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王酉銳的親生父親王金鐘是個讀書人,在家鄉黃縣開設“燮和堂”藥房,鄉中行醫,頗有好名,“以慈善著於鄉,如施種牛痘、醫術濟人,凡求診者多徒步以往”。1882年,王金鐘參加山東鄉試,中了當年的副榜,此時王金鐘年紀已然不小了,後來又幾次應試不中,直到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據說,適逢宣統皇帝登基慶典(1909年),王金鐘被恩賜為翰林院檢討。當然這只是個虛銜,王酉銳此時67歲已經功成名就,而王金鐘更是耄耋之年了。
伯父
因王酉銳的伯父王金銘無子,王酉銳一出生就過繼給了王金銘。1856年,年僅17歲的王酉銳因家庭經濟困難,奉父命赴上海經商。經過十數年的打拚,王酉銳創辦了“運通公司”,在上海商界“信義為南人所信仰,而吾東之旅於滬者,亦籍君以為重”。1872年,晚清洋務運動時期,著名實業家盛宣懷創辦“輪船招商局”,王酉銳即入股成為股東。並且因他是山東旅滬商人領袖,盛宣懷遂將煙臺招商局事務交他辦理,自此名譽日起,經營怡順昌報關行(住址在三洋浜橋),並曾任山東會館董事長,在上海工商總會中代表“各行裝載行、山東會館”。
本人
王酉銳除了經商成功之外,最為人所稱道的,乃是慈善公益事業。1887年9月,黃河發生過一次大的決口災難,王酉銳受山東巡撫張曜的委託四處募捐,助工賑民,因此敘功,授花翎二品銜道員,聖旨頒給“見義勇為”匾額。1914年登萊大水賑捐,“賴君之襄贊,得集巨款,造福桑梓,遠近感戴”。其他諸如“學堂、醫院、孤兒院、婦孺救濟會,莫不孜孜籌助,老而不懈”;“凡東人之窮乞苦工,君歲時必周濟之。”
清代上海舊有山東義冢50多畝,因長期戰亂無人管理,土地都被附近農民所占。1903年,王酉銳聯合山東客商,向上海知縣汪懋琨要求收回產權,經知縣率董事鄉保踏勘,收回25畝多土地;王酉銳隨即募銀1萬餘兩,購地6畝余,修建了一座“山東會館”,地址在上海自忠路重慶南路口,今盧灣區教育學院處。會館前後三進,屋百多間,其建築氣勢宏恢,成為旅滬山東人的活動基地,五四運動中,丁佛言等人正是在此主持了“上海山東同胞救國大會”。王酉銳因此被推舉為首任山東會館董事長。值得一提的是,王酉銳還積極參與支持辛亥革命。上海起義後“1911年12月11日,旅滬魯籍商界領袖王瑞芝等,親至同鄉各商店勸募,莫不踴躍捐助,一人獨捐千元者且有數家,現已集至數萬之譜尚陸續進行。”
王酉銳七十三歲因病去世,“頂香攜酒奠於君之堂約數千人”,可見其社會影響力。死後葬在諸由觀東台村;著名慈善家、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前清外務部尚書呂海寰為他撰寫了墓志銘。王金鐘、王酉銳父子在黃縣的故居“旗桿院”,位於東台村,懸掛“太史第”匾額,分為住宅、南大院、北大園三部分,占地約7000餘平方米,十分豪華,號稱黃水河東第一莊園,可惜七十年代起逐漸被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