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是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北大教授俞孔堅先生探討風水模式和理想景觀模式的結構特徵及其深層意義的關於景觀設計及風水文化的學術力作。作者以人類進化和文化的生態經驗為主線,結合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揭示了理想風水模式和中國文化中的其他理想景觀模式和統計心理學的理想景觀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結構特徵,從而對中國風水理論進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學意義上的闡釋。作為一位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的實踐者,作者本著尊重與理解服務對象的文化信仰、尊重當地的自然與文化進程的專業態度,揭示風水的文化意義,既反對宣傳迷信的觀念,也非簡單的持批評的態度而對這一現象漠然置之。作品目錄
序言自序
引言:古今
中外論風
水
1 理想風水模式
1.1 一個無所不在的模式
1.2 理想風水模式的基本結構特徵
1.2.1 圍護與禁止
1.2.2 界緣與依靠
1.2.3 隔離與胎息
1.2.4 豁口與走廊
1.2.5 小品與符號
2 決非偶然的同構——源於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圖式
2.1 中國人心目中的仙境和神域模式
2.1.1 崑崙山模式
2.1.2 蓬萊模式
2.1.3 壺天模式
2.2 藝術家心目中的理想景觀模式
2.2.1 陶淵明模式
2.2.2 丘壑內營——中國山水畫中的理想景觀模式
2.3 統計心理學的理想景觀模式
2.4 風水所表達的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理想圖式
3 從土撥鼠到魯賓遜:擇居的本能
3.1 動物擇居的啟示
3.2 從魯賓遜擇居看人的擇居天賦
4 中國原始人類滿意的棲息地模式——理想風水之原型
4.1 從森林到森林草原——景觀吉凶意識的進化史觀
4.1.1 庇護
4.1.2 狩獵
4.1.3 空間辨析和探索
4.1.4 捍域
4.2 中國原始人類滿意的棲息地模式——理想風水的原型
4.2.1 圍合與尺度效應
4.2.2 邊緣效應
4.2.3 隔離效應
4.2.4 豁口與走廊效應
4.3 關於風水小品
4.3.1 關於風水亭、塔之類
4.3.2 關於門、牌坊、照壁之類
4.3.3 關於風水樹與風水林
5 中國農耕文化的盆地經驗對風水模式的強化
5.1 跨文化比較:風水模式的強化特徵
5.1.1 “盒子中的盒子”——強化的庇護特徵
5.1.2 “重”關“四塞”——強化的捍域特徵
5.2 關中盆地——文化定型時期對風水模式的強化
5.2.1 關中盆地——聯結生物與文化基因的橋樑
5.2.2 關中盆地——一個具有庇護與捍域戰略優勢的農耕領地
5.2.3 從“肥遁”到“利西南不利東北”——逃跑的戰略優勢
5.2.4 從“辰”、“渙”到“禁林,吉”——關中盆地的災害效應
5.3 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盆地經驗:風水模式的再強化
5.3.1 關中盆地伴隨中華民族文化之成熟
5.3.2 盆地作為中國農耕領地的普遍性
5.3.3 盆地經驗與中國農耕文化的生態節制機制
5.3.4 “逐鹿中原”與“桃花源”模式
6 風水說關於景觀吉凶意識的解釋體系
6.1 哲學解釋體系
6.2 技術和“民信”解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