂工作者發現這種琵琶歌,選調參加少數民族文化會演,後推薦上北京演出,被命名為洪州琵琶歌。洪州琵琶歌是唯一用高音假聲演唱的琵琶歌,以其曲調的優美悅耳,音域的寬廣敞亮,旋律的悠揚婉轉,情感的激越憂傷,別具一格的演唱風格,被音樂界評價極高,被稱為東方的美聲唱法,侗歌中的美聲唱法。關於這種獨特民間音樂的形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兩個青年男女,相愛在月堂,男彈琵琶女對歌,情深意綿,為了不吵醒家中老人,不讓家人發現,雙方都用假嗓音淺吟低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唱法變成了一種風格——假嗓子,由此形成了男女都用假嗓高音的唱法。洪州琵琶歌曲調統一,在民族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侗族琵琶歌中的絕品,是古老民歌的遺傳,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洪州琵琶歌流行於洪州鎮的平架和仰沖及附近的許多侗寨。洪州平架琵琶歌因傳唱於黎平洪州鎮平架村而得名,是中國侗族地區特有的藝術奇葩,它獨特的藝術色彩是其他任何民族民間音樂所無法替代的。它唱音清麗、婉轉、悠揚,如長風,如山泉,如潺潺流水,如杜鵑和布穀鳥的鳴唱,成為世界民族音樂的精品。平架琵琶歌離不開樂器琵琶(即三根弦的木製小琵琶),沒有琵琶就成不了歌,唱琵琶歌必須有琵琶伴奏。伴奏時必須有二人以上,多可達十餘人,唱的人數有獨唱,大多為合唱,人數可多達數十乃至百人。
三弦小琵琶一般由杉木製成,一般會唱琵琶歌的人自己會修制琵琶,也有專制琵琶的匠人,侗語稱為“琵琶享”或“享琵琶”。
洪州琵琶歌流留傳下來較為突出的作品有古歌、敘事歌、情歌、孝敬老人歌等,流傳時間最長遠、久唱不厭的有《晚輩要把老人敬》、《十二月情歌》、《開天闢地歌》、《孝敬老人歌》等。
平架琵琶歌在音域中,沒有出現4、7音,演唱時,無論是曲譜還是過門都同琵琶調子和諧同步進行,在使用由6於7的九變音樂來組音樂語調,使歌聲清麗、婉轉而悠揚。
平架琵琶和仰沖琵琶統稱洪州琵琶,均分為壓弦(為外弦定音)多為伴奏演唱敘事歌和男女對唱時用,設三根弦,聲音動聽、深沉、激昂、圓潤。定音為5、6、3(即內弦基音為5,中弦基音為6,外弦基音為3)總音域為5、6、1、2、3、5六個音,沒有4。
洪州琵琶歌和大琵琶歌的演奏方法大同小異,每唱兩句後有一段間奏(即過門),而平架琵琶歌是以清麗、婉轉、悠揚見長,是聽眾樂於接受的音樂,是最有影響的民間音樂。一個著名的音樂品牌,三省坡下侗家人的文化生活中,琵琶歌是核心內容,是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載體,只有通過歌,通過洪州琵琶歌才能進入三省坡下侗族社區的文化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