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曹魏幽州刺史]

王雄[曹魏幽州刺史]

王雄,字元伯,王戎(竹林七賢最年少者)、王衍的祖父,王乂之父。受到魏國安定太守的推薦而得到曹丕的賞識擔任幽州刺史。青龍三年(235),深感威脅的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使其政權陷入崩潰,徹底解除鮮卑威脅。

基本信息

經歷

魏國安定太守孟達(與新城太守孟達不是同一人)推薦王雄,得到曹丕的賞識擔任幽州刺史。與田豫政見不合,使人陰構田豫亂邊,魏明帝遂將田豫轉為汝南太守。 青龍元年,軻比能再度叛亂,誘反步度根,並大敗并州刺史畢軌,為害魏國邊境。青龍三年(235),深感威脅的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其政權立刻崩潰,鮮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戰。

功績

令鮮卑臣服

鮮卑南鈔漢邊,北拒丁令,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罔羅山川、水澤、鹽池甚廣。
鮮卑的勢力範圍與最盛時的匈奴相當,軍事實力遜於最盛時的匈奴。
其中勢力最強的部落首領之一軻比能擁有十幾萬鐵騎,得人死力,曾經聯合其他部落首領拒絕向魏國“互市”馬匹;且一度率三萬精騎把護烏丸校尉田豫圍在“白城”七日,靠魏國太守閻志解圍才忿忿離去,史稱“白城之圍”。
然而,王雄以幽州刺史兼烏丸校尉時,撫以恩信。軻比能甘心臣服,主動向王雄拋出橄欖枝,向幽州貢獻名馬示好。在魏國被三面夾擊的情況下,最大的隱患而是絕非來自於南部的蜀漢與孫吳,而是來自於北部的遊牧民族鮮卑。王雄確保北大門不失,且令鮮卑乖乖臣服,功莫大焉!

徹底解除鮮卑威脅

按照《六韜》: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十騎敗百人,百騎走千人。此其大數也。”意味著在冷兵器時代,古代一名騎兵能抵擋八名步兵;一千騎兵便可阻擋一萬步兵;而軻比能十幾萬鐵騎足以與百萬步兵相當。
而蜀漢與孫吳的軍隊都以步兵為主,相加不過三十多萬。孫吳水軍實力強大,但在陸地的戰鬥力根本無法與北方抗衡。張遼八百破十萬便是明證。
青龍元年,軻比能聯合另一部落首領步度根叛并州,後者雖兵力不詳,二者之和已接近二十萬騎兵,至少相當於百五十萬步兵。青龍三年(235)當軻比能叛亂時,王雄派劍客韓龍除掉軻比能。從此鮮卑各部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邊陲遂安。
《六韜》云:“殺一人而利萬人!”軻比能被刺殺後,十餘萬騎兵居然不敢反抗,可見王雄與之相比更“得人死力”而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且王雄具有極高的戰略戰術智慧及令鮮卑人景仰欽佩的品德。

肅慎納貢

“肅慎”一詞,知之者甚少,但對滅掉遼、北宋的金與中國最後一代封建王朝的主宰——滿族應不會陌生。
肅慎就是黑水靺鞨、金、滿的祖先。肅慎,亦稱“息慎”、“稷慎”,其先為“玄夷”,夏、商時期生活在黑水(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帶一個古老部族。肅慎,濊貊,東胡被稱為古東北三大民族。
《三國志》:青龍四年,五月丁巳,肅慎氏獻楛矢。
根據《左傳》、《國語》、《山海經》、《史記》和《漢書》等文獻的記載,從傳說中的虞舜、禹到有文字記載的商周時代,“海外肅慎”一直來服。這使“肅慎來服”成了聖王威德遠播的豐功偉績,為後世所景仰。

青龍三年,王雄派劍客刺殺軻比能,徹底解除遊牧民族與孫吳、蜀漢聯合夾擊魏國的威脅。青龍四年五月乙卯丁巳,肅慎氏獻楛矢,向魏國稱臣納貢。自西周始,肅慎第一次向中原稱臣納貢。

歷史評價

曹丕:“雄有膽智技能,文武之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