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村

王開村

王開村坐落於漷河之陽,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居住,是古官道必經之處。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環境十分優美。東有龍泉大道,西有益康大道,16路、18路公車繞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現分成王開一、二、三居,是棗莊市生態文明村、滕州市四德工程示範村、滕州市安全生產先進村、全市先進村居慈善工作站。

村莊概要

王開村坐落於山東省滕州市善南街道,是一個擁有9000餘人的村莊,全村分王開一、王開二、王開三三個大隊。

元末明初,元朝大將張良弼被明軍追殺,隱居於此,後朱元璋下令赦免其罪,故其名曰“王開”,即“王者開恩”,至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張”姓是王開第一大姓,約占全村人口百分之八十。

在滕州城區南側,有一個綠樹掩映的大村莊,這個村就是王開。說到大,一點也不誇張,28年前我上棗莊師專(現棗莊學院),一個班裡40多人比誰的老家村莊大,我一張口,全班人都驚訝得張大了嘴巴,7000多口人,這是許多同學都難以想像的。

少小時在村內上國小中學,師專畢業後在城裡工作,常常回家,因此,對村莊幾乎沒有魂牽夢繞的感覺,其實,只有遠離故土的遊子才有鄉思鄉愁,就在家鄉工作,抬腿就到老家,對家鄉的感情就很難說得出口。說不出來,不等於沒有,萬千情愫,盡在不言中。

“銀王開”的傳說

老滕縣人幾乎都知道這樣一句順口溜,“金倉溝,銀王開,珍珠瑪諾魯家寨”,一句話點了三個富裕的村莊。上個世紀70年代筆者十多歲時就知道這句話,當時就疑惑不解,倉溝、魯寨咱不了解,可是了解王開村呀,筆者就生在這個村,咋不見“銀”呢?記得小時候家裡很窮,別人家也不闊,吃飯時,一胡同人大都端著碗到門口吃,嘻嘻呵呵,也不覺日子苦。改革開放後,分田到戶,家家才慢慢過上好日子。

古人說“銀王開”,那么究竟“銀”在哪裡呢?我認為主要“銀”在土地肥沃。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土地一直是人們的命根子,擁有良田沃土,就意味著五穀豐登,意味著富足的生活,哪裡有沃土,哪裡就是天堂。站在王開往北看,雨後天晴,能看到古滕八景之一的“龍嶺晴雲”;往東看,不論陰晴,都能看到一抹青山,仔細看,能看到深色的植被。少年時放羊,夕陽西下,驅趕著羊兒回家,一抬頭便看到東邊的青山,山上到底有什麼,是否住著神仙,總想去看看,可是,母親總是不讓,謎團就一直藏在心裡。長大後讀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就想起小時候放羊回家的情景,可惜沒有陶淵明悠然淡泊的閒情雅致。村東、村南,古老的漷河潺潺流過,流向煙波浩渺的微山湖。村東漷河上,一座小石橋通向倉溝村,村南漷河上,一座大石橋通向南沙河北街和南街村,此橋叫漷河大橋,和南邊的官橋一樣,都是古老官道上的重要橋樑。王開位於漷河之陽,河裡有水,浸潤著這一方土地,地里隨便打個井,不過10多米就湧出甘洌的清泉。少年時看生產隊里社員從機井裡抽水澆地,碗口粗的橡皮管子湧出汩汩清泉,總喜歡把腳放到井邊水池裡,那種涼到骨頭的感覺至今不忘。有良田,有用不完的地下水,怎能不是“銀王開”呢?再說一點,記得小時候見過“王開錢莊”的銀票,可惜後來不見了。解放前王開有錢莊,足以說明王開的富庶程度。

村西北明代古墓園

在王開村西北角,有一片蓊蓊鬱郁的樹林,松柏蒼蒼,古碑森森,這裡就是張家老林,即張家老祖張良弼墓所在地。小時候放學後偶爾路過這裡,看北邊有老樹古墓,就頭皮發瘮,不敢近前。長輩說那個老墳就是張良弼的墳,是王開張家創始人,距今500多年了。上個世紀60年代,村里造反派“破四舊”,砸爛了這裡的石牌坊。上個世紀70年代初,王開片長按上級要求領著人到處挖墳平墳,最後決定挖張良弼墳,剛刨了一钁土,就被四面趕來的張家人打走了,從此張良弼墓才留了下來。

