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表[史籍記載三國隱形人]

王表[史籍記載三國隱形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表,是三國時臨海羅陽縣的神仙,(今浙江瑞安)人。自稱有異術,言語飲食與常人無異,維不見其形。公元251年7月歸吳國,,孫權遣李崇以輔國將軍、羅陽王印綬迎之,並立第舍。次年孫權死,表即亡去。

基本信息

史書記載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括弧內內容為裴松之的註解):

太元元年夏五月,立皇后潘氏,大赦,改年。 初臨海羅陽縣有神,自稱王表。(吳錄曰:羅陽今安固縣。)周旋民間,語言飲食,與人無異,然不見其形。又有一婢,名紡績。是月,遣中書郎李崇齎輔國將軍羅陽王印綬迎表。表隨崇俱出,與崇及所在郡守令長談論,崇等無以易。所歷山川,輒遣婢與其神相聞。秋七月,崇與表至,權於蒼龍門外為立第舍,數使近臣齎酒食往。表說水旱小事,往往有驗。(孫盛曰: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秋八月朔,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深八尺,吳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門飛落。冬十一月,大赦。權祭南郊還,寢疾。(吳錄曰:權得風疾。)十二月,驛徵大將軍恪,拜為太子太傅。詔省徭役,減征賦,除民所患苦。

二年春正月,立故太子和為南陽王,居長沙;子奮為齊王,居武昌;子休為琅邪王,居虎林。二月,大赦,改元為神鳳。皇后潘氏薨。諸將吏數詣王表請福,表亡去。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謚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傅子曰:孫策為人明果獨斷,勇蓋天下,以父堅戰死,少而合其兵將以報讎,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及權繼其業,有張子布以為腹心,有陸議、諸葛瑾、步騭以為股肱,有呂范、朱然以為爪牙,分任授職,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

正文譯文:

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夏天五月,立皇后潘氏,行大赦,改年號。臨海羅陽縣(今浙江瑞安縣)有一名自稱王表的神仙,周旋在民間,飲食談吐與常人沒有什麼不同,人們始終看不到王表所附托的神形。又有一名叫紡績的侍婢,伴隨在側。這個月,孫權派中書郎李崇,帶著輔國將軍羅陽王的印信去迎接王表。王表隨李崇一起出現,與李崇及在場的郡守縣令高談闊論,竟沒有人辯得過他。所閱歷過的山川雜物甚多,他常常令婢女與所託附的神相與聞答。秋天七月,李崇陪王表來謁見,孫權為他在蒼龍門外營造住所,好幾次叫近臣送酒食去給他。王表預言一些水旱災的小事,往往很靈驗。八月初一這天刮卷大風,江海涌漲,平地上積水八尺深,吳高陵(今江蘇丹陽縣西,孫堅墓所在)地區的松柏都被連根拔起。郡城的南門也飛落下來。冬天十一月,行大赦。孫權往南郊祭拜,回來後就病倒了。十二月,傳達驛站,急召大將軍諸葛恪,拜為太子太傅。詔令省免徭役,減輕田賦,除去民間的疾苦。

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春天正月,孫權立原太子孫和為南陽王,居於長沙;立兒子孫奮為齊王,居於武昌;立兒子孫休為琅邪王,居於虎林(今安徽貴池縣西)。二月,行大赦,改元為神鳳。皇后潘氏去世。幾位將領三番兩次去見王表,祈求未來的福祉,王表不堪其請,趁隙走掉了。夏天四月,孫權去世,年七十一。謚為“大皇帝”。秋天七月,葬於蔣陵(今江蘇江寧縣東北鐘山南麓)。

太平廣記

同時在宋朝的太平廣記中也有記載,應該是取自三國志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九十三 神三】 :

王表臨海羅陽縣有神,自稱王表。語言飲食,與人無異,然不見其形。又一婢,名紡績。是月,遣中書郎李崇,齎輔國將軍羅陽王印綬迎表。表隨崇俱出,所歷山川,輒遣婢與其神相聞。表至,權於蒼龍門外為立第舍。表說水旱小事,往往有驗。(出《吳志》。明抄本作出《異志》)

譯文

臨海郡羅陽縣有個神,自稱王表,說話吃飯和人沒什麼兩樣,但是卻看不見他的模樣。他還有一個婢女,叫紡績。這個月,皇帝派中書郎李崇把印綬送給輔國將這羅陽王迎接王表。王表隨李崇一起出行,所經歷的名山大川,江湖河流,他就派遣婢女與那裡的神通報一聲。王表到了之後,暫且在蒼龍門外為他建造了一套房舍。王表預言一些旱澇之類的小事情。往往很靈驗。

相關古詩

此詩為唐朝詩人 周曇所作,講述的正是王表的這個故事。

《三國門 王表》

周曇[唐]

王表聞聲莫見身,吳中敬事甚君親。

是知邦國將亡滅,不聽人臣聽鬼神。

相關報導

載於 溫州 晚報

紡績·王表·羅陽王

文:餘力

甌人王表、紡績,一開始出現在《三國志》里,就已成了“神”,就注定是一個難解之謎。 初,臨海羅陽縣有神,自稱王表。周旋民間,語言飲食與人無異,然不見其形。又有一婢,名紡績。是月(吳大帝太元元年夏五月/公元251),遣中書郎李崇齎‘輔國將軍羅陽王’印綬迎表。表隨崇俱出,與崇及所在郡守、令長談論,崇等無以易。所歷山川,輒遣婢與其神相聞。秋七月,崇與表至,權於蒼龍門外為立第舍,數使近臣齎酒食往。表說水旱小事,往往有驗。

看《三國志》孫權傳中的這一段記載,似乎連作者陳壽自己都沒弄明白,世界上居然會有隱形人。他一定感到高深莫測不可思議,所以會在書中稱之為“神”。據方誌記載,溫州大羅山有王表廟;是否即其故居,已難確證。但有一點很清楚,就是孫權的那位特使李崇,還有會稽太守、永寧縣令等,在去迎接王表、紡績的時候,以及同往首都建業(今南京)的路上,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對王表是有過種種檢驗的,但好像都沒找到什麼問題。這真是太奇怪了。

王表出山後第二年,孫權病逝,二十九年後,吳被晉滅亡;又三十六年,西晉滅亡;又百年,東晉滅亡。到大學者裴松之來當永嘉太守,時間已過了一百七十五年。我想,老裴是一定下功夫研究過王表的。因為他注《三國志》,博採群書,補闕備異,而注王表事,除了引《吳錄》註明羅陽縣即南北朝時的安固縣(今溫州南部諸縣),就是照搬孫盛語,曰:“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嫡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孫盛是東晉一陋儒,晉室腐敗,丟了基業,他跟著逃到南方來,吃著南人的飯,仍是滿腦子的地方沙文主義。對於前朝的“南蠻”王表,為什麼能夠準確預報氣象,孫盛解釋不了,就罵人家是妖邪。孫盛這種人連起碼的探索精神都沒有,除了仇視科學技術人才,讕言謊世,什麼都不會,才真正是亡國的禍種。裴松之與孫盛有所不同,他引孫盛語,主要為了真實顯示歷史的不同聲音。但也說明一個問題,裴松之在永嘉任上對王表、紡績的研究,沒有找到根據否定其人其事的客觀存在,也沒有新成果。或許有過,後來被人給弄丟了。人們最終看不到揭秘,那個老謎就一直懸到如今。

後略...詳細請參見參考資料原文地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