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8年8月生,遼寧人。1977年參加“文革”後首次高考,先後就讀於北京
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獲學士、碩士學位。1984年底加入人民日報社,長期從事夜班版面編輯工作。現任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媒體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組成員。業餘時間從事新聞學、特別是報紙版面學研究,發表了一批業務探討文章。1993年為《中國新聞實用大詞典》撰寫有關版面設計的辭條共40條,約2萬字。
作品簡介
《報紙版面學》本書緊緊圍繞報紙版面,論述了現代報紙版面的特點、性質和作用,勾勒了版面形式演化的歷史軌跡,總結了版面編排的客觀規律,介紹了一些實用技巧,最後探討了版面創新問題。本書結構
獨特,觀點新穎,自成一家。《基礎篇》、《稿件篇》、《標題篇》、《設計篇》和《創新篇》五大部分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融理論性和實用性於一體。讀者對象包括新聞學研究者,但主要是報紙編輯人員和新聞系學生,特別是初入報社門檻的人。 目錄如下:版面之上有學問(自序)
基礎篇
第一章 版面概說
第二章 版面形式演化
第三章 版面空間
第四章 版面結構類型
第五章 版面組合與配置
第六章 版面編輯人員
第七章 版面指導方針
第八章 版面語言
稿件篇
第一章 稿件概說
第二章 稿件體裁
第三章 文字稿的選擇
第四章 文字稿的加工
第五章 改錯技巧
第六章 圖片稿的選擇
第七章 圖片搞的加工
第八章 稿件策劃
第九章 稿件配置
標題篇
第一章 標題概說
第二章 標題類型
第三章 標題製作要求
第四章 標題製作程式
第五章 標題製作技巧
設計篇
第一章 版面設計概說
第二章 版面策劃
第三章 版面布局原則
第四章 版面美學
第五章 版面規範
第六章 畫版技巧
第七章 大樣審改
創新篇
第一章 創新概說
第二章 風格定位
第三章 版型創新
第四章 版面識別標誌
第五章 模式創新
主要參考書目地名詩集《祖國頌:奇詩濃墨繪中華》序言摘要:《祖國頌:奇詩濃墨繪中華》中的35首詩,該用的地名,一個不少;對仗和押韻,大體不差;構思巧妙,時有佳句;邏輯順暢,一看就懂。一首詩只有56個字,就包含了一個省的全部地級市名稱,不但便於記憶,而且有它的藝術價值:文字精美,詩味較濃,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濃縮了祖國各地的山川風物、人文歷史和時代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有它的文化價值:所用的材料是最地道的“中國元素”,描繪的對象是中國的遼闊版圖,展示了漢字獨有的魅力,能加深人們對中華文明的熱愛。 本書形式新穎獨特,內容相得益彰,集地名詩、書法、地圖於一體,是盛世中華的寫照,熟記地名的幫手;隸書藝術的範例,權威實用的資料。 目錄如下:
中華頌
北京頌
天津頌
河北頌
山西頌
江蘇頌
浙江頌
江西頌
山東頌
湖南頌
廣東頌
重慶頌
四川頌
西藏頌
陝西頌
甘肅頌
青海頌
內蒙古頌
遼寧頌
吉林頌
黑龍江頌
上海頌
安徽頌
福建頌
河南頌
湖北頌
廣西頌
海南頌
貴州頌
雲南頌
寧夏頌
新疆頌
香港頌
澳門頌
台灣頌
相關版面學的評價
蔡雯:簡評王詠賦的《報紙版面學》
我國報紙編輯學的教材與專著已經數量可觀,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有所突破和創新不太容易。記得去年夏天在天津參加全國“新聞名專欄”評選時,一同擔任評審的人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王詠賦告訴我說,他正在寫一本書,名為《報紙版面學》,當時我並未太留意。半年後,他的這本新作送至我手中,認真一讀,才發覺它與我過去接觸到的同類專著和教材不太一樣,不禁要為作者的創新精神和豐厚積累叫聲好了。
這本名為《報紙版面學》的書,內容並非只涉及版面編排這一塊,作者是以“版面”這一報紙的最終產品為“龍頭”,以圍繞版面設計製作的一系列工作程式及業務理論為脈絡,全面地探討了報紙編輯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這一體例顯然與以往的報紙編輯學專著和教材不同,因為它的切入點是獨特的,也是最能引發人們興趣的一種具體而又直觀的東西———版面。作者從版面的特點、性質和作用談起,逐步進入到版面形式的演化、版面空間知識、版面結構的介紹、版面編輯人員的職責和素養分析、版面語言的運用等,將版面這個“龍頭”的里里外外分析得比較透徹,這些內容架構了該書的《基礎篇》。然後,作者按照版面編排所需要的各道工序,進一步展開對編輯業務方方面面的探討。作者先以《稿件篇》、《標題篇》對組成版面的零部件的加工與製作進行了研究,最終,回到版面這一整體性產品的層次上,以《設計篇》、《創新篇》探討版面設計與創新的策略和方法。縱觀全書,其涉獵的內容呈現出“整體———個體———整體”的秩序,這是合乎報紙編輯工作思路的內在邏輯的。
