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英[雲南昆明籍革命烈士]

王金英(1931--1950年) 原名王鏡秋,女,漢族,昆明高山鋪人。

個人介紹

王金英(1931--1950年) 原名王鏡秋,女,漢族,昆明高山鋪人。1943年人私立教會學校天南中學念書,深受進步教師曹森“時事課’夕影響,對基督教的唯心主義宣傳十分反感。1946年國中畢業,考入雲大附中高中念書,學習更為勤勉,如饑似渴地閱讀革命書報,追求真理。1947年1月6日,參加學生示威遊行,回響“北平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同年4月,參加中國民主青年同盟。在革命潮流的影響下,雲大附中成了民主運動的堡壘,國民黨反動派恨之入骨,陰謀對學校進行改組。在中共雲南地下黨領導下,附中開展了護校運動,王金英被選為請願代表。1947年9月當選為學生自治會總務部長,在護校、人權保障、反迫害等鬥爭中忘我地工作。1948年“反美扶日”運動中,面對國民黨的血腥鎮壓,王金英無所畏懼,英勇頑強地投入了鬥爭。

人物事跡

1948年11月,年剛滿17歲的王金英,在全國革命高潮到來之際,下定決心,獻身革命,獻身人民,離開溫暖的家庭,走出繁華的城市,到革命需要的地方開闢工作。

臨行之前,為了避開父母痛惜和阻攔,她沒有向父母話別,只留下一張紙條說:“我到山那邊去了,請父母和哥哥們不必掛念”。離開了家庭,經過長途跋涉,來到祥雲縣前所鎮國小,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白天教書,晚上到村莊訪貧問苦,秘密發動民眾,組織“農抗會”,為“反三征”武裝鬥爭作準備,並以各種形式開展宣傳工作。1949年元旦,在學校文藝晚會上,王金英主演了活報劇《兵、糧、款三座大山》,她扮演農婦,真實地再現了國民黨抓兵的凶暴情景,台下一片嗚咽,國民黨臨教院的傷兵也觸景傷情,愴然淚下。3月,在黨的教育影響下,該院官兵30餘人宣布起義,加入人民自衛團,王金英在文藝演出中扮演農村婦女,惟妙惟肖,戰士們都風趣地叫她“大媽”,這時,她年齡還不滿18歲。

1949年3月,王金英參加了游擊隊,在人民自衛團二支隊金江隊(政工隊)工作,轉戰在南山區的崇山峻岭之中。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轉移到楚雄哨區工作。1950年1月,任中共楚雄縣委委員、宣傳部長,兼任哨區區委書記及區人民政府主席。

王金英非常注意培養本地民族幹部,一有機會就送他們參觀學習,幫助他們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她十分重視學校教育,親自領導組織編寫國小語文和歷史教材,用革命思想教育山區學生。當時,哨區的階級鬥爭尖銳複雜,地主階級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瘋狂地進行破壞和搗亂,採用造謠誹謗、誣陷栽贓、“改選”奪權等等卑劣手法,妄圖奪回自己失去的政權。王金英依靠“農抗會”骨幹和基層幹部,團結廣大民眾與之進行了堅決鬥爭。1950年2月,邊縱八支隊38團團長丁錫功(後淪為叛匪首領)向八支隊政治部寫報告,誣陷前安鎮裡長兼民兵中隊長李維俊勒索吊打李中秀、李培林(原國民黨保長),並要求政治部將報告轉縣人民政府,查處李維俊。當人民政府轉來丁錫功的報告,並訓令查處李維俊時,王金英經過深入調查,弄清事實真相後,在給政府的報告中指出:“依據各方面所得情況,丁團長所報完全虛偽,李維俊所稱全屬實情”,澄清了事實真相,保護了幹部。

1950年4月,由於征糧工作觸動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哨區頓時謠言四起,階級敵人惡毒攻擊黨的征糧政策,煽動抗糧。當時剛解放,階級陣線不清,情況異常複雜,民眾容易受騙上當。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王金英在民眾中廣泛宣傳黨的政策,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並創作了《交糧歌》:“來呀!來呀!我們大家來交糧,挑的挑來背的背”,“要使解放早成功,幸福才能來到,窮人得解放,衣暖食飽個個笑盈盈”,與縣長陳海的《告哨區父老兄弟姐妹書》相互配合,宣傳動員民眾,完成黨的征糧任務。1950年4月29日,楚雄縣長陳海到達三街,召開幹部會議,布置征糧任務。5月4日,陳海、王金英又趕到泥郎召開會議。5月8日凌晨,被匪首唐立城、宋國興派去的土匪突然襲擊,陳海、王金英被土匪抓住。5月9日趕集,匪徒便用耕索把陳海、王金英捆鎖著押往三街,不準穿鞋,沿途用荊條抽打,渾身鮮血淋漓。經過百般折磨,王金英始終未向匪徒低頭,她昂首挺胸,大義凜然,匪徒們又施以利誘,她冷眼橫眉,不為所動。5月12日,陳海、王金英被土匪殺害於三街義地嶺崗,臨刑時王金英視死如歸,大聲痛斥土匪:“反對共產黨決沒有好下場!“反動派的日子不會長了!”沿途高呼“毛主席萬歲!1744中國共產黨萬歲!”這位劉胡蘭式的女英雄,犧牲時年僅19歲。王金英烈士的英勇行為,使得滅絕人性的土匪既害怕,又惱怒,他們竟下令不準民眾收殮烈士遺骨。直到土匪殲滅之後,民眾和戰友懷著悲痛的心情四處尋覓,只找到她一束頭髮,一隻毛衣袖子。

1950年6月22日,楚雄地區為陳海、王金英及在征糧剿匪中犧牲的烈士們召開了追悼大會。1955年4月,中共楚雄縣委、縣人民政府在三街為烈士們修建了陵園。將王金英烈士的一束頭髮、一隻毛衣袖子和三街婦女骨幹楊趙氏保留的烈士遺物,一併葬人烈士墓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