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魯恆,亦名如恆,別名天隱, 1948年出生於河北承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65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73年任職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藝術創作十六年。1989年移居美國。曾多次參加國內外藝展,兩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其
石雕及國畫自1989~1994年由美國洛杉磯歷史自然博物館主辦進行全美巡迴展覽。4件石雕作品於1993年被故宮收藏。著有《魯恆詩詞選》、《魯恆詩聊》、《魯恆詩配畫》。辭條輯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藝術風格
擅長以天然石色巧雕兩棲爬蟲類和甲殼類動物,並題詩文於石上。
魯桓的石雕大多利用天然石料中的各種雜色,巧妙刻成各種動物。這種技藝歷史很久,工藝行當中稱為“巧色”。魯桓的藝術,首先是題材不同。他以蛇類、蛙類為主,利用天然石料做到形、神、質感兼備,靜中寓動,似能隨呼而動,隨手而起。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可思議性。石質與兩棲爬行類及甲殼類動物質與色酷似,魯桓能從巧色上想到石色,並題廣義地說文於其上,將石頭、動物及自身融力一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石雕有隨行與寫真兩種風格。王魯恆首次以天然石色專雕兩棲爬蟲類和甲殼類動物,在雕刻史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並提詩文於石上,被人稱之為文人雕。他的作品曾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丹佛等著名博物館不斷巡迴展出,反響極大,從而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石雕藝術家一貫不精於表現小動物的舊觀念。
微雕先驅--王魯桓
你信嗎?今天爬上版面的這些“主角們”曾經在美國受到特殊的禮遇:巡迴遊蕩於幾大著名博物館內;這個家族的有些成員,已經成了北京故宮、台灣故宮博物院的在冊一族。昨天,這一哨“昆蟲家族”又在中國美術館亮相,以其俏麗的身姿向人們展示王魯桓的“另類”藝術:俏色石雕。
一點也不誇張地說,王魯桓刻刀下的這些小動物,如果放在自然形態當中完全可以亂真。惟其如此,鬼斧神工的造化藝術愈加彌足珍貴,不僅是世界各大藝術館競相收藏的尤物,李可染、常任俠、黃永玉、林墉、王朝聞、范曾等藝術大家對於魯桓的俏色石雕也備加推崇,趨之若鶩。
日前,記者在北京內蒙古賓館見到魯桓夫婦的時候,多少還是有點詫異:夫人比他高出一頭還多。後來問起來,他一點也不介意,直言相告:身高一米五六,體重也就是八十斤。難怪,美術圈裡稱他為“小個子藝術家”。
要給這個“小個子”的藝術家歸類還是件難事,因為詩書畫印他無所不能,而且,玩得也很老到。據有人講,他曾經自號“江北第一才子”。
