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若虛,升為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著作郎等職,參預修《宣宗實錄》。曾奉命出使西夏。
哀宗正大年間,歷任平涼府(今甘肅平涼)判官﹑左司諫﹑延州刺史,入為直學士。天興二年(1233)﹐金軍馬都元帥崔立以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降蒙古軍,召他與元好問等撰功德碑。元好問擬就碑文後,他參預了刪定。金亡不仕,北歸鄉里。1243年三月﹐東遊泰山,坐石而逝,年七十。所著《五經辨惑》等十餘種,對漢和宋儒家學者解經中之謬誤,及史書、古文的字句疵病。多有批評。《滹南遺老集》45卷﹐續1卷﹐有《四部叢刊》影舊鈔本﹑《叢書集成》本。《滹南詩話》3卷﹐有《歷代詩話續編》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霍松林等校點本。
金史文載
王若虛,字從之,藁城人也。幼穎悟,若夙昔在文字間者。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日乃得行。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奉使夏國,還授同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正大初,《宣宗實錄》成,遷平涼府判官。未幾,召為左司諫,後轉延州刺史,入為直學士。
元興元年,哀宗走歸德。明年春,崔立變。群小附和,請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時奕輩恃勢作威,人或少忤,則讒構立見屠滅。若虛自分必死,私謂左右司員外郎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作之則名節掃地,不若死之為愈。雖然,我姑以理諭之。”乃謂奕輩曰:“丞相功德碑當指何事為言?”奕輩怒曰:“丞相以京城降,活生靈百萬,非功德乎?”曰;“學士代王言,功德碑謂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則朝官皆出其門,自古豈有門下人為帥誦功德而可信乎後世哉?”奕輩不能奪,乃召太學生劉祁、麻革輩赴省,好問、張信之喻以立碑事,曰:“眾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矣,二君其無讓。”祁等固辭而別。數日,促迫不已,祁即為草定,以付好問,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既成,以示若虛,乃共刪定數字,然止直敘其事而已。後兵入城,不果立也。
金亡,微服北歸鎮陽,與渾源劉郁東遊泰山,至黃峴峰,憩萃美亭,顧謂同游曰:“汩沒塵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誠得終老此山,志願畢矣。”乃令子忠先歸,遣子恕前行視夷險,因垂足坐大石上,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號《慵夫集》若干卷、《滹南遺老》若干卷、傳於世。
文學主張
王若虛論文論詩都有獨到的見解。論文主張辭達理順,論詩提倡曉暢自然的風格,主張寫“哀樂之真”,反對模擬雕琢,推崇白居易、蘇軾。他的觀點集中反映在其《詩話》﹑《文辨》著述中。他反對文章一味追求古意﹐認為“古今互有短長”﹐“文章求真是而已﹐須存古意何為哉﹗”他對文體的看法是“定體則無﹐大體須有”。他主張著文﹐“惟史書﹑實錄﹑制誥﹑王言﹑決不可失體”﹐“其他皆得自由”。他認為詩的創作關鍵在於皆出於自得﹐反對“苦無義理﹐徒費雕鐫”之作。他還撰有《五經辨惑》﹑《論語辨惑》﹑《孟子辨惑》﹑《史記辨惑》﹑《慵夫集》﹑《諸史辨惑》等多種著述。在《論語辨惑》中﹐他對宋儒﹐其中主要是朱熹的解經提出了批評,認為“聖人之言﹐亦人情而已。而宋儒所解,則揄揚過侈,牽扯過甚,故作高深。”在《史記辨惑》中對司馬遷的行處敘事,多有指責。
佳作選摘
論詩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
已覺祖師遜一籌,紛紛法嗣復何人。
感懷
枉卻全家仰此身,書生那是治生人。
百憂耿耿填胸臆,強作歡顏慰老親。
自笑
酒得數杯還已足,詩過兩韻不能神。
何須豪逸攀時傑,我自世間隨分人。
別家
到了身安是本圖,何須身外覓浮虛。
誰能置我無飢地,卻把微官乞與渠。
慵夫自號
身世飄然一瞬間,更將辛苦送朱顏。
時人莫笑慵夫拙,差比時人得少閒。
失子
妍妍掌中兒,拾我一何遽。其來誰使之,而復奄然去。
平生三舉子,隨滅如朝露。顧我能無悲,其如有天數。
自從學道來,眾苦頗易度。有後固所期,誠無亦何懼。
人生得清安,政以累輕敵。婚娶眼前勞,托遺身後慮。
百年曾幾何,為此雛稚誤。顧語長號妻,此理亦應喻。
【生日自祝】
空囊無一錢,贏軀兼百痰。況味何蕭條,生意渾欲失。
清晨聞喧呼,親舊作生日。我初未免俗,隨分略修飾。
舉觴聊自祝,醉語盡情實。神仙恐無從,富貴安可必。
修短卒同歸,何足喜與戚。一祈粗康強。二顧早閒適。
衣食無大望,但顧了晨夕。萬事不我攖,一心常自得。
優遊終吾身,志願從此畢。
【還家】
日日天涯恨不歸,歸來老淚更沾衣。傷心何啻遼東鶴,不但人非物亦非。
荒坡依約認田園,松菊存亡不足論。我自無心更懷土,不妨猶有未招魂。
山杏溪桃化棘榛,舞台歌榭墮灰塵。春來底事堪行處,門外流鶯枉喚人。
回思夢裡繁華事,幸及當年樂此身。閒立斜陽看兒戲,憐渠虛做太平人。
艱危嘗盡鬢成絲,轉覺歡華不可期。幾度哀歌仰天問,何如還我未生時。