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練習瑜伽,第一堂入門課不是學習瑜伽姿或者呼吸方法,而是要學習瑜伽的經典《瑜伽經》。練瑜伽,不讀《瑜伽經》,就如同學佛而不讀基本的佛經,信基督而不讀《聖經》,談論儒家文化而不讀《論語》。
《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為瑜伽先師巴坦加利所著的,是每個修習瑜伽的人都應該知道的。該書大約成書為公元三百年,而歷史研究表明瑜伽於公元前 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關的修煉了。巴坦加利的偉大在於他不加偏見地系統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又結合古典數論的哲學體系,從而使瑜伽為印度正派哲學所承認,瑜伽也因此影響了印度的各種哲學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瑜伽經》記載了古印度的大師們關於神聖、人、自性、物質觀、身體、精神、梵文語音幾乎所有範圍的深邃的論述。《瑜伽經》指引瑜伽者完成性靈的旅程,書中充滿對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訴人們最為根本的道德,書中的所有智慧型並不能被後人完全解釋,歷代大師不斷地撰寫關於《瑜伽經》的書籍。瑜伽經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處處體現。
《瑜伽經》由梵文寫成,原文只有幾千字,但微言大義,千百年來,僅在印度,就有眾多的大師們都對其進行過註解。《瑜伽經》的英譯本也非常的多,現存的就有數十種之多,但譯法各有不同。目前,在國內也翻譯出版了註解《瑜伽經》的書籍,但是都不夠完美。
本書是辨喜講解《瑜伽經》的講授記錄,作為印度近代的瑜伽大師,辨喜所講解的《瑜伽經》無疑是同類書籍中最優秀的,這一點是無須證明的。
本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將瑜伽哲學闡釋得淋漓盡致,讓人讀來意蘊無窮,如果你是一位瑜伽練習者,本書對你理解瑜伽的精髓有著很好的幫助,讓你得到更好的修煉效果,如果你不練習瑜伽,本書同樣對你非常有益,它將讓你認識瑜伽這一古老的哲學體系,豐富你的精神,讓你獲得身心的平靜與和諧。
作者簡介
辨喜,又譯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原名那蘭特拉納特•達特,辨喜是他的法號。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近代哲學家,社會活動家,印度教改革家。他是第一個將瑜伽傳播到西方的人,在西方有著廣泛的影響。
辨喜生於加爾各答,屬剎帝利種姓。1883年畢業於加爾各答省立學院,翌年進入加爾各答市立學院攻讀法律。大學畢業後,事奉印度教改革家羅摩克里希那。曾到美國和歐洲各地旅行,宣講印度吠檀多哲學,頗受西方學術界重視。1897年回國,同年在加爾各答建立以他老師命名的“羅摩克里希那傳道會”。1899年又在喜馬拉雅山麓創立旨在宣傳和研究印度吠檀多哲學的“不二論書院”。
辨喜一生致力於印度古典哲學吠檀多派理論的研究與革新,因而被稱為“新吠檀多派”的首倡者。
辨喜的著作大多根據他的演講集結而成,充滿空性的流落與哲學的思辨,被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是辨喜的著作第一次被譯介到國內。
媒體推薦
我已從頭到尾通讀了他的作品,看完它們之後,我對祖國的愛增加了一千倍。
——印度聖雄甘地
你能到哪裡找到像他這樣的一個人?學習他所寫的作品,領會他的教導,如果你這么做,你將獲得無限的力量。要充分利用通過他而噴涌的智慧、精神和激情之火的源泉!
