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作/譯者:張志穎 張夫也出版社:中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頁數:208 重約:0.480KG
定價:¥58.50
內容提要:
《現代攝影(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力求體現這樣一些特色:一是具有創新性。反映高等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的特點和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人才的要求,注意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二是具有相當的針對性。反映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計畫和課程教學大綱的基市要求,教材內容貼近藝術設計教育教學實際,有的放矢。三是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反映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教材建設和世界科學技帶的發展動態,反映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汲取國內外同類教材的優點,做到兼收並蓄,自成體系。四是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較充分地反映了高等皖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特點和基本規律,構架新穎,邏輯嚴密,符合學生學習和接受的思維規律,注重教市才內容的思辨性和啟發式、開放式的教學特色。五是具有相當的可讀性。能夠反映讀者閱讀的視覺生理及心理特點,注重教材編排的幣斗學性和台理性,圖文並茂,可視感強。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攝影概述
第一節 攝影發展概述
第二節 攝影的概念及特性
第三節 攝影的風格流派
第二章 攝影器材及套用
第一節 相機的種類
第二節 相機的原理與結構
第三章 攝影技術與技巧
第一節 攝影技術
第二節 攝影與光
第三節 攝影與相關藝術形式
第四章 取景與構圖
第一節 攝影取景
第二節 攝影構圖
第五章 攝影分類與創作實踐
第一節 風景攝影
第二節 人像攝影
第三節 新聞攝影
第四節 商業廣告攝影
第五節 其他類型攝影
第六章 數碼攝影與圖像處理
第一節 數碼圖像與數碼攝影
第二節 數碼攝影與傳統攝影
第三節 數碼圖像的常規處理
第四節 數碼圖像的後期特效處理
第七章 攝影作品評價與賞析
第一節 攝影作品的評價
第二節 攝影的視覺延伸與意識拓展
第三節 攝影作品賞析
參考文獻及相關網站
……
文章節選:
人類的設計行為是人的市質力量的體現,它隨著人的自身的發展而發展,並顯示為人的一種智慧和能力。這種力量是能動的,變化的,而且是在變化中不斷發展,在發展中不斷變化的。人們的這種創造性行為是自覺的,有意味的,是一種機智的、積極的努力。它可以用任何語言進行闡釋,用任何方法進行實踐,同時,它又可以不斷地進行修正和改良,以臻至真、至善、至美之境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設計藝帶”--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
設計是一幣中文化,飽含著人為的、主觀的因素和人文思想意識。人類的文化,說到底就是設計的過程和積澱,因此,人類的文明就是設計的體現。同時,人類的文化孕育了新的設計,因而,設計也必須為人類文化服務,反映當代人類的觀忿和意志,反映人文情懷和人市主義精神。
作為人類為了實現某種中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一項創造性活動,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行為,設計從它誕生之日起,即負有反映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多方面內涵的功能,並隨著時代的進程和社會的演變,其內涵不斷地擴展和豐富。設計滲透於人們的生活,顯示著時代的物質生產和幣斗學技術的水準,並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發生影響。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反映著文明的進程和狀況。可以認為:從一個特定時代的設計發展狀況,就能夠看出這時代寸代的文明程度。
今日之設計,是人類生活方式和生存觀念的設計,而不是一種簡單的造物活動。設計不僅是為了當下的人類生活,更重要的是為了人類的未來為了人類更合理的生活和為此而擁有更和諧的環境……時代賦予設計以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加深刻的意義,從根本上來說,設計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我們的世界更台情合理,讓人類和所有的生靈,以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和諧,不斷促進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良,最佳化人們的生活環境,進而將人們的生活狀態帶入極度合理與完善的境界。因此,設計作為創造人類新生活,推進社會時尚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愈來愈顯現出其強勢的而且是無以替代的價值。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我國經濟也步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當下,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在設計和設計教育上有如此迅猛的發展速度和這般宏大的發展規模,中國設計事業進入了空前繁盛的階段。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對於一個具有五千年輝煌文明史的國度,現代設計事業的大力發展,無疑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應。
然而,方興末艾的中國現代設計,在大力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和不良傾向。不盡如人意的設計,甚至是劣質的設計時有面世。背棄優秀的本土傳統文化精神,盲目地追捧西方設計風格;拒絕簡約、平實和功能明確的設計,追求極度豪華、奢侈的裝飾之風;忽視廣大民眾和弱勢群體的需求,強調精英主義的設計:缺乏綠色設計理忿和環境保護意識,破壞生態平衡,不利於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喪失設計倫理和社會責任,極端商業主義的設計大行其道。在此情形下,我們的設計實踐、設計教育和設計研究如何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如何擺正設計的發展方向,如何設計中國的末來,當是我們每一個設計教育和理論工作者關注和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進行設計教育和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