魯桓祖籍河北承德,一歲時隨父母到京,自小喜歡小動物,後被美院附中破格錄取,數年之後,他被分配到了故宮。那以後的時間,他就住在故宮裡面,那間不大的平房,據說是昔日宮中伶人們的住處。到那兒去過的人有過這樣的描述:屋裡沒有任何標誌現代文明的家什,卻又充滿無限生機。小鳥來回飛動,貓頭鷹依舊閉著一隻眼睛,松鼠也許會躥到你肩頭手臂,蜘蛛又在屋角織出新網,地上不時會跑過一隻白色的耗子。頂棚也許會掉下土鱉來,小蟲們在牆間自由歌唱,屋角靜臥著沉默已久的老龜,牆上的斑點,那一定又是一隻蝸牛……雜色的壁端高高懸掛著一塊怪匾,那是一塊有著疤結、帶著樹皮的原色木板,上面有三個寫得不合規矩的怪字——五毒室。幾張宮中古舊的大破桌子拼湊成一張畫案,上面堆滿詩箋、畫稿、禿筆、雜石、硯……牆上隨便掛些不無怪誕的書畫,還有黃永玉以其精練傳神而又富於幽默色彩的筆觸勾勒的主人的肖像。這時,你也許才會悟到,魯桓那瘦小平常的表象原來也似他的藝術一樣賦予內涵以鋒芒和強烈的個性,使人一眼難忘。
十多年前魯桓夫婦到了美國,在那兒,他有了一個條件理想的昆蟲動物王國。在記者採訪的大部分時間裡,他都在談論昆蟲小動物的習性——感覺就像一個大孩子。至於說藝術家的張狂,真的沒感覺到,一點兒也沒有。他不時地讓夫人添茶添水,並且不讓妻子過多地介紹他的情況。
談了一陣,記者才對俏色石雕有了個皮毛的了解:俏色石即為兩色或兩種以上艷色的石頭,主要出自內蒙古的巴林和浙江的昌化。雕刻創作時,強調隨形,就著石頭本色的艷色來構思和設計雕刻的對象。所以“一半天然一半功”之說是恰如其分的。據魯桓講,他曾雕刻了一組蟬變的作品,凡五件,從蟬蛹到成蟬,件件作品都曾費盡心血去尋找石料。當這組作品完成的時候,總計耗費了十年的時間。
記者冒昧地問了句,那么你的每件作品價格應該不菲?“我很少出賣作品。”魯桓說,“一個人一生多不過也就能刻兩百來件……現在我刻了有一百五十多件。”後來他夫人插話說,魯桓在美國可以賣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但是極少把石雕出讓給別人。“真的是捨不得,他的每件作品都是他養的小動物的對應寫照。”
當下,玩俏色石雕的人也不少,不過,鼻祖還是“小個子”。沒有王魯桓,可還沒人知道俏色石雕這門藝術。美國洛杉磯、舊金山、丹佛等著名博物館之所以給予魯桓的“小動物”以特殊的禮遇,也在於這是一種凝聚心血的藝術。據稱,目前尚沒有一個華人藝術家能夠在這些大博物館進行巡迴個展。
奇人王魯桓
王魯桓是個奇人。雖然從外表看,個頭不高身體瘦弱,和你交談時,神態平淡甚至略顯木訥;但你在深入了解他之後,就會發現他是個毅力堅忍潛質非凡的人,他的令世人驚嘆的石雕傑作,已經達到與不少名聞遐邇的藝術大師比肩的水平。
1948年,王魯桓生於河北承德,不久隨父母遷居北京。6歲時他曾在景山少年宮學畫,常常帶上紙筆到動物園寫生,那兇猛的虎、笨拙的熊、頑皮的猴子、絢麗的孔雀……給他的童年增添了不少歡樂。
1965年,魯桓考入中央美院附中。“文革”中他拜在肖勞先生門下,學習作詩填詞,常年沒有中斷。日子再苦再難,他沒有丟棄筆墨、虛擲年華。
1973年,魯桓被分配到故宮書畫組工作,繪製圖表、抄錄說明、臨摹修復古畫。業餘時間魯桓作詩、畫畫、治印,並搜羅石材創作石雕。以往治印的人,常在印鈕上搞些龍鳳等生肖造型,但魯桓並不喜歡這些千篇一律程式化的裝飾,決心獨闢蹊徑搞些與眾不同的東西。他發覺,青蛙、蝸牛、壁虎等小動物和甲殼類昆蟲,可能是為了便於在大自然中藏匿,身軀的顏色、質感和不少石頭近似。於是,在野外尋覓、到地攤淘換、進市場購買石頭成了他的最大愛好。
愛才的院長許里發現了魯桓在詩書畫印方面的才氣和矢志不渝的勤奮,恩準他不必每天坐班,說:“古代孟嘗君有食客三千,今故宮如此之大,豈不能養魯桓一人?”