——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尼赫魯
他體現了這個國家的精神。他是它的崇高理想及其實現的象徵這種精神通過我們信眾的聖歌、我們智者的哲學和我們普通民眾的祈禱表達出來。他是印度永恆精神的表達者和代言人。
——印度前總統拉達克里希南
辨喜的福音標誌著人類在他的完滿方面的覺醒……如果你想要了解印度,那就研究辨喜。
——著名詩人泰戈爾
他的話語是偉大的音樂,其語言氣勢仿佛是貝多芬的風格.激越的韻律又像亨德爾的進行曲。三十年來,每當我接觸到他的這些話語時,我的身心像觸電那樣震顫。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
這個人純粹是演講界的一個奇蹟……他是人類的一個榮臀。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
編輯推薦
20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無數偉人眼中的聖人。
現代瑜伽的主要奠基者,辨喜著作首次登錄中國
首位在西方講授瑜伽和冥想的人,讓全世界人駐足聆聽的靈性導師
全球化時代最早的亞洲思想家,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
印度聖雄甘地、總理尼赫魯、總統拉達克里希南、詩人泰戈爾、文豪羅曼·羅蘭、富豪洛克菲勒、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等無數人眼中的聖人
目錄
譯序 辨喜:20世紀最耀眼的流星
世界各國名人對辨喜的讚譽
出版者序
辨喜自序
第一章 靜坐冥想
第二章 實踐鍛鍊
第三章 禪定力量
第四章 解脫自在
附錄 《瑜伽經》中英文對照
文摘
第一章 靜坐冥想
1
現在開始講瑜伽
2
瑜伽是控制心念(Chitta),不讓它受到其他心念變體(Vrittis)的干擾。
這裡需要大量的解釋。我們必須要知道心念是什麼,心念變體又是什麼。我有一雙眼睛,但是讓我看見東西的並不是眼睛,沒有了大腦中的神經中樞,就算有眼睛,視網膜完整,視網膜上也可以成像,眼睛還是什麼也看不見。眼睛只是第二手段,並不是真正的視覺器官。真正的視覺器官在大腦的一個神經中樞里,只靠兩隻眼睛是不夠的。有時候一個人會睜著眼睛睡覺,這時候有光線也有圖像,但要看見東西還需要另一個條件,思想必須要和視覺器官同步。所以說眼睛只是外在的一個手段,我們還需要大腦中的神經中樞和思想的參與。馬車沿著街道轟隆而過,你卻一點都沒有聽到。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思想沒有跟你的聽覺器官同時運作。首先要有手段,其次是器官,然後要有思想把這二者聯繫起來。思想把看到的東西升華,然後傳輸給那個起決定性作用的機能,即對看到東西反應的統覺機能(Buddhi)。在統覺機能反應的同時產生自我意識。然後把行為和反應傳輸給神我(Purusha)——真正的靈魂,神我從中得出一個結論。
感官(Indfiyas)、思想(Manas)、統覺機能(Buddhi)和自我意識(Ahamkara)結合在一起組成了魂魄(Antahkarana)這種形式,亦即內在的機能。他們就是心念的一系列過程,然後心念的思想波被稱為心念變體(Vrittis),即字面上的心念漩渦。
思想是什麼呢?思想如重力和斥力一樣,是一種力。心念從大自然無盡的力中攫取了一些力,吸收掉它們,然後以思想的形式把它們發散出來。我們通過食物獲得力,然後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動能等能量。其他的,一些比較好的力,發散出我們稱之為思想的東西。所以我們就看到了,思想本身是沒有智力的,它只是表現的像是有智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思想的背後是智慧的靈魂。靈魂是唯一有智力的存在形式,思想只是靈魂感知外在世界的工具。就拿這本書來說吧,它在外界其實不是以書的形式存在的,存在在外界的形式是未知的同時是不可知的。這個不可知的形式給了思想一個暗示,然後思想就以書的形式給以反應,就像是你朝水裡丟一塊石頭,水就會以波浪的形式反應一樣。真正的宇宙是思想對外界的反應形成的事件。不管是書的形式、大象的形式還是人的形式,這種形式都不是其對外表現形式,我們所知道的東西都是我們對外界暗示的精神上的反應。“物質不是感覺的永恆的表現形式”,約翰•穆勒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