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代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與生態農業的複合體系。它以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保持
持續增長的生產率,持續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續協調的農村生態環境以及持續利用保護的農業自然資源,實現高產、優質、高效、低耗之目的,逐步建立起一個採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管理的農業綜合體系。現代生態農業旨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調整結構,最佳化產業和產品構成;增加收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依靠科技,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自然資源;防止污染,切實保持農業生態平衡;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的現代農業模式。現代生態農業的內涵
一是在現代食物觀念引導下,確保國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二是進一步依靠科技進步,以繼承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精華和吸收現代高新科技相結合;
三是以科技和勞動密集型相結合為主,逐步發展成技術、資金密集型的農業現代化生產體系;
四是注重保護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
五是重視提高農民素質和普及科技成果套用;
六是切實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七是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多種生產類型、多層次的農業經濟結構,引導集約化生產和農村適度規模經營;
八是最佳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牧漁、種養加、貿工農有機結合,把農業和農村發展聯繫在一起,推動農業向產業化、社會化、商品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
從實踐意義認識,現代生態農業是指林、牧、副、漁、工、商、建、運等農業產業和非農產業所綜合構成的農村經濟系統。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方向目標
生態農業的三大基本目標:
一是提高生態農業身發展水平,即生態農業建設的經濟社會效益
二是改善自然資源環境的質量,即區域自然系統資源環境保證性與支持能力;
三是生態農業發展目標與區域總體發展目標相—致,即能夠滿足更高級發展系統對其提出的外部環境要求。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方向目標可概括為:通過生態建設與現代農業相互促進、協凋發展,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功能強化,建立起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良性生態環境體系、資源保護體系和生態農業管理體系,實現資源培育與高效利用、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成功構建生態高效的現代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顯著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綜合實力與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使區域發展進入較高水平的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階段。以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帶建設作為促進農業與農村工作的重大戰略舉措,實現農業高效、農民富裕,農村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目標要求,把農業與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可持續發展軌道。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要求與內容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要求:通過政策引導、部門協作、工程治理、技術集成、模式帶動和法規保障,以強化生態環境、改善基本生產條件為基礎、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為目標,以現代生態農業為根本取向,以培育優勢產業體系為核心,以現代科技與科學管理為動力,以制度創新與機制創新為依託,創建適應21世紀時代要求、具備區域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建設模式。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內容:
1、生產結構“整體最佳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當地的生態條件和自然資源為依據,發揮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通過調整形成最佳化的區域農業結構。
2、生產過程的“清潔化”。通過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使一個環節的廢棄物成為另一個環節的可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生產安全食品。
3、資源利用的“高效化”。套用農業節水技術、立體種植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和農業設施技術等措施,提高區域水、土、生物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4、農產品“健康無公害”通過生產基地建設,生產技術規範,控制環境污染,向社會提供健康、安全的無公害農產品。
5、生產技術的“綜合集成化”技術選擇要從環境友好和生高效兩個方面考慮,—般要有先進技術的組裝配套才能實現。
6、村鎮“環境優美化”現代生態農業區域要求村鎮、庭院保持清潔、衛生優美的環境,這樣才能體現整體生態功能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評價內容與指標體系
1、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評價內容。
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評價內容可概括為七個方面:生態環境良性化、農產品(食品)安全性好、農業與農村經濟實力強化、農業與農村產業結構最佳化、農業基礎設施與物質裝備現代化、農業科技普及與農民知識化、農民組織化與服務社會化。
生態環境良性化。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生態經濟效益顯著改善,農業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產品(食品)安全化。嚴格遵循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標準,以及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與監測體系與監測體的要求,並有條件地發展有機農業(食品)、農產品(食品)安全性質量得到有效保障。
農業與農村經濟實力強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顯著增強,突出表現在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投入生產率、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農業具有較強競爭力,農民生活達到富裕水平。
農業與農村產業結構最佳化。形成以高效種養業複合發展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優勢產業體系,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力度加大,結合鄉村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農村社會經濟結構顯著最佳化。
農業基礎設施與物質裝備現代化。以農田標準化建設為農業基本建設(農田水利和農田林網建設、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等)達到新高度,農業基礎設施與物質裝備條件逐步改善,現代農業機械體系與節水體系基本形成,農業具有較強的抗逆能力,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
農業科技普及農民知識化。農業科技新品種與新技術廣泛套用,建成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市場信息體系、農業勞動者的思想、文化素質、科技素養和生產技能全面提高,具有強有力的科技保障與人力資本保障。
農民組織化與服務社會化。實現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提高,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的現代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逐步完善,農業生產服務和農民生活服務逐步形成社會化、產業化。
參考資料:http://www.lwc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