8月28日下午,筆者趕到王開村西北部,只見路邊多了一塊文物保護碑,上載王開村自從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歷夏商周秦漢,是古遺址保護區。保護碑西側是一條朝北的窄路,往北走一會,就到了張良弼墓。幾位老人正在墓東南側的亭子裡閒談,原來他們都在附近住,都是張良弼後人,自從入伏後天熱,他們幾乎每天都到這裡乘涼嘮嗑。我自報家門後,他們都笑起來,原來他們都和我的父輩相熟。

張良弼墓坐北朝南,四周圍著鐵欄,墓上面長滿綠籬藤蔓,墓前立著三通碑,碑前擺著祭台香爐。筆者細看中間的正碑,上面刻著“元經略大將軍湖廣陝西參知政事張公諱良弼字思道暨配劉夫人合葬之墓”,左碑刻著《思道張公墓表》,右碑刻著《思道張公傳》。東南側還有一通碑,上面刻著“明嘉靖四川道監察御史張公諱守蒙字啟哲暨配黨方孺人之墓”。

說到張良弼,王開村人幾乎人人皆知。早在1991年,其後人、供職於國家機關的張濱澤就經過大量採訪,查閱史料,出版了《張良弼傳》。張良弼祖籍河南汝寧府息縣,生於陝西華陰,自幼隨父出征,終於成長為元末著名將領。1346年,張良弼走進科場,遭到蒙古族考官的冷落和欺侮。1349年,他聯絡親朋好友於南山義谷起兵,從此走進元末亂世。他率部與元軍會和,南征北戰,展示出優秀的指揮才能,官拜陝西宣慰使、參知政事、湖廣參知政事、陝西左丞相等職。無奈天下反元浪潮風起雲湧,他又差點被元將擴廓帖木兒所殺,最後單槍匹馬南逃至山東滕縣境內。在老官道旁的房員外家,他當長工,放牛羊,還教房家公子學習。房員外大受感動,將養女劉氏嫁給他,又給了他一塊墳地,這便是張家老林所在地。張良弼和劉氏生了5子2女,子又有孫,孫又有子,瓜瓞綿綿,遂成王開張氏大族。

除了張守蒙之外,張良弼之後鮮有知名官吏,張氏後人說主要是因為被破了風水。解放前後張氏祖塋後面被南蠻子挖了大溝,不知道弄走了什麼寶貝。他們在大溝壁上發現三層古墓,溝底散落著眾多小泥人。“要是不破風水,張家一定能出很多名人!”張厚泉老人笑著說。

魯南名吃“王開豬頭肉”

早晨一進王開,看到裊裊升起的炊煙,你就能聞到豬頭肉的濃香。這時候,許多人開著小車、駕著三輪車趕到這裡,走進村北一條小巷,就是為了買到剛出鍋的豬頭肉。一個農家小院裡,一口大鐵鍋正冒著熱氣,煮著誘人的豬耳朵、豬嘴、豬舌等,院門口、鍋台邊站著等候買豬頭肉的人。

小院不大,掌門的是個年輕人叫張申,原來他是“王開豬頭肉”創始人張厚山的孫子。對於張申煮製的豬頭肉,時任滕州市政協委員、滕州餐飲商會主席的劉書儉考察後,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種豬頭肉肥而不膩,自然的香味沁人心脾,口感很好。經過長時間的燜煮,豬頭肉中的脂肪含量已降至極低,極適合既講究營養、又講究減肥的人士享用。對其加工過程,劉會長用“鐵斧石台,地鍋豆柴”這八個字來形容。他說,大鐵鍋能熬出人體必需的鐵元素,所用燃料豆秸燃燒起來火力穩定,豬肉加工出來爛透,有入口即化之妙感。

年輕的張申撐起“王開豬頭肉”的品牌,他細心穩妥,又會推介,“王開豬頭肉”的品牌愈加響亮。他自豪地告訴筆者:“王開豬頭肉滷製技藝被棗莊市政府批准為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多年奮鬥的成果,更是我今後打拚的起點。這是一個輝煌的起點,我堅信,‘王開豬頭肉’一定會香遍滕州,香遍山東,香遍中國,成為中國馳名美食品牌!”

王開,千年漷河之陽的一個古老村莊,一方有傳說、有滋味的土地,我的可愛的家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