報紙編輯業務歷來工序繁多,內容極其豐富和複雜,如果僅就版面說版面,很容易使版面編排與其前期的其它工序相脫離,使本來相互聯繫的各方面內容割裂開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報紙版面學》以一種全新的框架結構避免了這個問題,該書從微觀到巨觀,從基礎到創新,研究視野比較開闊,內容涵蓋面很廣。而且,與多數報紙編輯學教材和專著不同,它不是從報紙編輯學的基本理論說起,再對選稿、改稿、標題、版面各道工序進行分析,而是從報紙的最終產品切入,直接引領讀者進入核心的版面編輯內容。我想,作者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思路設計這本書的框架,一定與他自己長期從事報紙編輯工作,尤其是版面編輯業務有關。作為一個有豐富實踐經驗,同時又有紮實理論功底和專業研究基礎的一線編輯,他對版面的理解,對圍繞版面的所有編輯業務環節的認識,有著獨到之處,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個性和特色的源泉。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涉及報紙版面的知識和信息非常豐富,比如作者對版面形式演化的介紹和分析,不僅梳理得非常細緻,還配有不少中外報紙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版面圖片,如早期的京報、16世紀末歐洲的報紙、18世紀美國的報紙、人民日報的創刊號及1956年改版後的版面等,有助於讀者更直觀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以往的各種報紙編輯學著作中,像這樣詳細的知識內容還不多見。
作者在介紹有關版面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對一些專業概念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比如在分析版面結構類型時,作者對“版式”發表了與以往新聞學教科書和詞典不同的看法,指出“把‘版式’當作藍本是不恰當的”,因為“教科書中所列舉的‘版式’,只保留了版面結構某一方面的特徵,而忽略了其它特徵。這種高度抽象的‘版式’,有助於我們加深對版面類型的認識,卻無法作為版面設計的藍本來使用”。進而,作者提出“真正作為設計藍本的是另外一種東西,它綜合版面結構各個主要方面的特徵,是具體、直觀的版面樣式,我們姑且稱之為‘版型’。”如何認識版型?作者認為還需從認識版式入手,他選擇7個角度,劃分出19種版式,並對各種版式作了細緻的分析。而版型,就是各種版式彼此重疊、交融的結果,“一家報紙以哪些版式為主導版式,哪些版式為次要版式,取決於這家報紙追求什麼樣的版面特徵。”這一論述是非常新穎的,對版面編輯和版面研究很有參考價值。
報紙版面編輯是套用性很強的業務,而《報紙版面學》的突出優點也正在於它方便讀者的學習和套用。這本書圍繞報紙版面這一核心,對編輯業務的各個程式都有比較詳細的技能傳授,比如各類稿件的選擇、標題的製作、稿件的配置、版式的套用、如何畫版、如何審樣等,每一項內容都從原理上進行了分析,同時還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實例。無論是對工作在一線的報紙編輯,還是對初學報紙編輯知識的讀者來說,這樣的內容及其表述方式很容易接受,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這本書的實用性還表現在它儘可能地包涵了報紙編輯領域的新理念、新內容,如《設計篇》中《版面策劃》這一章,所涉及的內容是以往編輯學研究中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作者提出在版面工作中至少存在4種版面策劃———“長期策劃”、“中期策劃”、“本期策劃”和“單版策劃”,進而對版面意圖和版面策劃要領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這對今天處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報紙來說,無疑是一個很現實也很重要的話題。
眾所周知,業務研究的成果做到新穎、實用不易,而要在學術理論水平上達到一定高度更難,尤其是對那些在報社做實際工作而非專職進行學術研究的記者、編輯,撰寫學術性的專著要比彙編自己已經發表的新聞作品多耗費無數倍的精力和時間。由此而言,我認為這本洋洋幾十萬言的《報紙版面學》得之不易,特別是作者在理論層面上的探索和思考,更是值得褒獎。比如對於“版面美學”的學理性的討論,對於版面“風格定位”的思索,都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在《創新篇》中,作者還針對目前我國報紙版面編輯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探討版面創新的途徑,提出應妥善處理幾對矛盾:創新與繼承的矛盾、主觀願望與現實可行性之間的矛盾、版面內容與版面形式之間的矛盾、版面創新與版面同一性之間的矛盾,可謂一語中的。對於“模式創新”,作者同樣不乏卓見,認為報紙模式具有實用價值、市場價值和內在價值,“任何一個報紙模式都是為滿足社會的某種需求而創造的”。對於新模式的創造,作者提出,一是對原有模式的某個方面加以“提純”和“放大”,形成既脫胎於老模式、又不同於老模式的新式報紙;二是對原有的兩個或更多的模式進行“雜交”,培育出與其“父輩”截然不同的新模式;三是在原有模式之外另起爐灶,用全新的材料鑄造全新的模式。這些觀點對於編輯實踐是具有指導意義的。
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報紙版面的發展與創新沒有止境。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信息傳播全球化競爭的今天,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國的傳媒,更需要深入研究各項傳播業務包括報紙版面。目前報業競爭的不斷加劇、讀者需求的不斷提高,正在促使各類報紙進行更深入的改革和探索,一些報紙推出了“版面總監製”,一些報紙以改進編前會的方式帶動報導策劃與報紙版面策劃,這些舉措對報紙版面變革具有深刻意義。同時,辦報環境的複雜化和報紙功能的多樣性,客觀上也導致了一些新的現象和問題,比如不良或不當廣告對版面的衝擊、發行稿對版面質量的影響等。還有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如何更好地進行版面編輯,如何更好地運用色彩出版彩色報紙等,都是亟待研究的新課題。期待有更多的新聞界同行加入到研究和探索這些新課題的隊伍中,也期待看到王詠賦同志有更新的研究成果問世。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