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作/譯者:王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04月
ISBN:9787040094701 [十位:7040094703]
頁數:441 重約:0.540KG
定價:¥34.70
內容提要: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教育部地理學“九五”規劃教材,同時也是全國高等學校地理類專業公共核心課程教材。 本書分四篇17章,以全新的體系和結構闡述地球表層系統,環繞地球的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各自的組成、結構、運動、特徵,以及各圈層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人與環境的關係等,最後以四章的篇幅介紹自然地理學的套用。?
圖書目錄:
第一篇 自然地理學與地球表層系統
第一章 自然地理學與人類環境
第一節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學問題
第二節 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內容、目的與意義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自然地理學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三、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第三節 自然地理學的性質
一、綜合性
二、區域性
三、環境性
四、系統性
第四節 自然地理學與地球表層系統
一、自然地理學的定義
二、自然地理學與地球表層系統的關係
第五節 自然地理學發展的趨勢
一、總體趨勢
二、其他趨勢與特徵
三、未來地理學家應該具備的素質
活動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地球與地球表層環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一、日地距離及其環境意義
二、地球的質量及其環境效應
三、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
四、地球的運動及其環境效應
第二節 地外系統對地球表層環境的影響
一、能量的來源
二、引力的影響
三、隕石撞擊的環境效應
四、其他宇宙因素的影響
第三節 地內系統對地球表層環境的影響
一、能量的來源
二、物質的交換
三、其他環境效應
活動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地球寰層環境與地球表層系統
第一節 地球表層系統的組成
一、三大界
二、固、液、氣三態物質
三、陸地與海洋
第二節 地球表層系統的結構及其特徵
一、圈層結構
二、結構特徵
第三節 地球表層系統的功能
一、物質傳輸、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
二、地球表層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
三、支撐生命演化和人類生存的功能
第四節 主要的地表過程
一、物理過程
二、化學過程
三、生物過程
四、人類過程
第五節 人類與地球表層環境
一、地球表層環境對人類的作用與影響
二、人類對地球表層環境的作用與影響
三、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活動
參考文獻
第二篇 各圈層的組成、結構、運動與特徵
第四章 岩石圈與地球表層結構和輪廓
第一節 岩石圈的組成
一、化學元素組成
二、礦物組成
三、岩石組成
第二節 岩石圈的結構
一、垂直分層
二、水平變異
第三節 岩石圈的運動
一、岩石圈運動的方向
二、岩石圈運動的表現
三、板塊構造學說與岩石圈運動的機制
四、岩石圈運動的特徵
第四節 固體地球表面的結構與輪廓
一、海陸分布
二、地面起伏
第五節 構造地貌
一、大地構造地貌
二、區域構造地貌
三、局地構造地貌
第六節 岩石圈與人類
一、岩石與人類
二、礦物與人類
三、地殼元素組成與人體健康
四、岩石圈的運動與人類
五、人類對岩石圈的改造
活動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大氣圈與氣候分異規律
第一節 大氣圈的組成
一、大氣的成分
二、幾種重要的微量和痕量成分的作用與功能
三、幾種重要的微量和痕量成分的時空變化
第二節 大氣圈的結構
一、垂直變化特徵
二、垂直分層
三、水平分異與季節變化
第三節 大氣的運動
一、水平氣壓梯度力
二、地轉偏向力(科里奧利力)
三、大氣的輻合與輻散
四、大氣環流
第四節 大氣圈的物質輸移
一、水汽的輸移
二、二氧化碳的輸移
三、氣溶膠的輸移
第五節 大氣圈的能量傳輸
一、高低緯問的傳輸
二、海陸問的傳輸
三、高低空之間的傳輸
第六節 氣候分異規律
一、氣溫分異
二、濕度和降水的分異
三、氣候分異
第七節 大氣圈與人類
一、大氣成分與人類
二、人類活動與大氣圈
三、天氣、氣候與人類
活動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水圈與水量平衡
第一節 水圈的組成
一、海洋水
二、陸地水
第二節 水圈的結構
、水圈的水平結構特徵
二、水圈的垂直結構特徵
第三節 水圈的演化
一、水從無到有
……
第七章 生物圈與生態系統
第三篇 圈層間的相互作用
第八章 大氣圈與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 水圈與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 水圈與大氣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 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 生物圈與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 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與地球表層系統
第四篇 自然地理學的套用——方法、原理與實例
第十四章 地球表層環境評估與區劃
第十五章 地球表層環境預測
第十六章 地球表層環境的規劃與管理
第十七章 地球表層環境的最佳化調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