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小型鳥類,體長27~34cm,體重120~205克,嘴峰長15~19毫米,翅長137~163毫米,尾長123~165毫米,跗跖長20~26毫米。頭為鴿灰色,上體大都褐色,下體粉紅色,後頸有寬闊的黑色,其上滿布以白色細小斑點形成的領斑,在淡粉紅色的頸部極為醒目。尾甚長,外側尾羽黑褐色,末端白色,飛翔時極明顯。嘴暗褐色,腳紅色。前額淡藍灰色,到頭頂逐漸變為淡粉紅灰色;枕、頭側和頸粉紅色,後頸有一大塊黑色領斑,其上布滿白色或黃白色珠狀似的細小斑點,上體餘部褐色,羽緣較淡。中央尾羽與背同色,但較深些;外側尾羽黑色,具寬闊的白色端斑。翼緣、外側小覆羽和中覆羽藍灰色,其餘覆羽較背為淡。飛羽深褐色,羽緣較淡。頦白色,頭側、喉、胸及腹粉紅色;兩脅、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灰色。雌鳥羽色和雄鳥相似,但不如雄鳥輝亮、較少光澤。虹膜褐色,嘴深角褐色,腳和趾紫紅色,爪角褐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有稀疏樹木生長的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和農田地帶,也常出現於村莊附近的雜木林、竹林及地邊樹上或住家附近。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也與其他斑鳩混群活動。常三三兩兩分散棲於相鄰的樹枝頭。棲息環境較為固定,如無干擾,可以較長時間不變。覓食多在地上,受驚後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飛行快速,但不能持久。飛行時兩翅煽動較快。鳴聲響亮,鳴叫時作點頭狀。鳴聲似“Ku-Ku-u-ou”。反覆重複鳴叫。食性
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特別是農作物種子,如稻穀、玉米、小麥、豌豆、黃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綠豆等。習性
常見留鳥。喜在村落及農田附近活動。5~7月繁殖。用小樹枝在樹杈上搭建極為簡單的平台巢。每窩產卵2~3枚。幼鳥孵出後,親鳥嗉囊能將食物消化成食糜並分泌一些特殊成分形成“鴿乳”,用於餵養幼鳥。珠頸斑鳩有多種叫聲,常為反覆的“咕咕-、咕咕-”,連續而低沉。在久雨初晴時和久晴欲雨時鳴叫特別頻繁。喜歡生活在開闊地及稀疏的樹林中,房前屋後有它們較多的蹤影,常飛到地上、旱田或小溪邊覓食,生性膽小,人若靠近,則常轉身以背相向。除晨昏覓食外,平時都棲息在跨空電線、樹林中。晚上一般成對或單只棲息在桂花樹、樟樹等常綠或有較多橫向乾枝的樹枝上。繁殖、飼養管理與其它鳩鴿科鳥類相同。珠頸斑鳩與同屬其它斑鳩一樣,一般不會群居,而是單獨或成對出現。它們是溫馴的鳥類,但是突然的噪聲會使它們驚起。它們的飛行姿勢與鳳頭鳩類似,著陸時尾巴會上傾。
覓食
珠頸斑鳩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特別是農作物種子,如稻穀、玉米、小麥、碗豆、黃豆、菜豆、油菜、芝麻、高梁、綠豆等。有時也吃蠅蛆、蝸牛、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在天亮後離開棲息樹到地上覓食。離開棲息地前常鳴叫一陣。覓食活動多以早晨7~9時和下午3~5時較為活躍。生長繁殖
求偶
求偶的雄性在表演時身體會極度傾斜,並在繞圈飛行時舒展自己的雙翅和尾巴以吸引雌性。珠頸斑鳩通常為一夫一妻制,一年繁殖二到三次,繁殖期為4~10月份按地區劃分(本人在上海觀察斑鳩從四月份已經進入繁殖)。產蛋
珠頸斑鳩通常一次生兩顆白色的蛋(也有個別案例生產三個玫四個),前後大約差一兩天。孵化期為15~18天,小斑鳩就會破蛋而出。孵蛋、養育小斑鳩則是由雄鳥和雌鳥輪流照料,餵食它們鴿乳。再過約兩星期,小斑鳩就必須離巢。築巢
通常由雄鳥尋找合適的地方,再帶雌鳥去選,選一個雙方都認為可以的地方,築巢是一起築的;但也可能“鵲巢鳩占”,占用之前其他珠頸斑鳩或其他鳥類的巢。營巢於小樹枝杈上或在矮樹叢和灌木叢間營巢,也見在山邊岩石縫隙中營巢的。巢呈平盤狀,甚為簡陋,主要由一些細枝堆疊而成,結構甚為鬆散。孵卵
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橢圓形,光滑無斑,大小為26~29mm×20~22mm。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8天。珠頸斑鳩每年至少可以繁殖3次。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遍布於中國中部和南部,西抵四川西部和雲南,北至河北南部和山東,南達台灣、香港和海南島。其餘分布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已被引種到澳大利亞和美國。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編號: | 2062 |
拉丁目名: | COLUMBIFORMES |
中文目名: | 鴿形目 |
中文科名: | 鳩鴿科 |
拉丁科名: | Columbidae |
中文屬名: | 斑鳩屬 |
拉丁屬名: | Streptopelia |
拉丁種名: | chinensis |
拉丁亞種: | tigrina |
定名人: | (Temminck) |
年代: | 1810 |
中文名: | 珠頸斑鳩滇西亞種 |
原始文獻: | Hist. Nat. Gen. Pig. Gakkun, 1:94, 圖版43 |
模式產地: | 印度尼西亞爪哇 |
國內分布: | 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以至南部) |
國外分布: | 孟加拉,印度(阿薩姆),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加里曼丹),被引入蘇拉威西島,佛羅勒斯海中諸小島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鳥綱 第六卷, 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中國鳥類區系綱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