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1876年,王襄出生於天津城東門裡倉門口的一個文物研究世家,父親是王恩翰,母親鄭氏。七歲時,王襄跟隨兄長入私塾讀書。10歲時,其父考中舉人;11歲時,改入樊氏私塾學習。王襄自幼喜歡小篆、古書,曾師從王守安。1910年在北京農工商部高等實業學堂礦科畢業,1913年又畢業於天津民國法政講習所政治經濟科。曾在天津、福建、廣東、四川、浙江、湖北等省鹽務稽核所任職多年,曾在四川川北鹽務局(今四川省三台縣)拜心意拳大師寶鼎為師學習武術和內功十三段,並參與寶鼎內功十三段書籍的校核工作。
范壽軒是晚清末年經常往來於京津地區的古董販子。一日范壽軒急匆匆地來到王襄家,說在河南見到一種“龍骨”,上面刻有古代的文字,問他想不想要。王襄一聽,很感興趣。正好孟廣慧也在座。孟廣慧是天津近代著名書法家,很有名氣。聽說是有古文字,二人趕忙催促范壽軒前往收購。由於當時交通還不便利,直到一年後,也就是1899年,范壽軒才帶著從河南收購的龍骨回到天津。原來,在中國清朝晚期,男人要留長辮子,頭頂前半部的頭髮要全部剃光。那時候,理髮工具就是一柄鋒利的剃刀,一不小心,就會劃傷頭皮,所以剃頭匠必須常備一些止血藥,這種止血藥就是龍骨碾碎製成的。不過王襄對這些不感興趣。他見這些"龍骨"大大小小,形狀不一,有的像龜板,有的像一般的動物骨頭。他在燈下仔細琢磨這些龍骨,發現上面有許多刻畫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龍骨對到一起,拼成了兩三塊龜板,他小心地擦去龜板上的泥土,發現這些“龍骨”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便向范壽軒求購這些“龍骨”,范壽軒以奇貨自居,向王襄索要高價。王襄無力支付巨款,只得購買零星小片,未能得到大片龜骨。
後王襄根據龜骨出土地點的河南安陽小屯村,斷定這些龜骨是殷墟故物。後知道這些故物中有龜甲和獸骨兩種,乃殷商占卜時所用之物,龜甲、獸骨上所刻之字是占卜的結果。
甲骨文是商朝後期王室貴族使用的占卜文字,因其刻在龜甲或牛肩胛骨上,故名。甲骨文出土於河南安陽的“殷墟”,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在我國圖書發展史上,甲骨文書被認為是最早的圖書。它記載了先民的生活片段。從人類文明視角考察,甲骨文的出土,與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紙草文書及希臘的線形文字的發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從學術研究方面來看,甲骨文與敦煌遺書、漢簡和故宮明清檔案一起,被世人譽為近代中國四大學術發現。
王襄和王懿榮基本同時,是我國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鑑定和購買者之一。王懿榮雖然最早鑑定併購買甲骨,但他在1900年自殺殉國,沒來得及對所藏甲骨進行全面研究,因而沒有留下此學的論述,王襄不僅有鑑定,購買甲骨之功,還有著述傳世,對甲骨學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天津同樣淪陷。范壽軒賤價大量出售一大批甲骨。王襄傾其所有,購得一大批龜骨。
1934年王襄由湖北回天津時,將甲骨和其他什物叫鐵路局裝箱運回天津,但在天津提取託運物品時,發現其他箱物都在,只有裝甲骨文的箱子不見了。這些凝聚了多年心血的”寶貝”不翼而飛,真使他焦急萬分。後來輾轉查找了五十多天,終於在張家口站找到了這箱甲骨,原來,鐵路上負責託運行李的人以為此箱中裝有無價的珍寶,但打開一看,卻是枯骨斷龜。幸好他們不知甲骨文的珍貴,故又棄置,甲骨才倖免於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襄失業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遊說他將甲骨賣給日本人,但王襄推說甲骨已存放內地,為了不使祖國的珍貴文物流往國外,他寧肯賣衣物和家中什物維持生活,也不要日本人的高價。抗戰勝利後,北京藻玉堂書店的老闆和幾個高校的負責人到天津和他糾纏了一個多月,要購買他收藏的甲骨。雖然此時物價飛漲,但他仍不為重金所動,一口回絕了他們,王襄後來說:“甲骨是祖國的瑰寶,現在沒有新的發現,將來也不會發現的很多,賣給那些大學,都是外國建立的,將來也會流失異幫,等到中國人想研究就困難了。”
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難,董作賓曾從美國來信,詢問他是否有意將甲骨售與美國某大學,王襄也一口回絕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館館長,他將畢生搜購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獻給了國家。
主要成就
甲骨研究先驅
王襄對於甲骨文不僅有鑑定、購買之功,還有著述傳世,著述頗豐,撰寫甲骨文、金石文和個人詩文等方面書稿有四十餘部,多未刊行。
在王襄所著的《簠室殷契序》一書中,明確記載了他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首先發現、鑑定、收購甲骨的經過,以及此後研究甲骨文等情況。
他寫的《簠室殷契類纂》是甲骨學史上的第一部字彙,此書於1920年出版。1925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徵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
除抗訴三者外外,還著有《簠室殷契徵文附考釋》、《殷代貞史待征錄》,以及《殷墟書契待問篇錄本》、《簠室所撫殷契》和《綸閣所錄殷契》等甲骨文研究專著。
金石研究
除甲骨文研究外,王襄先生在金石、陶器和簡策等方面均有專深的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主要專著有《毛公鼎釋文》、《滕縣漢石刻畫記》、《三體石經考錄本》、《古鏡寫影》、《宋錢誌異錄》、《綸閣所撫金石文字》、《古陶今釋》、《古陶殘器絮語》、《流沙墜簡勘誤記》和《秦前文字韻林》等。
其他著作
除上舉有關古文字專著外,王襄先生還有自己的詩文別集和四部雜著,主要有《綸閣文稿》、《綸閣詩稿》、《簠室題跋》、《簠室筆記》、《簠室雜抄》、《簠室課餘雜抄》、《簠室叢錄》、《叢錄備志》、《兩漢文物舉例》和《入蜀瑣記》等。
紀念先驅
1、為了彰顯王襄先生等先賢在甲骨文發現和研究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在“甲骨文發現百年”紀念日的時候,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編印出版了《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收錄了羅振玉、王襄、郭沫若、胡厚宣、商承祚、容庚和唐蘭等甲骨學專家的著作近50種,是甲骨學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王襄先生是甲骨文研究的先驅,有開創之功。
2、2009年12月18日上午在天津市文史研究館舉行了紀念王襄發現甲骨文110周年暨馬家店遺址保護座談會。
人物故居
王襄是中國著名的殷虛文字研究專家。其故居坐落在東門內大街大劉家胡同15號。占地面積352平方米,建築面積237.46平方米,共有房舍20餘間,是一所兩進的四合院。
進大門後,門楣上高懸“太史第”、“經魁”、“文元”、“賢士”匾額,標明是科第聯翩之家。該院舍建於清代中葉。進院後右側一間俗稱倒座的為廳房,接待客人用,2小間北房,亦稱“寶古經舍”,是為書齋。其房幾經拆修改建,除北院門樓、門房、客廳、後院房子框架、東房的板牆尚辨原貌外,余已不復存在。現均為居民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