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件
王鳴鶴平素熟讀兵書戰策,他作戰勇敢機智,富有經驗,曾與他有過交往的晉江黃克纘說,鄖陽制府“卒伍紛嘩,以兵劫制府,謀作亂,會羽卿謁見,至鄖中道聞變,輒奮身入軍中,仗劍誓死,開闢禍福,眾乃釋甲聽命。羽卿由此名重天下。眸劉之變,曾督兵固靜,虜不得闌入內地,又曾以反間諸計謀上督府,督府陰用之,拔其城,盡誅反者”(黃克纘《淮陰王羽卿兵法序》)。
王鳴鶴對他所處的時代十分憂慮。那時,由於嘉靖皇帝不理政事,而致朝政腐敗,國勢衰弱,到了神宗皇帝時,已趨於沒落,尤其是一生致力於改革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死後,明之政治風氣日壞,黨派傾軋。俞大猷、戚繼光均熏業彪炳,國之干城,受黨派之害,被讒去職,同時;各種社會矛盾也空前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城市居民鬥爭時有發生,軍隊“兵變”頻頻出現。不僅內亂加劇,而且外患迭至,倭寇入侵,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殖民者也紛至沓來。特別是明朝後期政治腐敗,軍事實力的削弱,為“後金”努爾哈赤向明進攻提供了有利時機。
面對這種嚴竣的社會危機,王鳴鶴憂心忡仲,他說:“而今何時也,敗匱力竭,憂在蕭牆。天下之勢,幾乎垂卵”(《登壇必究·經武》),並指出:“好生惡死,人情之恆也,為人上者獨奈何暴且憂耶?方今東北破創,海內洶洶,而或有不測之憂起於蕭牆之內,又何支焉!噫!可懼哉(《登壇必究·強盜》)!對於朝廷不注意軍情民情,不關心軍民疾苦,作了無情揭露,他說:“興亡之道,昭昭史冊,問其本原在元氣,元氣之盛衰在斯民,古今殊時而民情則一。為人上者奈不思所調息而培養之哉1我國家屯政不修,兵無土著,北邊日耗於攻伐而疲於徵調,……然則保其無異域之悲,離曠饑寒之怨否也。杞人憂者,為眾所嗤,今有睹秦隋之已事,懷杞人之憂者,有識之士其將嗤之耶!抑亦深維遠虜而預為善後之圖耶!”(《登壇必究·軍情》)。
王鳴鶴不僅對明王朝“國境多事”擔憂,而且憑自己二十餘年軍旅生涯,深知明軍中世襲軍官不學無術的實際,對此也同樣憂慮。他說:“嘗觀世胄子弟、傴僂一官,目不識一丁,舉筆如扛鼎,語以忠君愛國之道,審機達變之權,則夢乎無知,嗟哉乎!若而人也,而遽使之當一面,其不至敗乃公事幾希矣……”(《登壇必究》自序)面對這些狀況,王鳴鶴以天下為己任,尤其是作為軍官的他,深感軍中上下學習兵法的重要,從而萌發了為此著書的欲望。
主要成就
王鶴鳴著有《登壇必究》一書,這是一部圖文並茂的中國古代軍事巨著,輯錄了自周秦到明朝中葉有關軍事的多項重要資料,並加整理和解說,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寫軍事,還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全書40卷,圖634幅,文100萬字左右,分72類,各類均大體以時代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