在單位分給他的位於乾隆花園牆後的平房小院中,魯桓豢養了老鷹、烏龜、青蛙、各類昆蟲,還有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腹蛇、響尾蛇等毒蛇。在住室的門楣上,他用帶有樹皮的板材,製作了一塊“五毒室”的匾額。為了熟悉這些小生命的神態,魯桓常常一邊餵食,一邊屏氣靜心地看上半天。魯桓說:“搞動物的繪畫或石雕,都要具備一個‘情’字,這不是一般只感興趣的‘情’,而是對大自然有特殊敏感和深摯熱愛的‘情’,愛得越深,搞創作時表現得也越深。”
魯桓在他的大量對聯書法和五言、七言絕句中,顯示了深湛的文學修養、獨特的觀察能力和冷峻詼諧的藝術個性。如“幾彎剩水如蝸篆,一線遙山比草低”“半天幕雨斜牽柳,一夜西風亂剪荷”。不少作品,凝鍊而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只為銷魂親筆硯,不因適俗賣丹青。”“何必詩材遠處搜?盎里蟲啾,瓶里魚游,相親與我似朋儔。名也無求,利也無求。”“安排在天意,萬物適其間。人濁聚塵市,蛇清隱亂山。”以蛇喻己,抒發了不趨炎附勢,堅守高潔品格的精神。
在王魯桓的系列藝術作品中,最讓世人驚嘆的當屬俏色石雕了。
俏色石雕在創作之前,先要選石,即從表皮或剖面的色澤、紋理走勢,力求準確地揣測出適合創作什麼作品並在如何施藝中巧用其色。有了定奪後粗坯拉荒,然後是顯露雛形,再就是巧施絕技、精雕細刻了。造型的創意以及一刀一鑿的技法微妙處理,就可看出作為藝術家的魯桓和僅有技藝的匠師的分野了。
魯桓心目中和雕刀下的蛙、鱉、蛇、蠍等小動物,軀體和襯石顏色截然不同,頭尾、四肢色澤變化的和諧自然,常常讓人不可思議。“這是一整塊石頭嗎?”,“難道上面沒有染色嗎?”當然,這些詢問是多餘的。不時出現在夢幻里、天天銘刻在心目中的魯桓的愛物,其千姿百態早已爛熟於心,真可謂“胸有成蟲”,怎能不纖毫畢現、栩栩如生!魯桓用過的石材,有內蒙古的巴林石、浙江的雞血石、安徽的靈壁石、廣西的彩陶石,無論晶瑩的、斑駁的、溫潤的、粗糲的,他都能讓蟲的神與石的魂水乳交融。魯桓含辛茹苦創作的詩詞、繪畫、印章,尤其是令人稱絕的俏色石雕,李可染先生認為是“空前的獨創”,王朝聞先生撰文說“是神奇的藝術”,黃永玉觀看其作品後題字“不二”,稱讚他的作品“卓然不群”。
1989年,王魯桓、安路夫婦應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邀請,赴美展出石雕及畫作,引起轟動。199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隆重儀式,收藏了王魯桓的樹蛙、蝸牛、瓢蟲、烙鐵頭蛇4件珍品。這也是北京故宮破天荒的第一次收藏在世石雕藝術家的作品。1996年10月,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赴美主持“中華瑰寶展”,在一個藝術界聚會中,他見到了王魯桓的石雕作品,十分驚喜,當場邀請其赴台展出。2000年4月,王魯桓的石雕及書畫作品共9件,正式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每當魯桓作品受到國外觀眾和媒體的盛讚時,他都會說:“花在他鄉艷,根從故土培。”
藝術家王魯桓
藝術家王魯桓,於1989年旅居美國舊金山灣區。他獨特的雕蟲藝術聞名中外,至今他是唯一在北京、台北兩地故宮博物院展出石雕作品的藝術家;也是兩故宮博物院將其石雕包括書畫作品正式收藏的藝術家。
魯桓的石雕藝術作品自1989年開始,已在美國洛杉磯、舊金山、丹佛等著名博物館不斷巡迴展出,深受觀眾讚賞。別樹一幟的石雕,將兩棲爬蟲表現得栩栩如生,許多行家撰文讚揚他的作品“巧奪天工”。
魯桓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就對藝術酷愛,特別喜歡動物,並寫生動物。1965年考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藝術創作16年。恰好他的宿舍在乾隆花園後面,為了觀察小動物,魯桓和他妻子安路飼養了許多爬蟲、昆蟲及8條“待得神姿留畫本”的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蝮蛇等毒蛇。時時觀察它們的動態、習慣,慢慢對它們產生了愛心和感情。
魯桓形容蛇態:“從外形看,它只有一條線,能屈能伸,姿態百出,盤如花石,行同流水……”蛇的特性,對魯桓作畫用線、寫字運筆,都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安路感嘆地說:“故宮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安靜創作環境,故宮的藏畫可看、可臨摹,又可查閱歷史資料……這些為魯桓‘雕蟲’藝術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雕蟲”的獨到之處,就是利用石料天然的顏色,專雕兩棲爬蟲類和甲殼蟲動物,因為這些小動物的顏色、質感和石頭十分相似,可以說“一半天成一半功”。
“雕蟲”的石頭是由內蒙古巴林及浙江省等地精心採選,由於石頭本色各有不同,分布在石頭上的雜色也有不同,如何選石、定題構思出自己的創作來,這就是魯桓“雕蟲”的神奇之處。石頭的本色和雜色的利用恰到好處,真是妙不可言。
魯桓是詩、書、畫、印、雕全能的藝術家。近日,他帶著在美創作的數十件新作,於7月21日至29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向國人展示。展覽中有一幅書法作品,表達出他對故土的眷戀心情:“花在他鄉艷,根從故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